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3篇 高中物理课标解读体会

2022-10-27 08:13:32教学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3篇 高中物理课标解读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3篇 高中物理课标解读体会,供大家参阅。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3篇 高中物理课标解读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1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古浪一中

  郭 海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改理念的逐步落实,高中物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然要引发教师对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出先进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全部的教学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的理念应落到实处。物理教学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叠加,应该是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便与合作的融洽气氛,启发学生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物理课,应该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突出体现。在课堂上,应以教师能否自始至终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施教学,能否努力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有没有情感的体验,是否能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机会、效果等等作为新课标下评价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二、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1.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4.创设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景; 5.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6.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新课标提出的三位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物理有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等。因此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在探究和发现中进一步领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主动、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

  四、新课程标准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尊重教材,但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没有一个完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时,实际上就是在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三维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工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具和适宜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的教具。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课程资源共享,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挖掘,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新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新教材的编写,包含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原有观念中的重点知识和知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体会和理解,才能将其思想融合到教材的使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

  五、新课程标准需要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的教材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实验比以前的教材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教材中用“实验与探究”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迷你实验室”侧重于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实践与拓展”“迷你实验室”等栏目,介绍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2

  新课标下如何实施高中物理高效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堂也面临着适应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学新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颖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而实现高效物理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58-02

  DOI:10./

  一、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颖模式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局限,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多高中物理教师也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单纯的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没有进行主动思考的机会,也缺乏主观能动性,极大地阻碍了物理学科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通过运用新颖的物理教学方式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能力才能成为可能。而对于花样繁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到适当地取舍,要找到符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切不可盲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教师主导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青春时期,也即将面临成年。对于自身的认知还很不成熟,控制自己的能力还不稳定,但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却非常强烈。因此,外界的因素会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针对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物理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地引导,并能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主动接受。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在良好学习氛围的带动下,进行主动性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习知识点,物理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物理实验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保持关闭电源的状态,电压表的指针会不会发生移动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很多观点,不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都表明学生在进行积极地思考,都已经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来。在这样的气氛下,物理教师展开了教学实验,通过在电压表周围移动U型磁铁,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变化情况。在每一位学生都专心致志地观察电压表变化的同时,物理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加快U型磁铁的移动速度,能否使电压表的指针移动的更快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都纷纷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性的物理实验中去。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实验得出的结论,会理解的非常透彻,记忆的也非常深刻,一改从前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物理是一项重视实验数据的学科,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很难将学生真正地带进物理的世界中来。这就需要高中物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例如,在教学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多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而在实验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物理实验的演示教学。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从中选出符合科学性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再清晰地向学生展示。

  例如,在进行“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上成熟地教学视频向学生演示“如何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并能通过实验向学生解释“因为均匀电介质中的恒定电流的电场和静电场相似,利用这样的相似性可以用恒定电流的电场模拟静电场,从而进行静电场的实验研究”的实验原理。这样的实验一方面向学生清晰生动地展示了实验过程,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教学条件上的限制,还能减轻物理教师的教学压力,最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四、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项因素是不容忽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情感。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进师生关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同时,也起到了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习体验的目的。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情感的注入:1.通过讲故事调节课堂气氛。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故事。例如,在进行电学课程之初,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富兰克林用风筝揭示雷电真相的实验》,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了电学知识当中,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科学而勇敢献身的精神也鼓舞着学生。故事的教学手法要经过事先设计,说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要突出其中的重点,让故事为教学服务。2.通过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切忌不可将消极的情绪传?f到课堂上,有些教师因为自身生活出现困难或对班级中某些学生和现象不满,而带着消极情绪上课,在课上甚至还会出现言语上的讥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互动的意识很快就会被打消,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行为,应该得到禁止。在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抱有饱满的精神和对物理的热情,才能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并能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就要首先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大纲的依据下进行教学创新,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以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崔国华.新课标下如何实施高中物理高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6(13).[2] 李舂辉.论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多彩、高效的物理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2).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3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 邓庆国

  辽宁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曾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无助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改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问我,她写论文时,想用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否已经过时了?我回答:素质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系列讨论。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现在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较重,这是事实,但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总的质量还是好的。

  那么,新课改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物理插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图中含义:

①图的外观含义:这是用物理图来说明我个人认为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正处于过渡期(斜面上),而新课改正是促进过渡的推动力(牵引力)。

②过渡期太短,势必倾角过大,则自身阻力就越大。

③新课改的推动力与内外阻力合力的大小关系,又决定着过渡的进程。④小车代表“教育”还是代表“教师”、“学生”,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⑤还有其它什么还以,你可以自己继续分析。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经历了3年研制,征求了包括50多名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的改革,经过了从2001年9月份以来的实验,所以有专家认为,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

  二、关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三、关于新课改的实验教学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四、关于新课改的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2、怎样重过程

  下面就对新教材的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看应该怎样重知识。例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②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③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②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③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④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⑤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以上教学过程包括了:“提出问题——实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②实验得出:向心力的大小跟质量、半径、角速度都有关系;③“可以证明”,向心力的大小等于F=mrw;④从力要产生加速度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和公式;⑤阅读材料: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⑥做一做:感受向心力。

  过程分析:以上过程中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力的大小的呈现比较间接,不易形成直观认识;证明过程也只是四个字:“可以证明”,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虽然作为阅读材料给出了公式的推导,但难以落实;只是在最后做一做中,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用一定的篇幅,设立小标题,进一步明确“速度变化量”的概念。

  分析:向心加速度难点在于ΔV,正确认识圆周运动的ΔV作为以后过程的基础,这里又作了进一步强化。

②通过五个步骤说明ΔV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ΔV指向圆心,引入向心加速度。

  分析: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③给出向心加速度,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推导。

  分析:ΔV问题解决了,推导只是数学问题,放在“做一做”中,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④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公式。分析:至此,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向心加速度概念。⑤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分析: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当作学生实验来做,也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实例。

⑥做一做:体验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分析:通过体验来认识半径和向心力的定量关系,强化实践意识。以上只是从几个侧面,说明自己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本文由丹东市教师挂牌培训讲话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