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必备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 为最终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七(1)、七(2)两个班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6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蒲九、梅子、石泉县的石墩河、佛平县的陈家坝等小学,这些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七年级(初中一年级)。
学生的学习情况:七(1)、七(2)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入学成绩很不理想,最高成绩100分,最低成绩只有17分,平均分61分,大部分学生有偏科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很大。通过了解,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很严重。所以数学教学难度很大。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章的难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1)角的比较与度量。(2)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3)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本章的难点是:(1)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 (2)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目标和措施:
(一)、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同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狠抓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力争本学期教学成绩争取全县第三名。 (二)、具体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2、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并对优生加班进行辅导,对差生采取补就措施。
3、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4、坚持做到常规教学“五认真”,上好每节课,坚持听有经验老师的课,改进教学方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加强七年级几何入门教学 。
7、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积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习惯。
8、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9、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好的教学方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法。
五、教研教改的打算:
1、依据教研组安排确定教研计划。 2、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推进教研教改。 3、撰写论文,展示成果。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 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7=;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 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 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 (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 要把方程`-`=转化为`=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怎么去?
② 要把方程-`=转化为`=a的形式,必须去掉`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得-`-=-
化简,得
-`=-,、
两边同乘-1,得l
`=-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套儿童服装,那么这`套服装就需要布`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套儿童服装,那么这`套服装就需要布米,根据题意,得
80`×+`=355.
化简,得
280+`=355,
两边减280,得
280+`-280=355-280,
化简,得
`=75,
两边同除以,得`=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50代入方程80×+`=355的左边,得80×+×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27是不是方程 的解吗? 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 ① 教科书第73页练习 第(3)(4)题。
② 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我有哪些收获?
(3) 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2`=-5`+7 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 ① 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17;②4- =3
② 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指导思想
随着数学自身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班共有学生118人。七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不是很好,还有待于提高与培养以及加强训练。同时本学期内还将加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对几何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并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其次,抓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及时复习,总结前节课知识的好习惯,表扬和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
七年级学生常常因守小学算树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四章: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经历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3.让学生在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挖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信心。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您现在访问的是数学教学计划,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