《画风》教学设计反思3篇(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画风》教学设计反思3篇(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大家赏析。
《画风》教学反思
杨晓艳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在让学生猜谜语时,还让他们听风的声音。老师问:风可以感觉到、可以听得到,可看得到吗?看不到的风,有三位小学有却画了出来,大家想看看他们是怎么画的吗?
这样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想了解课文的兴趣。
二、重复出现,认识生字。
在学生字这关,主要就是采取重现出现的方法来认识,先认后写,识写分开。例如,进入课文前认识文中小朋友的名字。后来又用卡片开火车认字,读儿歌巩固生字等。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抓住“他们是怎样画风的?”“他们画的风在哪里?”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到“飘着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并对照课件出示的图画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来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怎样画?”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通过小组交流,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思维。
整节课上下来,基本达到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就是在某些环节讲得还不够细致、深刻,有点蜻蜓点水般就过去了。
《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风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在教学中,我遵循了以下理念:
一、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达到学用结合。
二、加强读书实践“一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教学。
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空间。
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启示。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画风》教学设计反思
普定县实验学校
李欣瑛
《画风》是一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画画,突然想起要在在纸上表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把雨画成斜的;把小树画成是被风吹弯了腰;把旗子画成飘扬的,等等。这篇课文体现了“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的思维创新的价值,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如下分析:“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利用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我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阅读基础上进行的,《画风》一课,虽然人物多,对话多,但教学中如果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动手画一画,学生一定能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想出更多画风的好办法。
关于教学过程,有几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教学效果也很好,比如活动一板块,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风的特点有所分析和了解,孩子们喜欢谜语,猜谜语的过程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对画风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再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画画内容,即“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我设计了写诗的环节:“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里。” 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做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运用。一举几得。
加强课外的拓展,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留意风来时,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会有什么变化?并请你把它当时的情景画下来”等,这样可也把学生从课堂带进生活,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