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亲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影评 亲爱的这部电影观后感

2022-06-08 10:40:00综合
  • 相关推荐

《亲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影评 亲爱的这部电影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亲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影评 亲爱的这部电影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亲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影评 亲爱的这部电影观后感

  《亲爱的》讲述黄渤饰演的一个在深圳打拼的民工田文军,经历生意失败后老婆离婚,后来儿子被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亲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影评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亲爱的》观后感一

  《亲爱的》这部电影取材与当下最热门的社会事件“被拐卖儿童”。尽管是最热门的社会议题之一的题材,想拍他排成好的电影,却绝非易事。在当前的审查机制下,之前也有过不少导演尝试过把社会事件题材搬上电影荧幕,但成功的寥寥无几。之前上映的《白日焰火》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方面算是成功的典型。同样取材于社会题材的《情爱的》能否获得好的成绩,说实在,在上映之前,我是有疑问的。

  好在陈可辛是一个对驾驭的题材范围充满想无限可能性的导演。在他拍出〈中国合伙人〉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了,对题材的把握和拿捏都很克制而不含蓄。当知道他要拍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以拐卖小孩为题材的电影时,我对他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处在最旺盛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什么人随便拍个电影也能赚钱的市场下,却烂片横行,于是,拐卖小孩这种现实意义的题材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亲爱的》讲述黄渤饰演的一个在深圳打拼的民工田文军,经历生意失败后老婆离婚,后来儿子被拐,经历几年的虐心地寻找和各种骗局之后,田文军与前妻鲁晓娟(郝蕾饰)终于在一个农村家庭找到自己的儿子,被拐后的儿子却无法接受这对陌生的父母。半年后,小孩的养母——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村妇李红琴(赵薇饰)为了见已养育多年的子女,来到深圳寻找,遭遇各种拒绝和责骂。导演不只单纯的去表现黄渤寻找小孩过程中的虐心,而是将影片视角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小孩被拐一方的视角,后部分的视角却转到拐小孩的一方李红琴身上(由于丈夫的谎言,她当年并不知道小孩是拐来的,某种意义上她也是受害者),这种转换避免了观众看待事件的片面化和偏激化,这一点要给导演点一万个赞,这正是这部影片的现实价值所在,因为”片面地看待事件“正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突出病症,互联网时代让社会事件极易曝光于全国视界之下,针对一个热点事件马上会有许多真假难辨的信息出来,网(bao)民(min)们便喜欢根据这些不确定的信息发表各自片面的观点,甚至对当事人的谩骂。互联网越来越包容,可人心却越来越狭窄。

  用理性的视角陈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这里没有大悲大喜,更多地用细节体现人情世故,每一个主要角色的背后都有揪心的一面,或许让你温暖,或许让你无奈,或许让你感动,演员们的表演确实让人叹服,痛苦流涕和情感流露的表情瞬间,都能立马融化你的新房。可惜的是这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断断续续,总会让人憋得慌。

  片尾的纪实画面和合伙人的大头贴一脉相承,北上的陈导继续玩转现实改编题材。在寻子之外满是对制度规定的吐糟;借律师之口说出国人的缺点即是不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影片选取被拐与拐的两个家庭作为视角来继续弘扬这一看问题的正确方法。情感冲突较为激烈,黄渤、赵薇都奉献出了高演技。

  感同身受这件事情其实并不存在,因为针没有戳在你身上你怎么会知道有多疼,身为一名普通观众,其实是不足以体会和评价任何一个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的,法律人情和道德之间本身存在交叉,喜欢结尾的克制,生活就是如此让人措手不及无力招架,有泪点但不煽情,有思考但不深刻。

  《亲爱的》观后感二

  从“泪水淹没威尼斯水城”“赵薇伟大表演堪称中国版朱丽叶·比诺什”夸张美誉到豆瓣高达8.7分,《亲爱的》一夜之间成为了神乎其神的经典,到让笔者觉得很可疑。毕竟从《如果·爱》《武侠》到《中国合伙人》,香港导演陈可辛转战内地成了“陈诚意”,不过质量总或多或少有那么点水分。《亲爱的》呢?像一部寻子纪录片或者寻子真人秀,众多大腕群戏表演绝佳,并着重拍“骨肉分离”人间惨剧,当思绪被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庞带走,那种“血浓于水”的悲伤情绪涌现出来,拍得还是比较细致的。

  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流露出半点喜悦情绪,黄渤扮演田文军,郝蕾扮演前妻鲁晓娟,由于却意外丢了儿子,连续几年魂不守舍苦苦追寻。好容易找到了,却换来“相见不相识”的揪心事实。相反,赵薇扮演的农村女性李红琴,则是一脸土气、文化程度不高,没想到自己成了人贩老婆,导致两个孩子都没了,终日以泪洗面,却从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其实本片编剧张冀应该记一功,他讨巧从孩子父母和人贩老婆两个辩证角度,客观详写了“打拐”带来的痛心疾首,因此让许多人觉得很有代入感。赵薇哭着向黄渤说的那句“别让他吃桃子”,这种前后呼应的铺垫,同样有催泪奇效的!

  在细节上,《亲爱的》有着自己一些小聪明、小噱头、小花活,例如张译扮演韩德忠痛苦讲述老板曾杀“聪明的猴子”的造孽,还有自己丢失孩子后的茫然;当众人追车拦下货车后,对方麻袋里居然全是猴子,挺有黑色幽默味道;还有佟大为扮演的律师高夏,吊儿郎当、清高桀骜的嘴脸,既有点插科打诨的搞笑味道,还时刻HOLD住了所有人眼球。黄建新客串的福利院院长,严厉诉说自己站在法律立场,如何不能盲目搞人情与特殊化,同样是很有意思的角度。而大量密布的网线镜头,只有一条线上有橡皮糖,更似乎暗示着“打拐”犹如错综交织、难以理清的线团,碰巧找到一个网线,永远差得很远。

  133分钟的时长注定了《亲爱的》无法承载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尤其寻子会出现后,众多人挨个诉说丢孩子的往事,看守所里犯人也在讲述残酷事实,让《亲爱的》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部真人版《法制进行时》。当其中某个角色大肆咆哮时,当“鼓励!鼓励!鼓励”口号在煽情时蹦出,当《隐形的翅膀》屡屡突兀合唱时,反而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让本应爆发的悲情无法直接传递出来。郝蕾夫妇没能收养到人贩子老婆养的所谓“弃婴”,李红琴则发现自己竟然能够怀孕,痛苦的蹲在地上,这样的开放式压抑结局,谁也没有赢家,同样让很多人觉得有点突然。

  《亲爱的》有着“人情无法凌驾于法律上”的沉思,有着血淋淋的“拐卖儿童”残酷现实,有着片尾真实的人物原形,有着众星合唱《亲爱的小孩》悲情神曲,众多明星大腕演得相对质朴真挚,也是可圈可点的。个人不觉得《亲爱的》比《甜蜜蜜》《投名状》强多少,但这样认真写实的伦理片,曾凭借《甜蜜蜜》《投名状》《中国合伙人》斩获“金马、金像、金鸡最佳影片”的陈可辛导演,显然是下过功夫。

  《亲爱的》观后感三

  看完电影亲爱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陈可辛导演的这部电影一扫今年国产烂片的装逼,做作,矫情之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影片聚焦拐卖儿童的主题,故事的一 条主线是离异夫妻鲁晓娟和田文军寻找被拐卖儿子的艰难历程,然而在孩子被找到后,视角仿佛一转,呈现了人贩子并不之情的妻子李红琴的对两个孩子的执念与感情。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电影作品归根到底应该讲到人性。在亲爱的中,我们看到了爱,悔恨,希望,甚至救赎。田文军鲁小娟靠着对孩子的爱和愧疚踏上了三年 艰辛寻子路,一路被骗被抢被驱赶,依然没放弃希望。韩总寻儿数年未果,总是回忆起多年前活吃猴脑的事情,怕是自己做恶得到了恶报。李红琴,一个没有知识文 化不懂法律的农村妇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翻山越岭,四处求人,只求见上两个孩子一面。

  电影一开始就让恶之源-人贩子死了。所以一切的冲突看似都是爱与爱的冲突,是善与善的冲突。田文军和鲁小娟对孩子是生生父母的爱,是割不断的血缘之亲,即使孩子认他人做父母,他们也尽最大的努力去爱护他。李红琴并 不知情丈夫的拐卖行为,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依然也是无法割舍的爱。为了实现对孩子的承诺,千里迢迢来到深圳,为举证,甚至不惜‘’卖身‘’。福利院考虑到孩子日后的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可能再将吉芳寄养在李红琴那里,即便他对拐卖行为并不知情。每个人都是从好和善的角度出发,却成为了影片的冲突所 在。在展现这些矛盾时,影片对每个人物都充满了"了解并同情"。它没有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倾斜性的评 判,而是尽量去展示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我仿佛能置身处地的去理解每一个人。理解失子家庭的愤怒,失落,愧疚,理解李红琴的心痛,绝望,甚至是不愿作证的 唐青山,我都不忍去苛责。正是因为这种了解之同情,看到一半,我一直在想电影该如何结尾,到底哪样的结局对孩子,对卷进这件事情无辜的人,对其它还 未找回孩子的父母是最好的结局,一时间我无法抉择,便想知陈可辛导演如何抉择。最后看到结尾,内心一震,是呀,这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对李红琴来说,一个 新的孩子正在孕育,对田文军一家来说,一个新的生活正在开始。虽然仍然伴随着苦涩和失落,但总归是有希望的。而吉芳的收养权究竟归谁,这或许是值得我们大 家都去思考的一个伦理问题。

  对中国人来讲,家庭甚至算得上是信仰,而孩子则更是一个家庭的信仰,也希望这部影片过后,我们都能更关注拐卖儿童事件,帮助 那些还在寻子之路上的父母。 下面说说演员吧。里面的每一个演员,甚至小小配角,都相当精彩。每一个主角都有那么一两场戏,凿进我的内心。千辛万苦寻回孩 子,本来欣喜若狂的黄渤,却发现孩子不认识爸爸时,那一场撕心裂肺的大哭让人看到这个坚强父亲内心的伤痛。田鹏被找回后,第一次拉起郝蕾的手,郝蕾眼里夹杂着痛苦的欣喜,倔强又心酸。

  最最惊喜的还是赵薇吧,当年活泼俏皮的小燕子,再一转眼成了说着安徽乡村的一个农妇,被丈夫骗了半辈子,为孩子活了一辈子, 她操着一口芜湖话,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妇女形象,没有任何违和感。还有张译,张雨绮,佟大为,每一个都演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感 人却不矫情,引人思考却极其接地气的电影。值得大家都去影院观看。

  最后赞一下中间影院,算是我去过最大最豪华的影院了,影院在中间艺术区,和798有些类似,很有文艺气息,可惜离我住的地方太远,不然一定会常去的。

  《亲爱的》观后感四

  两次进电影院看《亲爱的》,第一次看完别扭,第二次看完更别扭,我不懂电影产业,所以不想把电影的商业元素加入我对这部戏的思考,仅克制自己从电影本身、故事、人物和电影包含的社会元素反思,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多年轻人应该思考良久的好片子。是的,这是一部值得年轻人思考的片子,而不仅仅是那些在“拐卖-寻找-亲情”上有共鸣的大人们。

  我对这部影片的思考是片段式的,是由若干个关键词引出来的,虽然这是部酣畅淋漓的、紧凑的电影。

  一:猴子和佛珠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一个片段是韩总在餐桌上讲他在印尼吃猴脑的经历,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左肘衬着下巴,手腕上那串佛珠在我看来显得格外刺眼;另一个片段是韩总一行人乘大巴车返回深圳时,误把偷运猴子的野生动物贩子当人贩子抓了,众人慌手慌脚把以为是藏着小孩的麻袋打开时,竟看到了一只没了神采的猴子时的错愕。而且,本片在刻画韩总这个形象时,佛珠是一个很鲜明的标志,给了好几个镜头。在看完影片之后,我把猴子和佛珠这两个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连在了一起,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信仰”,我不知道导演本意如何,但是在我脑子里这两个标志物是飘渺的信仰的物化。人由猿进化,说的粗大一点,猴子也算人类的半个祖先,而以韩总为代表的人在做什么?吃活猴脑,失了对生命本身敬畏和尊重。就像《狼图腾》里讲的,狼是蒙古草原的神,如果草原上的蒙族人把狼打光杀尽,那是会遭报应的。而韩总丢了孩子遭了报应之后,再吃素放生念佛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做人不能丧失信仰,信仰可大可小可严肃讲究也可只是一份心,而这份心的底线便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尊重,自然万物有它存在的道理、顺序和法则,鸡鸭鱼羊被自然法则定义为家禽家畜,被人烹食不算违背自然顺序,但是猎杀野生动物、毁林围湖造田便是人类对自然的失敬,是破坏法则的事,小孩子被拐卖被强行从父母身边夺走,也是违背自然法则,可见失信仰违背法则无论对于渺小的人还是自然本身都是件悲哀的事。

  二:农民工与肉体交易,城管与小贩

  李红琴的丈夫的身份是在深圳工地干活的农民工,他肺癌死了,死之前捡了一个女弃婴,拐了一个男童。李的丈夫捡女婴时,他的四川工友是见证人,现在丈夫死了,李来找她丈夫的四川工友作证女娃是弃婴不是被拐走的,四川工友先承认看到李的丈夫捡到过弃婴,再以“我一个外地打工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失口否认,再因李红琴的真情倾诉和劝其留宿过夜,最终愿意作证。

  田文军因为苦苦寻觅孩子,无精力经营,丢了原来的网吧生意,找孩子又需要资金支撑,最后成了个在学校边推车卖麻辣烫的小贩子,推车上还不忘贴信息继续找孩子。城管经过他的摊子只是严厉却又温情的说了声“明天别再来了”。

  我觉得要刻画这个真实的世界便是立体全面的刻画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小人物,他们坚韧、乐观、失望、再乐观,有时候他们没有原则,不懂大道理,没有教养和素质,甚至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都嫌他们脏,但是他们骨子里有一种精神叫“忍”。“忍”不同于倔强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它没有后两者那么高级,忍就是一种低级的状态,小人物用近乎卑微的忍耐付出着,疼痛着,煎熬着,但是他们不绝望,因为他们觉得忍耐着付出、疼痛、煎熬就是他们的命。田文军在影片开头有一句话说的好“我认命,你不认命”。可能有时候就是小人物那种认命,才让他们不绝望致死,才让他们愿意出卖肉体和尊严,争取最后那一丝丝阳光来给予他们所有忍耐的一点微薄的认可。可如果最后连那一丝希望也盼不来怎么办呢?我说了,那都是命,小人物认命!

  三:怀孕和怀孕

  韩总寻找自己丢失的孩子找累了,他曾经在自己组织的寻亲互助团体上一再给丢失孩子的父母灌输思想“一定不能再要新的孩子,否则是对丢失的宝贝的背叛”,但最后他的心累了,她的太太终于又怀孕了……

  李红琴的丈夫之所以捡弃婴,拐男童,是因为他的女人李红琴怀不上孩子;最后,李红琴在留宿她丈夫的四川工友后,在体检身体时发现她竟然怀孕了……

  韩总在田文军失而复得的儿子的生日宴会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寻亲互助团体的兄弟姐妹们,他觉得他背叛了当初的誓言和对自己丢失孩子的最后坚守,他喝了半杯白酒后离开,表情不是伤心和绝望,是一种嗔,最后他在一个小卖铺外面弯着身子哭得撕心裂肺,仿佛是在跟他手上的佛珠诉说他向命运低头了……

  李红琴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她先是不信,最后她知道“不信”骗不了自己,她哭了,先是站着哭,再是蹲在地上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天爷开眼,让她在情感的世界里重新来过一遭,我却看的很揪心,而片子就这样结束了……

  怀孕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而本片却都是在以“哭”作为基调来告诉观众这个开始,把一个崭新的未来酝酿在悲当中——生命是有轨迹和顺序的,一个悲剧的产生,并不能用另一个可以塑造的新生命来替代!

  四:情、理、法——“法律总比人重要”

  李红琴深圳市福利院找她的女娃娃吉芳是因为情,福利院拒绝李红琴探望吉芳是因为理,最后法院拒绝受理李红琴申请寄养吉芳一案是因为法……本片大量充斥着情、理、法三者之间的交叉、冲突和矛盾。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因为有情所以讲理,但是光有理这个软性约束似乎解决不了所有的冲突和问题,这变有了法。可是,法律是威严的,深刻而不容扞卫,所以它也有冷酷的一面,甚至它有时与情和理互不相容。这可急坏了因儿子刚丢失三个小时而不能被派出所立案的田文军和他前妻,也气疯了被福利院阻拦绝不允许通融通融见吉芳一面的李红琴,更是把我这个观众憋的直跺脚,法律不为人民办事,不站在情理一方,要它何用?

  这就是当下社会的现状!本是为了加强情理的约束能力而产生的法却与情理产生了矛盾冲突,说的更不负责任一点,似乎情、理、法的共同存在才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为什么会弄成这般局面?片中律师高夏的两句话给我一些思考。他和李红琴福利院协商重新领养吉芳被拒绝后,在公交车上,高夏对李红琴说“法律总比人重要。”李红琴在公交车上看见吉刚(被李的丈夫曾拐跑的男童),遂跑下车见吉刚,然后被寻亲互助团体众成员殴打,高夏怒斥众人说“你们替她想过吗?”两句话道出了情理和法之间的本质区别:情理是在劝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关于人与人这些个体之间的情感;而法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法比某一个人的情理重要,法约束的是所有人的情和理。而当今社会的凌乱和不安,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我们对“法”这个字理解错位而造成的,我们错把法当作情和理,从而拿着法律赋予的权利、公平和自由盲声疾呼社会国家或政府为我们做些什么或者改变些什么,可是这个国家除了“我们”还有“你们”和“他们”,法律要做的不仅仅是为“我们”谋福利,而是为“我们”和除了“我们”以外的所有人平衡情理。

  五:理想和现实

  我没有追查这部电影的蓝本“彭高峰寻子事件”的细节,不知道影片有多大程度还原了事件本身。但是,片中的悲剧无疑也是幸运的,田文军最终找回了儿子,韩总的老婆怀了孕,李红琴也找到了好心人高夏帮忙努力“夺回”吉芳,福利院的条件待遇都很好,最起码孩子们都是满脸笑容……在我看来,这些都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笔下的悲剧了吧。要是让一个现实主义者来写,不考虑票房和电影的艺术性,可能田文军的孩子真被放在麻袋里捂死了,韩总的老婆可能不孕不育再生不出孩子,李红琴刚到深圳就被骗光了钱财,吉芳被收养的福利院有个黑心院长等等等等。而呈现在所有公共银幕上的电影,都是只考虑票房和(或)艺术的,他们的成败也只有商业和电影艺术这两方面,艺术方面我不懂,但是作为一个看电影的人的心态我还算清楚,在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刹那,我们都成了理想主义者,生活都够糟心了,好不容易花几十块钱买个舒服,就好好让我们的脑子享享乐吧,就算是看《一九四二》这样沉重的民族片,我们也希望最后是洗涤升华心灵的,而不是越看越糟心。所以,搞电影的这些人也必须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用演技、对话、灯光和布景把我们这些观众的情给煽起来,让我们在或搞笑或激烈的情绪中走出电影院,回归到糟心的生活中。

  而糟心的生活又是现实。现实是真切的,不然我们不能对电影中的理想情怀产生共鸣;但是现实又太过真切,因为它带给我们的痛是实实在在的痛;最重要的是,现实是宏观的,我们遭受和享受的一切只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听到“法律总比人重要”可能会气愤的反击说这是胡扯,可理性的全部现实会告诉我们说法律就是比人重要!所以,生活的悲剧在于,我们生活在现实里,却误以为我们生活的就是全部现实。

  《亲爱的》观后感五

  当电影结束时,灯光并没有如往常一样亮起,我假装平静的站起,整理好衣服,深呼吸,随着人群缓步走出放映厅,身前,身后,隐约还有轻声的啜泣,旁边的男朋友们正在安慰,走出影厅,我稍作停留,看着身后一个个或者一对对的人,初步观察了一下,奖金80%的观影人还在或者即将擦干眼泪。

  这是观看《亲爱的》这部电影后身边的人和我的反应。眼泪并不能说明这部电影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名副其实,也许,只是电影的某个桥段、某句台词触动了大家或许已经并不敏感的神经。但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叙事顺畅,故事完整的好电影,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多少这样的电影呢?不管怎样,亲爱的戳中了绝大部分人的泪点,如陈可辛所说,这是一部不分年龄的电影,全家老小皆可从中找到对应的自己。不管怎样,亲爱的让人看完电影之后久久不能抽离,心中有好多的话想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等等那些我们亲爱的诉说,或许,电影折射出的是每个人在电影中的自己。

  以上几段,显然是哭过的孩子在絮絮叨叨,大家当没听见。

  这是 一部没有野心的电影。

  整部电影,没有华丽的大场面,没有炫酷的特效,从电影一开始,电影一直中规中矩的在发展,彼此厌倦离婚的夫妻,孩子丢了痛苦的寻找,一开始警察接警的冷漠的规定,为寻被拐孩子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的疯狂,为了金钱打来的一个个电话后面的骗子,为了孩子陷入感情危机的前妻家庭,有着共同经历的寻拐团体,以及之后的找到孩子,营救孩子的全过程。这是我们在很多报纸电视上经常看得到的故事,电影仅仅在如实的反应这个社会上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这是一部展现社会全貌的电影。

  很多人都在说陈可辛及编剧的野心在于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出现以后,之前那叫打拐,之后叫无法判断是非善恶的世界。但我认为,陈可辛只是在如实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什么提升电影B格的人物设置,田文军,李红琴,韩总,律师,警察,福利院长,前妻,电影里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景都曾并还在这个世界发生着。失踪人口24小时立案制度,福利院领养制度,丢失孩子的痛苦家庭,养育被拐儿童并建立深厚亲情的违法家庭,可笑的死亡证明,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律师事务所,谎称有孩子线索的诈骗电话,设局甚至光天化日明抢田文军的歹徒以及冷漠的群众,等等等等, 这是导演给我们展现出的社会众生百态。

  这是一部具有大格局及人文关怀的电影。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如此真实的世界上生活,电影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扞卫的利益和权力,电影并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并没有批判社会。这部电影甚至可以视为一部纪录片,里面虚构的任何情景并不能抹杀他的真实性,这些虚构的情节或许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另外一群人身上发生着。或许,亲爱的甚至可以看做一部当代史的章节,难能可贵之处是电影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始终以第三人称如实记录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事实,没有歌颂任何一个任务或者组织,也没有批判任何一件事情和人物,是的,这是一部记录片,记录着一件案子,里面的甲乙丙丁的视角只是他们在笔录中写下的文字。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色,是否能从中得到启发,立法者制定的法律能否与时俱进,法律的执行者能否严格依照法律行事,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能不能诚实劳动就能拥有尊严和应有的权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当有一天,警察是预防和及时处理隐患惩治犯罪的,医生是不收红包也能得到尊重和拥有好的生活的,不给老师送礼孩子也能得到公平对待的,穷途末路的人不用诈骗抢劫也能领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实本分较好完成本职工作的人不会受到排挤和惊诧的嘉奖的,我们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做好分内工作的,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时代。

  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都还有种族歧视和高犯罪率的时候,何况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一切,阻挡不了历史的滚滚车轮,可以改变的,必定发生改变,无法改变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历史。

  这篇评论,献给拥有人文关怀视角的陈可辛,献给说出“我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王治郅,更献给正在这个世界为了希望一直在坚持在挣扎的每一个人。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