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5篇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教案

2022-07-10 11:22:26综合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5篇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5篇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教案,以供参考。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5篇 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教案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1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把握文章观点,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较为清晰的认识,能正确对待传统。 3. 能从文章中领会一些议论文的写作规律,理解形象说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所讨论的抽象的概念,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能结合文章的论述正确评价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第四个专题:文明的对话。既然要对话,就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先了解对方,更要了解自己。

  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送给大家一句话:

  感觉了的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它。 出示课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者庞朴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下面几个词语,注意加点词的读音 媲美pì 自戕qiāng蜕除 tuì钳制qián一蹴而就 cù 攻讦 jié 2.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 ??

  3.解题:题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妨把它们简化为“文化与传统”。本文就是从“文化”与“传统”的关系着手来论述自己观点的。那么,请问:“文化”、“传统”,哪一个概念是本文最具核心意义的概念? ?? 传统

  4.注意结构:按照“传统”这一核心概念,本文的结构实际上可以浓缩为: 总——分:传统文化——总 文化传统

  5.结合课文第

二、三两个部分,完成下面两个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尝试用一句话(一般为单句)来概括之。 ??

  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对应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就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精神。

  6.为了使文章的议论显得直观起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两处。 ??

(1)66页: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古典文化、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说的民族文化。

(2)68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7.根据你的理解,你也来说说什么是传统文化。比如—— ??

  教师补充:

  它是龙,是周庄,是茶壶?? 它是中国画

  它是出土的兵马俑 它是故宫,是长城 它是春节,是端午

  8.除了举例论证之外,为了使说理形象,作者还采用论证,例如: ??

(1)65页: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没i蜂和蜜蜂的差别想媲美。

(2)68页: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三.微观揣摩

  阅读“财富和传统”部分,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两重属性的。 ??

2、对于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传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它?课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么? ??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四.看看下面的几组图画,结合课文的有关论述,谈谈你对传统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1.第一组画

  北京传统四合院——20世纪90年代,苏州建造的住宅小区 ??

  教师解说:作为文化实体,四合院与现代化的住宅,确实有很大差异,但也有作为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封闭观念-----用墙隔开,色调的使用-----灰淡的冷色调,朝向-----坐北朝南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2.第二组画

  古代待字闺中的少女——赛场上的中国女排姑娘 ??

  教师解说:这两幅图片放在一起,反差很大,一静一动,一个娴静地坐于自家闺房内,另一个则在大庭广众之中。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可变性,贤淑的少女变成了富有活力的勇于拼搏的奥运健将。 3.第三组画

  昔日的儿童游戏——今天的儿童网上冲浪 ??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捉迷藏的游戏体现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不过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不是很大。

  电脑世界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游戏、休闲融为一体,显示了文明的交流。电脑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外来文明的冲击力。

  五.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型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2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语言特色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研读课文,注意探讨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突出重点。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为3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辩证地看待传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字音字形词语:

  媲pì美 箝qián制 自戕qiāng 攻讦jié 污垢gòu 一蹴cù 而就 威慑shè 蜕tuì 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 回归传统的 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角度,作出分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 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 文 议论文 (传统)统 化(两重性) 文 传 化 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 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把握文章观点,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较为清晰的认识,能正确对待传统。

  3. 能从文章中领会一些议论文的写作规律,理解形象说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所讨论的抽象的概念,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能结合文章的论述正确评价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第四个专题:文明的对话。既然要对话,就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先了解对方,更要了解自己。

  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送给大家一句话:

  感觉了的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它。 出示课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作者 庞朴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下面几个词语,注意加点词的读音

  媲美 pì 自戕 qiāng 蜕除 tuì 钳制 qián 一蹴而就 cù

  攻讦 jié

  2.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

……

  3.解题:题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妨把它们简化为“文化与传统”。本文就是从“文化”与“传统”的关系着手来论述自己观点的。那么,请问:“文化”、“传统”,哪一个概念是本文最具核心意义的概念?

…… 传统

  4.注意结构:按照“传统”这一核心概念,本文的结构实际上可以浓缩为:

  总——分:传统文化——总

  文化传统

  5.结合课文第

二、三两个部分,完成下面两个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尝试用一句话(一般为单句)来概括之。

……

  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对应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就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精神。

  6.为了使文章的议论显得直观起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两处。

……

(1)66页: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古典文化、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说的民族文化。

(2)68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7.根据你的理解,你也来说说什么是传统文化。比如——

…… 教师补充:

  它是龙,是周庄,是茶壶…… 它是中国画

  它是出土的兵马俑

  它是故宫,是长城

  它是春节,是端午

  8.除了举例论证之外,为了使说理形象,作者还采用 论证,例如:

……

(1)65页: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没i蜂和蜜蜂的差别想媲美。

(2)68页: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三.微观揣摩

  阅读“财富和传统”部分,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两重属性的。

…… 2、对于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传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它?课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么?

……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四.看看下面的几组图画,结合课文的有关论述,谈谈你对传统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1.第一组画

  北京传统四合院——20世纪90年代,苏州建造的住宅小区

……

  教师解说:作为文化实体,四合院 与现代化的住宅,确实有很大差异,但也有作为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封闭观念-----用墙隔开,色调的使用-----灰淡的冷色调,朝向-----坐北朝南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2.第二组画

  古代待字闺中的少女——赛场上的中国女排姑娘

……

  教师解说:这两幅图片放在一起,反 差很大,一静一动,一个娴静地坐于自家闺房内,另一个则在大庭广众之中。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可变性,贤淑的少女变成了富有活力的勇于拼搏的奥运健将。

  3.第三组画

  昔日的儿童游戏——今天的儿童网上冲浪

……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捉迷藏的游戏体现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不过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不是很大。

  电脑世界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游戏、休闲融为一体,显示了文明的交流。电脑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外来文明的冲击力。

  五.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型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3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目标:

一、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区别和联系。

二、学会辨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三、学会正确对待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区别和联系。

二、学会辨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正音正形

  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攻讦jié污垢gòu一蹴cù而就威慑shè蜕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课文探讨

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定义:不死的民族魂,产生于民族手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实质是民族精神

  内容: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发生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事过境迁,后人应辩证的批判吸收。

  特征时代性、民族性缓慢性、惰性、民族性、共同性、主导性、兼容性、选择 性,聚合性、变化性 性质实虚

  形成历史上产生过的带有过去时代烙印创 成于民族祖先历代存在过的积累

  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回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补充为传统新成份;受外部世界影响,特别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也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成份。但不管怎么变化,这一变化是缓慢的。

  生活在同一园地的人有同样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从而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这种为这同一群人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大行其道,成为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加以时日,文化传统就形成了。

  交流(存在接触,交流变化)态度进行分析批判:明辨其时代风貌, 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 余风遗响

  联系(共性)历史性, 民族性、惰性 2.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

  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的两重属性?

  2 从文中看出“惰性”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造成原地踏步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欺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五、探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1.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2.具体做法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 2.抄写字词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4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执教

  王平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1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 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2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服装教案模板下载共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

  江苏·金湖 林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字词积累:(略)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理清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提问:课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五、文本研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4节)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8-9节)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者各有什么特征?

  传统文化 —— 时代性(应运而生)、民族性(影响)(5-8节)

  文化传统 —— 惰性(11节)

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4、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的看待传统呢?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财富和包袱”部分。

“财富和包袱”即传统的两重属性,财富——泽被后世,包袱——惰性力量。分析第17段服装和文物的比喻,得出结论传统是财富但财富不在于它的惰性;传统也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是时装,所以我们应辨证的去认识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与千里之外。

(分析第17段的过程中解决传统为什么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文中运用了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句子、段落,加以讨论分析)

  问题探讨:

  问题: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六、课文总结:

1、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选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①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段。 ②从论证的角度看,文章在使用修辞手法,援引事例时使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2、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文章用词严谨,体现了其论证的严密性,譬如第

4、6段中的“一般说来”“大体说来”的使用,就排除了以特殊情'况来推翻作者观点的可能性,使论证无懈可击。

3、文章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中指出:“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请结合当前被人们褒贬不一的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歌曲,超级女声??作一分析。

①当前流行的东西被人接受.肯定有其夸理的东西。

②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很幼稚,肯定有其不成熟的地方。

  新事物的产生与传统的东西产生矛盾是合理的。

④我们不能盲目“追风”,因为流行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它不一定适合于你。正像

  赫尔岑所讲:“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拓展练笔: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后记】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