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桥教案集锦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用】桥教案集锦7篇,供大家赏析。
设计意图: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多,家里比较娇惯,孩子面对困境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都很差,有的时候长篇大论的说教也许不起作用,生动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谣小孩子却很乐于接受,本次活动《小熊过桥》内容比较生动有趣,念起来又很有节奏,朗朗上口,幼儿比较容易接受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进行勇敢教育,并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困境中的同伴,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谣内容 ,学习有节奏的念童谣,感受童谣的节律美。
2、通过学念童谣,感受小熊在过桥过程情感变化过程,教育幼儿生活中要有乐于助人和勇敢独立的性格。
活动准备:
幼儿有走独木桥的经历。幻灯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走过独木桥吗?走得时候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小熊的外婆生病了,小熊要去看他,在去的路上要走过一座竹子做成的独木桥,你们猜在过桥是小熊会遇到什么是呢?
2、出示PPT,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小竹桥,摇摇摇,你们说小熊走到桥上怎么样了?他心里有什么感觉?
(2)当小熊准备过桥时头上的乌鸦在干什么?桥下的流水怎么样了?小熊在听到乌鸦和流水的嘲笑后心里感觉怎么样了?他害怕的怎么说啊?
(3)小熊在喊妈妈的时候谁听见了?他又是怎么说的?谁来学一学。
(4)那小熊过桥了吗?小熊过桥后是怎么做的?鲤鱼乐的怎么样?
3、请幼儿跟教师一起完整观看PPT画面,边学习朗诵诗歌。
4、集体念童谣,并感知童谣的韵律美。
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童谣好听吗?老师告诉你们这首童谣啊念起来很有节奏。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所以非常的好听,我们还可以配上身体的动作很有节奏的把它念出来呢,你们想试一试吗?
5、你们喜欢诗歌中谁?,为什么小朋友都都喜欢乌鸦和流水啊?小熊后来为什么能过桥?如果你看见别人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
小熊过桥是害怕的喊妈妈了,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啊?
小结:小熊在小鲤鱼的帮助下,终于勇敢的过了桥。
6、延伸——小朋友,现在你们想到怎么过桥了,现在我们再一起去玩过桥的游戏吧。
附儿歌:
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别害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二三,走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活动领域:语言
活动内容:《小熊过桥》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看图讲述故事。
2.尝试续编故事。
3.培养幼儿相互关爱、相互谦让的良好品德。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看图讲故事。
难点:是让幼儿尝试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背景图画三幅、小白熊头饰一个、小黑熊头饰一个、实物礼物两份、小桥一座。
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背景图片(一)、(二),请幼儿认真观察,提问幼儿:小朋友看看,这张图片上都有些什么?举手告诉老师。
2.教师引导幼儿:你觉得这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小熊过桥》。
2.教师边讲述边出示背景图片(一):有一条小河从东村和西村中间流过。东村住着小白熊,西村住着小黑熊。
3.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背景图片(二):有一天,小白熊带着礼物要去西村看爷爷,小黑熊带着礼物要去东村看奶奶。
4.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背景图片(三)它们俩走到小桥上遇到了……
5.教师提问:故事里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两只小熊会怎么做呢?
7.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小熊的想法,那下面老师要问了: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办?
8.教师出示小白熊头饰、小黑熊头饰、实物礼物两份、小桥一座,请两名幼儿扮演小白熊和小黑熊,表演两只小熊在桥上相遇的各种情景。
三、新课巩固。
1.教师提问观看表演的幼儿:刚才发生率什么事情?两只小熊是怎么做的?最后怎么样了?
2.教师提问:让一只小熊先走会怎么样?两只小熊都不让会怎么样?
四、新课结束。
1.教师提问幼儿: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两只小熊互不谦让,就打起来了,最后都掉进河里了。但是两只小熊相互谦让,就都过了河。
活动延伸: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替别人着想。
一、课前板书课题,板画赵州桥。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看,你都去过什么地方?
2.其实,祖国不光是秀丽的山川吸引着中外游客,还有灿烂的文化、伟大的建筑,使游客们留恋忘返。老师考考你:祖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你都知道哪一些?(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
3。老师这里有一些古建筑的图片,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齐答(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又称古长城;它是故宫的南大门,现在已经成为祖国的一个象征了!这是青藏大地上的一颗神奇的明珠。)
4、(指画面)这就是世界闻名的赵州桥。
5。从图上你能看出这座桥有什么特别吗?天6、今天,咱们就到课文中找一找,看看赵州桥到底什么原因闻名世界?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书。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现
咱们分段读读课文,谁愿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的有没有问题!(发现咱班同学特别会读书)
2、现在再请同学门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再说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巡视)
4、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你们交流的情况。(先说:你读懂了什么?再说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
5、一块解决?)教师简单板书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1)一个创举?(2)历史遗产?
四、感情朗读,探究释疑。
1。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非常了不起!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老师说;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大家愿意帮助我吗?)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平常学习的经验,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让大家更加了解赵州桥?指答2。同学们真聪明,有不少方法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如果学生想不出方法,老师说:老师倒有几个好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用大屏幕出示方法。师: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你认为更好的方法。
2、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5、相互交流。不同方法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先交流为什么是一个创举?汇报的顺序为:画平面图的小组先说明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导游小组用自己的话进一步说明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最后让朗读小组进行感情朗读。(师:你们小组用的什么方法?那好,你能不能在这副图上用简单的几笔,画出赵州桥最明显的设计特点?画完后,评价: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设计师,和李春的想法完全一样!
问学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师:大家非常聪明,用画图的方法,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设计确实是一个创举!那你能不能通过读,让老师更明白点?谁想试一试?其他同学认真听,他那些地方读的好?用屏幕出示课文第二段、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练习读。学生读后,教师评价:读的真不错。从你的读中,老师看出你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谁还想试一试?)
⑵师:就是因为这个巧妙、伟大的设计,才能使赵州桥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这足以说明赵州桥非常坚固。(板书:坚固)
(3)其实赵州桥闻名世界不光因为他非常坚固,而且还非常美观。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赵州桥美在什么地方?
读后,问学生:美不美?你能读出来吗?师:读的很流利,再加上
自己的心理感受就好了!谁还想读?问:他读的好在什么地方?大屏幕出示第三段,指导学生读出赞美的语气。(齐读时,让学生可以带着表情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赵州桥上这些逼真、精美的龙的图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就象活了一样!把赵州桥装扮的非常美观!(板书:美观)
(4)赵州桥除了坚固、美观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他的特点?(板书:雄伟)你从哪儿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指读。
(5)根据前面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宝贵在什么地方?
(6)赵州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你想不想看看现在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录象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些熟悉的画面可以用书上的语句进行描述。
(7)看了录象,你想说点什么?
五、深入了解,总结体会。
1.引导拓展,知识延伸
1、以《我心目中的赵州桥》,写一个片段。
2、研究性学习:了解古今中外过去、现在有什么特别的桥?
3、你来设计一座未来的桥,并用简单的文字进行说明。师:你选择一个你最拿手的来完成,下一星期,咱门找一节课,让大家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学习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仿编歌词。
3、积极参与歌唱活动,感受音乐的乐趣。
重点:熟悉歌曲,用工整替换的方法创编歌词。
难点:能完整的演唱自编的歌曲。
准备:图谱、小兔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今天,李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来猜猜看,它是大家好我是小兔子,很高兴来到xx班做客。今天啊,我要给你们一个
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
(二) 学唱新歌。
1、 教师范唱第一遍,幼儿倾听
师:听了这么好听的歌曲,谁能来给这首歌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小兔子)
师:那小朋友知不知道小兔子它都有些什么特征?(两只长耳朵、两双红眼睛、一条短尾巴)
2、 教师范唱第二遍,边唱边做动作
好,接下来请小朋友听一听歌曲里面的小兔子它有什么特征?和小朋友们说的是不是一样?
师:谁听清楚了歌曲里面的小兔子它有什么特征?两只长耳朵、两双红眼睛、一条短尾巴)边总结幼儿的回答我边出示图谱
3、 出示图谱,寻找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这图谱里面有什么图片你是看不懂得?(教师用歌词来回答幼儿的问题)
4、幼儿看着图谱学唱好,接下来请小朋友看着图谱用美妙的声音来唱歌。
5、情景表演
(1)恩,小兔子刚才悄悄跑来告诉李老师说,小朋友的声音有点儿轻,我还没听请就唱完了。你们说,我们要不要帮帮小兔子用好听又响亮的声音来唱歌,好不好?
(2)小朋友刚才呀也看见了,小兔子不仅会唱这首好听的歌曲,还会做好看的动作。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小兔子,边做好看的动作边用好听的声音来唱歌。好,立正,准备~~~请坐
(三) 创编歌词,情景表演
恩,我们都知道了小兔子是跳、跳、跳着唱歌的,有谁知道别的小动物还会怎么唱歌?恩,谁能来说说看?(说一个小动物,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进行粘贴,再用语言总结,最后用记号笔画上符号)如:小鸟会喳、喳、喳的唱歌。喳、喳、喳,我是一只小小鸟~~~恩,真棒!谁还有不同意见?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唱歌?(举例三个到四个)
(四) 活动延伸
恩,小朋友们都很能干,李老师相信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也会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唱歌,那我们啊下一次再把它们都请出来吧!
小兔子
1=d 2/4
5 5 │5 34│56 53│5— │4 4│4 34│ 跳 跳跳,我是 一只
小白 兔,跳 跳 跳,我有 54 32│3 —│5 5 │5 34│56 53│5—│4 4│ 两只长耳朵。 跳 跳跳,我是 一只小白兔,跳 跳 4 34│54 32│3 —│5 5│5 34│ 56 53│ 跳,我有两只红眼 睛 。跳 跳跳,我是 一只小白5— │4 4 │4 34│54 32│1 —‖
兔, 跳 跳 跳,我有一条短尾 巴。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古至今,各种桥可以说是分门别类,风格各异,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桥?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板书课题:32.兰兰过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兰兰过了什么样的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1)画出文中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想一想,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3.检查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习情况。
(2)回答兰兰过了哪几座桥。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潜水桥、塑料桥。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一)师:让我们先过潜水桥。
1.请大家找到写潜水桥的段落,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2.再读读,像兰兰那样过这座桥,体会过桥的感受。
(二)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时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1.学生汇报后,引导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2)用玻璃砖制造(3)像一座长长的房子。
提问:为什么把潜水桥比作是长长的房子?(揣摩潜水桥长、高大、结实的特点)。
潜水桥还像什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见解)
2.师: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好吗?
学生可以说书中兰兰的过桥感受,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师:这座潜水桥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我们把这座桥的生字学会好吗?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兰、梁、程、波、架、特、砖、各、带、坐、座
1.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交流识字方法)
2.指导书写:兰、各、坐、座、带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和兰兰一同过了潜水桥,这节课我们走一走塑料桥好不好?
二、学习塑料桥这一部分
1.提示学习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是怎样过潜水桥的?
(1)找出这座桥的特点。
(2)说出过桥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这座桥的特点,师总结板报书:轻巧、充气、便于携带。
(2)说出走在上面的感受。
4.我们已经走过了两座神奇的桥,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鼓励他们把想象中的桥画下来。
三、学习余下的生字
出示生字:划、采、薄、巧、稳、急
1.指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
2.指导书写急。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读书》教案。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书吗?都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请说出你读过的名言
(1)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名人论读书: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找出精彩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教案《《谈读书》教案》。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