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总结 > 正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2024-01-08 22:17:04工作总结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1

  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生要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兴趣绝对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当你有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你会发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心情愉快,而且自己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增加。如果说成绩是检验一个学生学习的标准,那么兴趣就可以说成是学生学习的突破口,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渐渐找到培养自己学习语文兴趣的方式,比如可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简单的语文题,体会把问题解决掉的喜悦心情。

  2、增加课外阅读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3、积累文言文词语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词语的积累,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当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现象,以及一些常用句式,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

  4、掌握背诵技巧在背诵一些比较长的语文内容的时候,建议各位可以选择分段式的背诵方法,例如要背诵一篇语文文言文,那么首先读懂这篇文章的意思,然后按照文章的意思手动的进行分段处理,初三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一段一段的背,这样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返回目录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2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3

  河中石兽

  1. 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2.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猜测;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4.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是) 啮沙为坎穴(成为)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求之地中”这件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5. 文言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省略“于”)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省略“于”)

  6. 字音字形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7. 重难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边)

  山门圮于河(倒塌)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棹数小舟(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

  湮于沙上(埋没)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

  转转不已(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

  但知其一(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8.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主观臆断。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返回目录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4

  常用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5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