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愈高二作文3篇 韩愈议论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韩愈高二作文3篇 韩愈议论文,供大家阅读。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写给侄子的祭文,被历代人称赞不已,因为它以情动人,不加修饰地表达出人类最原始、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那种悲恸无形中表现得尽致淋漓。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韩愈得知自己的侄子撒手人寰,那种悲痛随之而来,而巨大悲恸难以言表,那种真真切切的痛楚是我们如今不能体会的。
文中抒情和叙述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联系两个人的身世、生活,每一字都书写着他对亡侄的哀痛感情,也饱含自己凄楚的官场沉浮的感慨。全文以诉说的语气写成,哀家族的衰落,叹自己的未老先衰,悲十二郎的早去,也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疑后嗣......把内心的辛酸写到极致。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取得无比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王国维先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最后那几段的呜呼,带着强烈的无奈痛苦,让人潸然泪下,如此的感情深厚,可是却阴阳相隔,那种痛苦无力是常人不能体会的。正因为十二郎和韩愈的特殊关系,两个人感情从小便有那么好,一个知己的死去是多么惨烈。物是人非,这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人生,人生总是如此凸显它的残忍和决绝。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多么发自肺腑的呼喊,多么让人无奈的呼喊,阴阳相隔的两个人,此生都没有机会再度一同笑谈,一同畅怀。
仔细体会文章,我们可以从他的感叹词中体会他的情感变化,篇中用"呜呼""呜呼哀哉"这两个悲叹词,来表现这种变化情态,凡是用这种词的地方,都表示感情变得更加强烈。从第一个"呜呼"开始,可以看到,韩愈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后面连用两个"呜呼哀哉",已经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怎么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类是情感动物,与情相关,怎么会不打动内心呢?
由这篇祭文,我们也要领会,世事无常,也许,一个转身,你爱的人,就那么离你远去;也许,一个不经意的举措,就让爱你的人伤心流泪。我们要珍惜岁月,那些我们爱着的人,爱着我们的人,我们要好好的,去珍惜。
有一个人,他官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引领了古文运动,亲手提携了多位著名诗人,如李贺、贾岛、孟郊等,此外,他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写得一手好散文。他就是那“文起八代之衰”的大诗人——韩愈。
我要说的,不是韩愈的作品有多好,而是他这一生颠荡起伏,丰富多彩。
韩愈身世凄苦,父母兄长全已离世,由嫂子艰难带大,这使韩愈从小就努力读书,长大后进入考场。可万万没想到,韩愈连考三次,没有一次考中。终于,第四次考中了,但想要做官,光通过考试可还不够,还要通过吏部考试。韩愈又考了三次,还是一次都没中!韩愈空叹自己有一身才华,才写下了那《马说》。
考试考不中,韩愈只得选择别一条道路——入幕。所谓入幕,就是做节度使的幕僚。韩愈一开始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当了幕僚后,有才华不被重视,工作僵硬死板,韩受不了了,靠着几个朋友的帮助,来到长安,当上国家大学的教师——四门博士。
可等他当上了才知道,那时学校风气不好,对老师极不尊重,韩愈只能向一位名为李实的大官求助,当上了一个监察史的官,却因为向皇上透露出旱灾的实情,得罪一大群人,被贬到了阳山县。可没想到,韩愈在当地关心百姓,努力工作,还写出了很有名的《五箴》。
后来,韩愈因为抵制佛教,又被贬。不久后,唐宪宗去世,他儿子让他当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自此青云直上。后来,一直身居高位。
韩愈一生起伏不定,早年年少轻狂,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中年体验了被贬召回,被贬召回的种种折腾……被贬时的诗体现了韩愈当时的失望,召回时的诗又体现了他对辅助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直到最终,他当上了首都市长,兼察百官,实至名归。
自此后韩愈开始了引领文坛,提携后辈,引领了一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