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指导3篇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七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2017广东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指导3篇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七,以供借鉴。
理清思路
很多人做阅读喜欢先读散文,那么读完这篇散文,你得知道散文写的是什么。想搞清楚散文的主旨以及主要内容,在阅读的时候要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的句子,读散文之前一定要看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散文的主旨思想,就像写作文,是围绕题目写的,如果题文不符的话,那这篇散文就不会得高分。阅读也是,以标题为线索进行阅读,理清思路。
带着问题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在阅读散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和做题的效率。
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把相关内容标记出来,读完文章以后再仔细分析。
找关键词句
有的散文开篇和结尾的句子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或者概括全文,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关键词句,然后根据关键词句展开阅读分析,掌握文意。
当然了,如果关键句不在开头和结尾的话,就在别的段落找。
按步骤答题
掌握了文章大意以后,先做最后的多项选择题,因为这道题的五个选项里面总有两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全文,对做其他题有很大的帮助。
1.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2.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3.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4.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5.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6.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7.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8.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9.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0.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1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1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13.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14. 对簿bù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15.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16.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7.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18.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9.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2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第一,选材多元化。唐宋诗词依然占尽风情,古诗、乐府诗、元诗、明诗、清诗、清词亦小荷初露。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以名家非名篇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
第二,形式固定化。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主观题为主,选择题、填空题不多见,除个别试卷,大多都以1~2道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分值在6~11分不等。
第三,考点细致化。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在诗歌鉴赏的五个子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较少见,考查重点落实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个方面。
诗歌鉴赏要关注唐诗宋词的名家非名篇,尤其宋诗的鉴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备考时,要做到“六要”,即要了解考试大纲、要明确设题方向、要洞悉得分要点、要掌握答题要领、要熟悉专业术语、要规范答题步骤。
考点终极突破
要点一:古典诗歌分类鉴赏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1 赠友送别诗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 羁旅行役诗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会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3 论道说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4 思妇闺情诗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和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 思乡怀人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6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7 山水田园诗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