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影评教师评语4篇(百鸟朝凤色彩分析影评)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百鸟朝凤》影评教师评语4篇(百鸟朝凤色彩分析影评),供大家参阅。
我去看了《百鸟朝凤》,期间哭的稀里哗啦,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周围抽咽声就一直未曾中断过。能赚取人们眼泪的片子虽不一定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触及心灵的片子,一定是令人若有所思的片子。
6号上映那天就想去看的,可在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有些电影是不给排片的,昨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提到看了此片,我便向其询问观影场所,在得知周末有两个影院每日有一场后我果断购票,放弃了之前的一些安排。
我不想在这里评说这部影片,更不想剧透,故事是简单的,但镜头传达出来的情感却那样真实以及震撼人心。能放弃各式商业大片而选择排片率如此之低且时间又不大合理的人,他们大抵也是有些文艺气息的,或者喜欢文艺一些的生活方式,文艺的人呢,通常是感性的,所以整个影厅哭声一片也不足为奇。
人们为什么要看电影?有些人当作娱乐,有些人是无事可做,选一部文艺片来看,娱乐性几乎没有,话题性却十足,只是我又一个人去看的,无人谈起,故此才要写这一篇,算是推荐,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相见,坐在一起聊聊传统与革新的话题。
如果不考虑盈利的话,我有许多想法,可实际上都无法实现,一旦想到生存的问题,那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那么快,稍不留神,就成了落后分子,就成了文盲。想想以前,一个唢呐匠人,他可能就是个文盲,可这不耽误人们对于他的尊敬,每当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东家是要行迎师礼的,一把太师椅至于堂前,匠人独坐其中,那是何等威风。一般家请个四台,富裕户请八台,若是德高望重之辈,可奏百鸟朝凤。您说您出钱请奏百鸟朝凤,对不起,这个真不行,祖上的规矩,能享用百鸟朝凤者必是德行兼备之人。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匠人不为财,他们还是人吗?此人非彼人,意为君子,谁说君子不能是文盲呢?品行一致,即为君子,这话是我说的,我也就读了个大学本科,在不远的将来,我也得算文盲一个,那天在千山书院参加活动,一排坐了四个人,其中俩硕士,另一个北京地质大学毕业的90后美女创业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出口到海外。其实,她也口口声声说要钱,如果没有盈利点这个事情压根做不下去,就像办了四期的文艺小咖秀,压根没设计盈利模式,那今天会有这样的状况也不足为奇。
我呀,没有赚钱的脑子,也没赚过钱,更不懂商业经营,赔钱的事情倒是做了不少,一个人在没有任何人带的情况就独闯古玩市场,结果呢,全军覆没,工作几年的积蓄全部付之东流;一个人没把事情干成,那参与众筹吧,跟着一伙陌生人做起书吧生意,钱虽然没有投入多少,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是大把大把的,结果呢,大老板说我这半年变化最大,得请他吃饭,得感谢发起人。的确是这样,我真是要好好感谢他们搭建的平台,不过,我更要感谢自己,若是没有连续十个晚上的坚守,我哪里会参与这次众筹,而且我也真的为这次众筹做了许多外在的事情,我一连跑了几趟北京,还特意休了年假在北京住了几日,去了中关村的车库咖啡、3W咖啡等,去了两家单向空间,去了雕刻时光和三联书店,去了宋庄蜂蜜书店,去了国贸必帮咖啡。从12月16日塔罗社开张,一共做了20场活动,服务人次100有余,服务时长约50小时。除了给趁早读书会做活动和塔罗茶馆那两期有要求消费,其余均未达成有效盈利。
还有两周,众筹就彻底结束了,真是不到最后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做事情,累是必然的,若是有意义,那是值得的,我觉得这就是匠人精神,不在乎身体上的劳累,那一曲百鸟朝凤不是吹给人们听的,真正的欣赏者只有自己。周三我还会照常去,只是我再不做牌了。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知道这部片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关于它的报道,特别是在在方制片下跪之后各种报道越来越多。我和朋友说最近大仁哥有电影在上要不要去看,她说有部电影挺感人的讲吹两代人吹唢呐的,叫《百鸟朝凤》。我立马去糯米上搜了下电影,发现住的附近影院有上映,豆瓣评分这么高,上映这么多天才三四百万的票房,我说我们去影院支持下吧,她说明天下班去看吧。我看了下排片,下班之后的排片只有两场,一场是6点10分的,还有一场是晚上10点的。我晕,对于上班族来说6点10分这场根本不可能来得及去看好吗,10点的又太晚了。最后我们决定星期天去看。星期天的排片量明显已经增加了,下午场已经没有了6点和10点的场,增改成了19点,21点,23点的场。
我是昨天下午1点半订的3点场的票,那时已经只有前三排了,看来观影的人还不少。进到电影场内,第一次在同场次电影里看到不少大叔大妈大爷,还有不少父母带着小学生大的孩子去看。以前看的欧美大片或者爱情文艺片都是年轻人居多,鲜见中高龄以上的观影人。
这部发生在1982年背景下的故事电影想必会激起他们更深处的记忆和共鸣。娃娃13岁,父亲35岁,一个代表着60后一个代表着40后。60后不正是我们80后90初的父辈。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没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让娃娃拜名师焦三爷学艺,成为接班人,一时好不风光。没几年功夫,唢呐匠就开始没落,不被尊重,无法再考它养家挣钱。当焦家班消失,即使换成了游班主,也正式预示着那一套老家伙正在走向没落。红白喜事不再喜欢请吹唢呐,开始兴起洋乐器洋乐队。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游家班不服,越吹越大声越敲越响。“你们吹一天多少钱,我付你们双倍的钱,求你们别吹了” ,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父亲母亲开始嫌弃天明再捣鼓那些唢呐,赚不了几个钱,更不能靠吹唢呐讨生活。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开始陆续出去打工。人凑不齐,焦三爷顶着一把年纪亲自出活,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百鸟朝凤,最后吹到唢呐口流出了鲜血,换上天明继续吹,焦三爷用力抿着嘴继续敲大鼓,好不悲壮。 终究是倒下了,师父肺癌晚期。
有人想拍非遗记录片,想请游家班表演一次。可惜天明千里迢迢去城里找到了那些师兄们,有的做工手指断了一根,有的被工作恶劣的环境整得一身肺炎咳嗽。大家都叫天明留下一起在外面打工,可是天明只能坚守,因为他给师父发过誓的,不能让师父失望。最后焦三爷叫天明把家里养了几十年的大黄牛给卖掉了,不是用卖牛的钱拿来看病,而是说要拿那钱给天明置办一套新家伙。焦三爷走了,黄河边上,只有天明一个人在他坟前给他吹唢呐......
唢呐的没落,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代人,一个时代的谢幕。前年外婆去逝的时候,灵堂上敲锣吹唢呐的三四个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说是从其他县请来的师傅,这种师傅已经很不好请,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也忌讳这种事情。灵堂外面请的是唱桂剧的表演队,还有跳舞的唱歌的舞狮的。灵堂里和灵堂外完全是两种氛围。现在村里镇上无论是红事白事都会这样请现代表演队热闹热闹,已见怪不怪。
我记得外公是在我念高中的时候走的,转眼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外公过大寿的时候,妈妈是外公唯一的女儿,请了唢呐队大张旗鼓的一路敲到外公家......
这部电影本也许无法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讨论度,即使在方制片下跪前,那么多大牌明星知名导演张艺谋、李安都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呼吁过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但仍没起到什么效果。说方制片“一跪千金”也好,博取同情也好,高超的营销也好,终究是一个无奈之举,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关注,一部分人的反思,获得了一些票房。一些力量有限,也终究无法让这类艺术电影得到大市场的热情拥抱。
一些卖座的商业电影,因为一些明星光环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前去电影院买单,永远会有持续不断的一批又一批的粉丝,00后,又一轮的10后,前仆后继。好吧,那又怎么样,中国艺术电影依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因为存在,所以永生。
《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2019年2月,《百鸟朝凤》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吴天明导演就离世了,《百鸟朝凤》就此成为大师绝唱。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电影不仅书写了一个时代:《人生》《老井》《变脸》……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他导演的电影有过亿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为幕后推手,为影坛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田壮壮、何平、顾长卫、芦苇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电影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百鸟朝凤”没那么简单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辗转两年,上映不易
2019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方励老师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补多少,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推出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为了这部电影跟市场打一仗。让观众都看到吴天明导演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位艺术家。”
对此方励表示,《百鸟朝凤》是“电影中的电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动落泪,因此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队伍,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与业内同仁,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
于是,在《百鸟朝凤》制作完成的两年之后,这部影片才终于得以跟观众见面。
“大半个中国电影圈”自发力挺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见的支持。近百位志愿者不辞辛劳,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全国九大影业发布联合声明,为影片发行保驾护航。张艺谋、徐克、黄建新、陈凯歌、贾樟柯、张一白、韩寒、黄健中、谢飞、何平、张扬、管虎等多位著名导演齐声应援,义气相挺。
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百鸟朝凤》表现出对文化本身的‘在意’,这个时代在意这样事情的人不多了。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著名导演黄建新看完《百鸟朝凤》后大力推荐:“这部电影包含着天明导演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影片大情大爱,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你看了,会影响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