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教案模板共14篇 故事农夫与蛇的教案小班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农夫和蛇教案模板共14篇 故事农夫与蛇的教案小班,供大家赏析。
课
题:《农夫和蛇》
课 型:新 授
上课教师:王 大 利
上课时间:10月24日
单
位:古邵镇中学
农夫和蛇(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评价任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一)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
2.复述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3.讨论寓意。
(二)总结拓展
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
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
(一)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二)合作探究。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 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三)总结拓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反思: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青蛙和蛇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7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以防万
一、彼此羡慕、浑身颤抖、脸色苍白、习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小蛇和小青蛙是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明白在自然界中不能做朋友的动物不止这一对。初步了解一些自然法则。
教学重难点:理解蛇和小青蛙是一对天敌,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听录音故事。思考:青蛙和蛇能一直在一块玩吗?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2、点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订正读音。
3、再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谁愿意读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
2)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小蛇和小青蛙彼此羡慕的感情。 3)齐读这一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小青蛙和小蛇在一起时快乐的心情。
4当小青蛙、小蛇快乐地玩了一天,等待它们的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复习巩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五、指导书写
1、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和同桌说一说,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几个字?哪些地方应该注意?
2、老师师范写田字格。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辅导。强调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蛙和蛇》(板书)
2、第一节课大家读了课文,认识了几个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
吗?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
过渡:当小青蛙和小蛇快乐地玩了一天,等待着它们的又是什么呢?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互相说说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紧扣“惊呆、浑身颤抖、脸色苍白”等词语,体会青蛙妈妈的紧张、恐惧、担心和为小青蛙捏把汗以及暗自庆幸的复杂心情。
3、指导朗读。体会青蛙妈妈的担忧。
4、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
5、默读第5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6、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张大嘴巴”一词体会蛇妈妈的惊讶。
7指导朗读。体会蛇吃青蛙的本性。 指名读。分角色朗读。
8、齐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小蛇等了一天,为什么小青蛙一直都没有来?谁能告诉大家?
9、齐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能在一块玩?(指名回答)
三、扩展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不能在一块玩?
2、请同学们分别以小青蛙和小蛇的口吻,给对方写一封信,告诉对方不能在一起的原因。
板书设计:
青蛙和蛇
青蛙(不能)成为朋友蛇 自然法则
青蛙和蛇
教学内容
青蛙和蛇成为了朋友,你相信吗?在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青蛙和蛇》这篇童话中,小青蛙和小蛇在一次偶遇中成为了“朋友”,天真可爱地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一天。然而,这样的友谊会长久吗?这篇知识性很强的童话,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奥妙无穷的自然界,让学生们在为青蛙和蛇不能成为朋友而遗憾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即使青蛙和蛇能建立短暂的友谊,这种友谊也是不会长久的。因为自然界中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整篇童话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贴近儿童生活,在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可进行角色体验,唤起学生的共鸣,探索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以防万
一、彼此羡慕、脸色苍白、习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演读中进行角色体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3、在讨论中理解,青蛙和蛇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认识到,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
2、认识到,青蛙和蛇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设计理念
一、多种方法结合,理解关键词语。
抓住重点词语“浑身颤抖、脸色苍白”,采用读、演、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体会青蛙妈妈对小青蛙的担心和关爱,运用看一看,找一找,学一学,演一演的办法来理解蛇妈妈的表情变化,从而发现蛇家族的本性。
二、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自然法则。
学生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对于什么是“自然法则”并不很清楚,在学生充分了解了青蛙妈妈的担心后,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观看蛇吃青蛙的镜头,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蛇的残忍,对青蛙妈妈的担心也就更为理解了。
三、引发思辩,明确道理。
学生在学习课文前一部分的时候,很容易被小青蛙和小蛇的“真诚的友谊”所迷惑,觉得他们在一起是很快乐,很美好的。因此,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蛇的残忍后,在引发学生的讨论:他们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吗?学生就会进行深入的思索,而不再停留在他们在一起时表面的快乐上,而是开始为小青蛙的命运担心了,由此,经过思考、分辨,最后,做出抉择:虽然小青蛙和小蛇想成为朋友,但是,这是永远不可能的。自然界的法则就是这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学习1——3自然段,了解小青蛙和小蛇是怎样成为朋友的?他们又是怎样在一起玩耍的?)
第二课时
一、媒体再现,引疑导入。
1、PPT出示图片,再现小青蛙和小蛇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情景。 师:小青蛙和小蛇在路上相遇,成为了朋友,看,他们玩得多高兴啊!
2、他们会永远成为朋友吗?(在板书“成为朋友”后打上“?”)
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吧!
二、图文结合,分角色演读,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PPT出示文中第二幅插图,看看图中有谁?小青蛙回家后,妈妈有什么反应?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1)、自读第四自然段,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勾画的句子。 (3)品析 A“惊呆”:青蛙妈妈为何“惊呆”? B“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相机让学生表演浑身颤抖
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补白:青蛙妈妈此时心里怎么想的?心情怎样?(恐惧,侥幸)指导读
C青蛙妈妈是这样恐惧,看来它是绝对不会允许小青蛙再和小蛇一起玩的,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青蛙妈妈说蛇是坏人,应该远离他们。) 齐读:像青蛙妈妈一样警告小青蛙?
从中你体会到了青蛙妈妈怎样的心理?(明确:担忧,关心,爱 等等)
2同桌之间一边读,一边表演,比一比谁最关心自己孩子的青蛙妈妈?
3、看图朗读第四自然段。过渡:小蛇的妈妈又会怎样对小蛇说呢?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蛇妈妈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蛇说的话.在描写它们说话时样子的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学生画,全班交流。
2、小蛇回到家,蛇妈妈最初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奇怪”?指名说。指名读。
3、看图中(出示插图)蛇妈妈的样子真可怕,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示蛇妈妈表情的词语吗?
(1) 指名学生找到词语“张大嘴巴、露出毒牙”
(2)你会做这种表情吗?指名学生演蛇妈妈的表情“张大嘴巴、露出毒牙” (3)带着这个表情读读蛇妈妈的话,想象“青蛙的味道是很鲜美的”时的样子?
(4)你从蛇妈妈的话中体会到了它当时怎样心情? 指导读(读出难以置信,惊讶) (5)、PPT出示句子:难道你不知道,吃青蛙是我们家族的习俗吗? 你能用不同的话来说这个意思吗? 在句子变换中体会“习俗”的含义
4、当蛇妈妈要小蛇吃掉小青蛙是,小蛇又有怎样的反应呢?从中你体会到了它怎样的心情?指导读。
5、你觉得蛇妈妈是个怎样的妈妈?
6、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过渡:青蛙妈妈和蛇妈妈都不同意小青蛙和小蛇做朋友。这可怎么办呢?
三、引发思考,思辩明理。
1、PPT出示文中第四幅插图,小青蛙和小蛇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2、指名读
六、七自然段。
指名说说,小青蛙来和小蛇玩了吗?为什么?
请你来扮演小青蛙,对着大屏幕上的小蛇说说,它们不能来的原因。
3、青蛙妈妈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呀!请看一看——
出示自然界中蛇吃青蛙的图片。使同学们对自然法则有直观的感受。
4、讨论:小青蛙和小蛇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结合看到的,进行讨论,思辩,明确:虽然小青蛙和小蛇想成为朋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师:是啊,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板书:(不能)
四、拓展表演,课堂延伸。
1、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不能成为朋友呢?
同学们交流自己查找的天敌资料,PPT相机出示天敌的资料。 师:是啊!自然界中不能成为朋友的不仅仅是小青蛙和小蛇,还有好多动物呢!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红字板书:自然法则)
同学们,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就让自然界的法则存在于现实中,让小青蛙和小蛇的美好的友谊留在童话世界里吧! 【板书设计】 18 青蛙和蛇
青蛙和蛇
不能
成为朋友
自然法则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东明武胜中学教师
刘永进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小学里面我们学习了这样一些课文,如《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狼和小羊》.《拔苗助长》等课文,这些课文有过共同的特点,就是用简单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好!今天我们进入中学后再来两篇有关寓言方面的课文。
二.
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哲理。
(3).提高自己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及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每则寓言的寓意。体会想象及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文后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四.前提测评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农夫和蛇(两则)》的作者据传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国别)_____________作家。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
2.寓言是用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寄寓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给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依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怜mǐn(
)(2)坟mù(
)(3)胸脯(
)(4)露(
)出 五.学习第一则寓言. (一)学生自渎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略) 2.仔细阅读课文,总结课文每段的文意.学生分组讨论后令一学生回答. 故事(一) 1.
农夫救蛇 2.
蛇咬农夫
3.
农夫的教训发人深思.(二).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农夫救蛇,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②蛇为什么要咬救他的农夫?
③文中的“可怜”“怜悯”能否互换?为什么?
④这则寓言借蛇写人,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⑤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小明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也从农夫身上受到了启迪,他认为为人不要做善事,否则就会得到与农夫一样的下场,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学上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明确总结.
答案:①体现了农夫非常善良,爱管闲事的性格.
②因蛇是一种本性残忍,非常凶恶六亲不认的动物.因此它会咬死救它的农夫,体现了蛇恶毒的性格.
③不能“可怜”可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到了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很怜悯。
④作者借蛇写人,实际上就是借毒蛇的恶毒,六亲不认恩将仇报来讽刺那些像毒蛇一样的恶人,告诫人们不要怜悯恶人.
⑤不同意,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农夫之所以落得丧命的下场,是因为他不能明辨是非.(三)体会寓意: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尽情的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六.学习《农夫和蛇(第二则)》
(一)粗读,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说出每段的意思。 (1).蛇咬死农夫的儿子.
(2).农夫砍蛇未中. (3).农夫恳求和解. (4).蛇拒绝和解.
(5).深仇大恨,难以和解.
(三)体会寓意(即文章中心)略.(四).研读:
让学生说出两则寓言的共同点.
相同: 情节上的起伏 ,结局而
不同: 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意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了蛇的凶残本性,拟人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四).板书设计:
救
故 农夫
(蛇本性不改) 蛇
事 咬死
对比 恶 (一) 善
(1).蛇咬死农夫的儿子.(起因) 讲故事(1-4) (2)农夫砍蛇未中
(身体) (3)农夫恳求和解 经过
故 (4)蛇拒绝和解,(结果)
事 明寓意(5)
(二) (灵魂) 深仇大恨 ,难以和解。
七 .课后反思: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师简单借介给一下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特征的。
(2).引导学生揣摩的合理及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人喻人的表达特点。 八.课后作业:
课后探究与练习 一.二.
第七课
农夫和蛇 (两则) 学案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
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他在村口遇见了一条冻jiàng( )了的蛇.
②.一条毒蛇从树洞里cuán ( )出来.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 )..④.你一见到儿子的坟墓(
).. 2.修改病句
①.我们中学生一定要发扬和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②.
今年,党中央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3.
体会下列各词中加点的词有什么好处: ①.
觉得这蛇很可怜...②.
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③.
以免毒蛇的纠缠,后患无穷.......
4.
《农夫和蛇 (两则)》中第二则寓言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的头头是道,你以为蛇说的有道理吗? 5.
文学常识填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_________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者非生物.
6.
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符号:
□
伊索寓言□ 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较大□如□狗和公鸡与狐狸□□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等□
二.整体感悟:
本文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仅限于结尾的那些话吗? 你是怎样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的.三.判断正误
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 2.寓言里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3.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寄愚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 ) 四.中考衔接题 (一)课内阅读:
读《农夫和蛇》第二则,回答:
1.解词,并说说他们的表达作用.
(1) 窜:______这个词表达了毒蛇__________.(2)
缩:______这个词表达了毒蛇的__________.(3)
恳求:________这个词表现了农夫的__________.2.由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将第一自然段用“Ⅱ”划分层次.
4.
农夫听了蛇的那番话之后,会怎么做或怎么反驳它,请你续写故事.
(二)课外阅读
依照《伊索寓言》的格式 ,将下面短文的结尾补充完整.
蝙蝠跌倒地上,让一只黄鼠狼给逮住了,它哀求饶命,黄鼠狼不同意,说自己生来就是鸟类的敌人,蝙蝠对它说:“不,我根本就不是鸟,我是老鼠。”黄鼠狼说:“是吗?让我来看看。”于是它就把蝙蝠给放了,没过多久,这只蝙蝠又跌倒地上,被另一只黄鼠狼逮住了,它同样哀求不要伤害它。黄鼠狼说:“我特别痛恨老鼠。”蝙蝠向它证明,它并不是老鼠,而是一只蝙蝠,于是它第二次也逃脱了。
这个故事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
自编寓言.
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 d画笔和颜料 e蜜蜂和花朵 f猫和老鼠 要求:任选以上题目中的一个来写或自拟题目来写,要求在最后点明寓意.
东明武胜中学教师 刘永进
网易邮箱10周年,技术见证辉煌
2009年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农夫和蛇
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一个农夫穿着厚厚的棉衣,正从集市往家里赶。他碰到了一条蛇,他见蛇十分可怜,便把蛇救活了。可是蛇却恩将仇报,把农夫咬死了。
农夫的儿子知道后,他悲痛欲绝,决心要把蛇大卸八块。没想到那蛇却自投罗网,拖家带口地把家安在了农夫家旁边。农夫的儿子知道后,天天守在洞边,希望有一天能抓住这条蛇。
一天,蛇从洞里出来找食物,它嘶嘶地爬到农夫地田里,被守在田边地儿子发现,儿子立刻从身边拿起斧子,使出浑身地劲向蛇砍去,或许是因为他砍得太快得缘故,并没有砍中蛇的头,只是砍断了蛇的尾巴。
蛇拖着受伤的尾巴落荒而逃。
过了一段时间,农夫的儿子害怕蛇来报复他,以至于天天担心,他终于受不了这种日夜都担惊受怕的日子。他终于去找蛇求和。农夫的儿子把一些蛇最喜欢的食物放进蛇洞里,并对蛇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农夫的儿子站在蛇洞口,等待着蛇的回音。
东郭先生和狼
故事出自十三世纪中国明代马中锡的《东田传》一书。故事说,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袋书,到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 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说着,东郭先生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让它的身体变得小些,以便装进放书的口袋中去。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别的路上逃走了。” 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书袋里听得猎人的骑马声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说:“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让我逃生吧。” 仁慈的东郭先生,经不起狼的花言巧语,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 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可是狼却一口否定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农民及时救了他的命。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伊索寓言 农夫和蛇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
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
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南郭先生
古文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现代文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
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示例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文字
农夫和蛇(两则)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教学目标 :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 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性或讽刺性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
① 短小精悍,内容简单;
②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③ 创作上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
④ 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
2.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相传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3.《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喻人,教人处事和做人的道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的名字搜集整理,编订而成的。
二、初读课文 ,理解寓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复述、概括故事。
这两则寓言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能对敌人心存任何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三、细读课文
1、第一则寓言中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
2、第一则寓言中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探究课文
农夫和蛇
(一)对我们的启迪: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农夫和蛇
(二)
“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不对,这是蛇的歪理。 首先,是前提错了:是蛇先施恶于人,才有了人的报复;第二,仇恨的深浅不一样,蛇伤人致死后果严重,农夫劈蛇未遂,后果轻微。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和解,施害一方应该“感激”才是施害一方拒绝和解,正说明他本性凶残恶毒,并且自以为强大,能压倒对方。
从农夫和蛇
(二)中得到的启迪: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
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五、合作探究:
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A、寓意方面:都表现出蛇是不可轻饶的罪恶动物,从而揭示出对恶人不要抱有幻想,要提高警惕。
B、语言方面:都是先叙述故事,然后在文章最后点明寓意。
不同点:
A、叙事方面:第一篇表现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第二篇是以对话的方式。
B、写法方面:都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方式,但是第二篇在点名寓意时具有一定的诗意。
1、你是如何看待农夫和蛇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你是如何理解农夫临终时所说的教训的?
六、课外延伸畅谈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人世间,善人有善人的道德准则,恶人有恶人的处世哲学,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宽容和懦弱只会助长本性凶狠残忍的恶人的气焰,我们要时时学会洞穿恶人的处事逻辑,善于用勇敢和智慧同一切邪恶斗争,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测评题:
1.给下列字注音:
冻僵( ) 隆( )冬 怜悯( ) 劈( )开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怜闵 残忍 隆冬 B.砍柴 版斧 放弃 C.苏醒 尹索 守候 D.纠缠 劈开 仇恨 3.《农夫和蛇》选自 , 相传伊索是 公元前6世纪 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4.寓言是以 或 的故事为内容
的文学形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或 。在创作上常运用 和 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农夫和他的儿子》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团结的重要性,感悟“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一根一根折筷子与折一捆筷子的不同。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课前准备20根小木棒。
教学流程:
一、实验导入。
1让学生先拿出10根小木棒,分别一根一根地折。
2再让学生把另外10根捆成一捆。然后在折一捆。
3让学生谈谈两次折小木棒的感受。
二、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三、理解感悟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筷子一根一根地折很容易,而捆在一起却很难这个事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在会话表演中要注意说话得体,符合角色身份,注意文明礼貌。
四、拓展
1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课文结尾写儿子们轻声地互相道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五、检查识字。
六、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农夫和他的儿子
折一根筷子
}团结的力量大
折一捆筷子
教学反思:
18 青蛙和蛇教案
邾城街第六小学
任约梅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以防万
一、彼此羡慕、脸色苍白、习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演读中进行角色体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3、在讨论中理解,青蛙和蛇很希望成为朋友,让学生受到爱得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
2、认识到,青蛙和蛇虽然是天敌,但是在故事中仍然希望做朋友,感受小青蛙和小蛇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学习1——3自然段,了解小青蛙和小蛇是怎样成为朋友的?他们又是怎样在一起玩耍的?)
第二课时
一、引疑导入
小青蛙和小蛇成了一对好朋友,他们相邀第二天还要一起玩,他们俩回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二、图文结合,体验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4—7自然段,看小青蛙、小蛇回家的变化。
2、学生交流。
3、归纳整理 小青蛙家
①师:当青蛙妈妈看到小青蛙滑行着穿过地板,有什么反应?
生:惊呆了
理解为什么青蛙妈妈会惊呆了?指名读
②师:快乐的小青蛙会怎么给妈妈描述这天快乐的情景呢?
出示:
妈妈,今天我在__里遇到了__,我教他__,他教我__,我们成了__,我很__!
③师: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一番话,又有怎样的反应?又说了些什么?把青蛙妈妈的话画下来,自己读一读,看看读出了什么? 词语:浑身颤抖
脸色苍白(指名读) 师:青蛙妈妈在担心什么? ④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心情变得?
看来,青蛙妈妈不会同意小青蛙和小蛇交朋友。 小蛇家
蛇妈妈会不会同意小蛇和小青蛙交朋友呢?
①默看第五自然段,分男女生画出蛇妈妈和小蛇的话。 ②找出描写蛇妈妈动作和表情变化的词。 张大嘴巴
露出毒牙 ③讨论为什么蛇妈妈面对自己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表情? ④句子:难道你不知道,吃青蛙是我们家族的习俗? 理解“习俗”,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⑤体会小蛇的话
⑥分角色朗读蛇妈妈与小蛇的对话
三、引发思考,拓展延伸
1、第二天小青蛙有没有来,为什么没来?
2、以小青蛙或小蛇的身份给对方写封信
3、小结
青蛙和蛇是天敌,这是自然法则,但是在美好的故事里,他们也希望成为朋友。
教学反思:
《青蛙和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6组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让小学生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是不能成为朋友的,这也是自然界生存法则,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着重从小青蛙和小蛇想继续做朋友入手,从而体会小青蛙和小蛇之间纯洁的友谊。这篇文章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趣,贴近儿童生活,适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现以读为主。
为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从词语入手,再逐步加深到句子。比如:惊呆、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张大嘴巴、露出毒牙。朗读中,既有学生的自由朗读,也有默读,还有学生的品味读和分组读。当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不够时,我注重了启发与引导,对于难读大的句子,我进行范读,达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今天的课,学生在朗读上做的比较好,情感的体验还是比较到位。
二、以写代说
当学生在纠结小青蛙和小蛇能继续做朋友吗时,我让学生以小青蛙或小蛇的身份给对方写一封信,并配上有点悲伤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来代替文本中得任务来抒发感情,从而把这节课推上了高潮。看得出来,学生很有爱心,都非常理解小青蛙和小蛇,也明白小青蛙的难处,也相信小蛇是善良的,从而受到爱得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流程清晰
我的教学流程很简单,跟课文一样,与那些打破流程的课相比,我的课看起来有点机械,但是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必经在内容上是有层次性的。
《农夫和蛇》两则
《伊索寓言》
平川区种田中学 苓 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
隆冬
怜悯
纠缠
后患无穷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明确目标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农夫和蛇》其一,体会寓言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及词句品味积累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 词句品味积累
1.“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
复习引入(略)
(一)明确目标
1.重点学习《农夫和蛇》二,理解本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体会多重寓意。
2.学习本课想象的新异及以动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 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及词句品味积累
作业: 完成练习册 词句品味积累
2.“纠缠”就是惹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噩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成语用于句子中,将使句子的表达更为洗炼、典雅。 课后反思: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第七课《农夫和蛇》(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阅读并识记课文及课下注释的词语。 3.参阅《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4.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 评价任务:
1.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2.结合课后练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南辕北辙》《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来了》《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两篇文章,感受其中蕴含的寓意。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远喻近,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例如我们熟悉的一些成语故事,《宋人揠苗》,《郑人买履》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
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明确。)
合作探究一: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明确: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要点,语气要沉重一些。
合作探究二: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合作探究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明确: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合作探究四: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合作探究五:说话练习,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明确:要求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回答。要具有针对性。
四、作业布置:
1.用本节课的方法来预习《农夫和蛇》
(二)。 2.收集有关人性善恶的名言警句。 达标检测:
1.《农夫和蛇(两则)》的作者据传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国别)_____________作家。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 。
2.寓言是用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寄寓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给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
一、复习导入
提问: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三、教师引导,分析课文 讨论探究
探究一: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学生讨论,谈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二: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探究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探究四: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探究五: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四、辨析词语
学生讨论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教师补充: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学生讨论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教师补充: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五、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六、作业布置:
1、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2、完成练习册及助学上的题目。 达标检测:
1、你是如何理解第二则寓言中“(妻子)就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一句中的“纠缠”“ 后患无穷”的?
2、你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列举一二。说出寓意。
3、谨记寓言 学会做人。假如生活中你面对此种情况你该怎么做?
①面对坏同学敲诈你的零用钱。
②面对大街上不时遇到的乞丐。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1.因为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可以在上课之前布置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文章。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读读《伊索寓言》。简单了解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比是寓言中较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对比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主题更加突出。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用精读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想象及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文后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是还有需要补充的是:
1.我们对寓意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象上,还要深入实际生活,对寓言进行深层挖掘。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从对文本意图的把握到对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正确对待善恶标准的升华。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
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四)学习《农夫和蛇》
(一)
.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
(二)。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青蛙和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以防万
一、彼此羡慕、浑身颤抖、脸色苍白、习俗”等词。了解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一些联系。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体会、质疑、讨论相结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一定的表达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体会“青蛙与蛇”的个性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小蛇和小青蛙是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明白在自然界中不能做朋友的不止这一对。初步了解一些自然法则。
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
2、认识到:青蛙和蛇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课时:两课时
教法和学法: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青蛙和蛇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引出学生提出:“为青蛙和蛇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后来怎么样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学会生字。
恰好 臭美 彼此 羡慕 习俗 保佑 小蛇 准备 苍老 教会 拥有 使劲 接近 背后 骨头 断裂
交流学习方法并归纳总结。
第
一、初步检查生字的读音、部首和结构,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
第
二、“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通过归类、比较来巩固识记字音、字形和结构,哪些是后鼻音和前鼻音,哪些是翘舌和平舌。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有哪些,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蛇、拥、劲、接”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的时候大多数字要左窄右宽,而“劲、断”却要左宽右窄。
第三、给生字找朋友,并把生字词写一写,要求写的规范、美观、整洁。
2、将生字带入文中熟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 A、读课文,疏通语句。
B、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C、读了文章之后,你有哪些困惑?
(三)、识记生字。完成小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媒体再现,引疑导入。
1、播放课件,再现小青蛙和小蛇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情景。
师:小青蛙和小蛇在路上相遇,成为了朋友,看,他们玩得多高兴啊!
2、他们会永远成为朋友吗?(在板书“成为朋友”后打上“?”)
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吧!
(二)、图文结合,分角色演读,体验感悟。
1、课件出示文中第二幅插图,看看图中有谁?他们在说什么?自读第四自然段,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勾画的句子。
3、谁来扮演青蛙妈妈来给我们表演?
4、评评演得怎么样? 在评议中体会“浑身颤抖、脸色苍白”的含义。
5、你觉得青蛙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在讨论中体会青蛙妈妈的担心,体会青蛙妈妈对小青蛙的爱。
6、互相学着演一演,比一比谁最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
7、看来,青蛙妈妈是坚决不同意小青蛙和小蛇交朋友的。她的理由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青蛙妈妈说蛇是坏人,应该远离他们。
8、看图朗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蛇的妈妈又会怎样对小蛇说呢?
9、默读第五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蛇妈妈和小蛇说的话
10、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11、看图中(出示插图)蛇妈妈的样子真可怕,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示蛇妈妈表情的词语吗?指名学生找到词语“张大嘴巴、露出毒牙”你会做这种表情吗?指名学生演蛇妈妈的表情“张大嘴巴、露出毒牙”
12、带着这个表情读读蛇妈妈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吃青蛙是我们蛇家族的习俗。)课件出示句子:难道你不知道,吃青蛙是我们家族的习俗吗?你能用不同的话来说这个意思吗?
在句子变换中体会“习俗”的含义。
13、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蛇妈妈是怎么想的,小蛇又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抓住表情的变化体会蛇的本性。
14、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过渡:青蛙妈妈和蛇妈妈都不同意小青蛙和小蛇做朋友。这可怎么办呢?
(三)、引发思考,思辩明理。
1、出示文中第四幅插图,师简述
六、七自然段内容。
小青蛙和小蛇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2、指名读
六、七自然段。
指名说说,小青蛙会来和小蛇玩吗?为什么?
3、青蛙妈妈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呀!请看一看——
播放自然界中蛇吃青蛙的录像。使同学们对自然法则有直观的感受。
4、讨论:小青蛙和小蛇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结合看到的,进行讨论,思辩,明确:虽然小青蛙和小蛇想成为朋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师:是啊,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板书:(不能)
(四)角色朗读,语境体验
1、在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 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角色体验。
2、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不能成为朋友呢?
师小结:自然界中不能成为朋友的不仅仅是小青蛙和小蛇,还有好多动物呢!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红字板书:自然法则)同学们,还有很多自然界的法则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五)拓展训练,发展想象
请学生分别以小青蛙和小蛇的口吻给对方写一封信,告诉对方不能在一起的原因,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生存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农 夫 和 蛇》
教学设计:兰少莲
教学内容分析:
《农夫和蛇》(伊索寓言)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它具有古典寓言的特征。把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自然结合。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把主题突现出来。第一则是揭露恩将仇报的人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第二则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这两则寓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比较诙谐,比较有趣,适宜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 (1)辨析文体,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读过《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拔苗助长》等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寓言故事,同学们熟悉的《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课件)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伊索寓言》共收集了
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
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1.自主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明确: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四、探究故事寓意: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点拨: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点拨: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五、赏析句子,辨析词语:
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
六、体会寓言的写法:
1.说说“寓言”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总结:①.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②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③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七、总结、拓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八、作业:
1.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2.你还知道不同于课文的其他关于蛇、狼的故事或文章吗?请说给同学听听。 知识链接: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伊索寓言》共收集了
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