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10篇(教案五年级下册)

2022-06-22 09:45:00综合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10篇(教案五年级下册)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10篇(教案五年级下册),以供借鉴。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10篇(教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1

  设计理念

  1、初步学会收集、、汇报、交流信息

  2、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交流家庭信息记录表,指导学生把调查修改规范,能对记录进行简单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3、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材料准备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学会收集、、汇报、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信息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一、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后面附有调查表样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二、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络实现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找到不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课前我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一下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并填好记录表,你们都调查记录好了吗?

  三、说说调查的过程

  1、下面就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汇总等。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四、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后面附有调查表样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上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教后记

  优点:感受信息与我们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收集探索能力、整合所有资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缺点:学生互相学习能力不足。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4

  教材分析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基础训练

  1、教师:下面请同学翻到练习十六第2题。

  (1)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2)指定学生口头回答。

  (3)教师:刚才这个同学是先找出三角形的高,再量出高和底的长度进行计算的,那么同学们观察一下,用哪条边作底计算面积最方便?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三条边,选择哪条边做底画高再计算是最方便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方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以最长的边做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做练习十六4———5题。(教师巡视,给个别学生做指导。)

  (1)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2)组织全班进行订正。

  三、巩固练习,小结。

  1、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小结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特殊求法,以及求钝角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5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

  1.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学习人物独立生活的意识。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抓住大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能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同步练习半张。

  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思考:乌塔是谁?课文讲了她的什么事?请画出写她旅行线路的句子。

  3.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故意写错课题“乌塔”。(学生惊呼)表扬学生的专心与质疑精神。

  2.这里的乌塔不是指福州的名胜古迹乌山脚下的乌塔,而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

  3.课文写了她的什么事?(独自一人游欧洲)

  4.[多媒体出示预习要求]谁在预习中画出了写她旅行线路的句子?师相机介绍欧洲及其旅游资源。[多媒体出示欧洲地图及旅游景点。]

  二、速读训练,抓住大意。

  1.过渡:大家一定对这篇课文感兴趣吧!我们来做速读训练,看谁先抓住文章大意。

  2.先来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生字词出现]

  3.学生独立速读课文,并完成同步练习:课文是按顺序写的。以时间为提示可以将课文分三段,先写再写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三、深入读文,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

  1.过渡:读到现在,我们已经抓住课文的大意了,但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介绍这件事?编书的老师有为什么要选入这篇课文呢?我们还得深入读文。

  2.你对乌塔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乌塔是个怎样的同龄人?你从哪看出来?请一边读课文,一边做记号。[教师师范]。

  3.学生默读并做批注。

  4.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5.小结:乌塔真是一个独立能力很强的孩子。

  6.那么,你对她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小组讨论)

  7.全班汇报。

  四、总结。

  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启发读者要向乌塔那样勇于锻炼自己,但至于以什么方式锻炼自己,国情不同,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五、作业练习:

  给乌塔写一封信,与她交流自我锻炼的体会。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自理能力强

  热情活泼会与人交流

  做事有计划性

  自我保护意识强

  有责任感

  会学习

  会理财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除不尽的保留小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45第一题。

  B、强化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6.14÷3.566÷1114.13÷0.19

  提问:a、保留三位小数除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

  b、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2、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保留一位小数)

  101.7÷0.098.12÷1422.6÷0.33

  提问:a、除不尽怎么办,除尽怎么样?

  b、先计算,你发现哪道题除不尽。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C、讲解应用题:P-48第四题

  1、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的第几位?

  2、横式和答语要注意什么?

  D、选择题:P-48第六题

  1、先学生四人讨论。再完成作业。

  2、你认为哪一道是准确的,为什么?

  E、发展题: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是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小数?

  1、先让学生思考,合作讨论。

  2、如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启发商大于或等于1.35且小于1.45,然而再求被除数是多少?

  F、布置作业:P-48第三题的余下部分和第五题。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8

  设计理念

  通过汇报、交流研究报告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共享学习成果。

  设计思路

  汇报研究报告——学生质疑——解疑答惑——收录资料——

  一、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课前同学们已经撰写好了研究报告,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同学们仔细听,待会我们一起交流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第一小组汇报人交流研究成果。

  师:对于第一小组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生交流观点,或提出疑问。

  请汇报人或其他同学解答。

  师:同学们对这一小组的汇报有何?

  生,师给予肯定或鼓励。

  第二、三……小组汇报人交流研究成果。

  教师参与即时。

  二、综合性学习的

  采用“过程性成长记录”,即把活动个阶段的资料纳入成长记录。可以收录的材料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做的研究报告等,整个成长记录后有自我、小组、教师或被访人的。

  教后记

  优点:通过汇报、交流研究报告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共享学习成果。

  缺点:学生质疑能力有待遇提高。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②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①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①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①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②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③集体订正。

  ④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⑤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