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以供参考。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月亮与六便士》——听起来是个很诗意的名字,但里面的内容琐碎多于诗意,斯朱兰的一生也不是诗意的一生。
首先是“我”这个人物,有点啰嗦,叨叨了很多无关的事,硬着头皮看完漫长的铺垫。后面“我”对一些人的描写也过于拖沓。阅读起来不大痛快。
其次是画家,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个疯子,而不是天才。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工作,一心想要追求“月亮”。作者通过“我”将斯朱兰各种事迹串起来,初看实在觉得画家是个自私的人(作为一个俗人的眼光),如果是因为追求理想,对所有事都无所谓,不受欲望的支配,大概人设会更接近我们对“好人”的认知。但是偏偏是个高傲的.人,夺别人妻与屋的行为实在无力接受。看到别人说的一句,“渣男就是渣男,不因为他最后成功了,就洗白”,蛮认同的。这样子的想法,直到他和最后一个妻子,生活在岛上,才感受到斯朱兰的追求。对他的反感才有所减轻。(那部分需要细细体会啊。)
最后是对书中斯朱兰的三个女人的描写印象深刻,一是第一个妻子宁愿他有外遇也不愿接受他为了画画而丢下家庭。第二个女人因斯朱兰对她有吸引力而产生恐惧,最后又飞蛾扑火般的走向自杀的道路。第三个女人是做到不打扰他,但在他病的时候那种“他是我男人,我是他女人”的决心蛮令人心动的。
内容跟朋友所说的差不多,但是由“我”说出来蛮意外的。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银行家司朱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可以说他疯狂,执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 有人见尘埃, 有人见星辰。司朱兰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们一看到书名,可能就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充满了神秘感。我对它的书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看了译者傅惟慈写的译本序,他这样理解:“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闪闪发光的,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分别象征着现实和理想。”
毛姆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唉,我亲爱的先生,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说来可不是这样。”
汪国真有诗歌说:“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绘画对于主人公来说,就是那个能让他心甘情愿做俘虏的目标与理想。
本书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品味人物的性格与特点。他的笔锋就像是一把手术刀,能够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他秉持着一种冷静、公正的态度,从不指责、抨击人物的缺点,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理解。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书,成书于某年。本书是根据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些事缀述而成。某年,中国的五四运动开始,原来在中国正如火如荼的尽行革命时,英国作家已经写下了如此深刻的作品。这本书,我是第一次完整的把它读完,这第一印象,也许并不能完整而无误的描述下读后感受。
《月亮与六便士》,书名就很有趣,足够吸引人。书中也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六便士也许代表的是安逸的现实生活,而月亮却代表了艺术家穷其一生追求的精神生活。我被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震撼了,因为我从不知道一个人有天会抛妻弃子,只身一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只为了心中不知名的念头。查尔斯喜欢绘画,尽管他毫无技巧可言,但是他有天赋。有时,我们的生命是这样的奇怪啊,有技巧的人却无法拥有天赋,有天赋的人有缺乏技巧。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完全抛弃物质生活的种种磨难、困顿,他瘦削的眼睛里常常绽放出一种神秘的光亮,不仅女人被他吸引,男人也会。一个人可以活在他心中理想的精神世界里,而不被外在的一切形式打倒,这样的人,诚如作者所说“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想想不可思议,但又觉得好像就应该是这样。
查尔斯,在未抛妻弃子前,是个俗世生活里算得上有体面有地位的人,有个拿得出手的妻子,有两个聪明漂亮的孩子,按照凡俗的正常演进标准,他的一生会是安然无恙,平平淡淡的过完直到死去。作者说“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一段文字时,眼睛里莫名有点泪意。也许,太平淡的生活,活成了大多数人要求我们做到的样子,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以别人对你的评价作为衡量自我幸福与否的标准,这个样子,竟有点惹人厌。我们试图挣脱,但其实往往徒劳。就像画家高更一样,在巴拿马那边过了几年安静的生活,可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现实中的世界。而文学作品,它不用讨好取悦别人,它的世界,至少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骄傲。艺术是感情的表达,而感情是人类共通和能够理解的。这是书中的观点,直到现在,我想也不会过时。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活的那么有味道,那么热烈,哪怕他连三餐温饱都成问题,但他却那么傲慢那么信心十足,因为他靠的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活,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信仰里,这样的人,你可以嘲讽他,却永远别想战胜他。为了艺术,可以牺牲掉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甚至可以没有自我,他仿佛只是这世界的一支画笔,上帝某天唤醒了他,就是为了让他完成他的理想。当有天,他找到了自己心中通往艺术世界的答案,他的生命也就完成了。表面上看,他不幸福,你看他对于粗糙的环境有多么强的适应力,好像他一点都看不见那些不舒服一样。他不坐舒服的有扶手的椅子,他喜欢坐在那些三只脚摇摇晃晃的板凳上,他可以挨饿很多天,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的呼吸就行,这样的人,一旦决定出走,就注定是断了线的风筝,哪怕是爱情也抓不住他,何况他将爱情看的如此通透,他只有情欲,不爱任何女人。
我记得他从伦敦离开到了蒙特马特尔,常常在一家咖啡馆待着,有时根本喝不起,就用下棋之类的小把戏和别人比赛,以求得别人赠予的食物。他干过粉刷匠,当过搬运工,被人打伤过,还发过一次高烧,他的生命力似乎出奇的顽强。他的执着,他的冷漠,他的骄傲,他的痛苦,似乎,一切的一切组合起来,反而是一个最有个性的模样。他的感情,也是任性而冷漠,或许也可以说,他不在乎这些,一个连自己都可以随时不要的人,怎么能要求他去在乎别人呢。他在离开自己舒服的家后,在伦敦漂泊,却被另一个自认为蹩脚的画家真心相待,甚至在画家的妻子爱上了查尔斯后来自杀后,他依然认为查尔斯是个难得一见的天才艺术家,他依然同情他。有时,我很难理解,人类的身上,怎么会连一点点嫉妒,怨恨之心都没有呢。这个蹩脚的画家叫迪尔柯,他的妻子叫布兰奇,原本当查尔斯病的奄奄一息被迪尔柯要求带回家来疗养时,他的妻子就曾那样强烈的反对过,那是一种恐惧,对,是恐惧。为什么是恐惧呢,原来她他妻子预感到有天会有不好的事发生。原来不好的事就是布兰奇竟然爱上了查尔斯,她们之间连交谈都不曾,可是这个天才画家却让这个被丈夫宠到骨子里的已婚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甚至不惜以死为代价。书中有句经典的话“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间有晌儿地干这种事。”不仅仅是布兰奇的爱,飞蛾扑火,她丈夫迪尔柯何尝不是呢,明知自己的妻子不爱自己,或者从未爱过,只是出于女人被保护的虚荣心,但却爱的无怨无悔,爱的卑微而心碎。一个画家不嫉妒另一个画家,哪怕在自己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另一个人一手摧毁后,也还是抱着同情的眼光看待,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类间的欣赏了,更应该是一种升华了的对于艺术的信仰连同信仰了自己本应该仇恨的人。人类是否很奇怪呢。
在查尔斯的身上,有伟大的一面但也有卑劣的。这样的对立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却无违和感,也是惊人。他最后来到了塔希提岛,也就是大溪地。这是属于南太平洋的一个人间天堂一样的地方,那里有阳光充沛的热带植物,那里有湛蓝的水和天空,那里有最原始的居民,有最接近自然的土地,有最自由的环境。查尔斯随着一艘船来到了这里,还没下船,他看见了就知道自己是属于这里的。这种感觉书上这样说“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这样的描述,是来自作家最深刻的思考和顿悟得出来的吧。有时,我们生而孤独,情感的孤独,语言的孤独,思想的孤独,好像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符号,但是要怎样交换才恰好呢。有时,那个被称作故乡,称作童年记忆的地方,也会因为某天而被遗忘,那一天应该是我们找到了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吧。
月亮与六便士。带给我感动和思考。我愿意相信,物质之外的世界,那个可以让我义无反顾去拥抱的世界。
跟随麦家理想谷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话题"理想与现实",如果月亮代表理想,那么六便士就喻指世俗的追求~金钱和功成名就。不同的人自然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徘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难以决择,或者说很难两全。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六便士:或许是无法忍受因为自己追求时旁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想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或者不想旁人用看待异类或疯子的眼神来评判,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塑造成和其他人一样,从而完成社会的责任,这本也无可厚非。
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并为了追求理想燃烧自身---放弃原来舒适的家庭和普通人的快乐生活,舍弃拥有的一切现世的安稳。他的妻子自然无法理解他的疯狂,原来忠厚老实呆板的丈夫不见了,变成了刻薄、自私无道徳的怪人,外人也觉得他是疯了,无情无义,这么决绝的不回头。弘一法师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也是在人生的中年四十岁左右,经历过人生的富贵和风花雪月之后,抛弃妻子儿女决然离开家庭,一个决定画画,一个一心修佛,眼里再无其他。世俗再无法打扰到他,固执地甚至有些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顾他身后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痛苦。
康德曾说"凡人立身行事,务使其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完全做自己,人是社会中的人,做文明人,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做别人要你成为的人,并非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而作为独立个体的斯特里克兰以和世俗的责任决裂的姿态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地做自己,冲破满是枷锁的人世,最后在一个远离喧嚣的隔世小岛上生活。"那里完全没有声音,那个夜晚是如此美好,乃至于你的灵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体的束缚".或许正是因为绘画对斯特里克兰来说,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他不仅不以为苦,甚至在灵魂深处感到快乐和自在,不求回报,只是付出,就像献身于魔鬼一样,无怨无悔。甚至于弘一法师圆寂之时都没有多余的一件物品。
"幸福"两字的定义在每个人看来都不一样,你称之为蜜糖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是砒霜,谁能说物质上的成功是成功的惟一方式呢?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受本能引导而逐渐剥离社会规则逐渐接近自然的人,或者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野蛮"人。从这点上看,仰望月亮的人比好好过日子的人更需要有一份勇气。
人生快乐有三个层次,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斯特里克兰和弘一大师无疑是灵魂快乐之人,我们常人无法企及。
那么作为常人又不甘平庸的人有没有可行的中间道路?兼顾平衡理想与现实。做一个不只是生存而拥有生活和情趣的人。胡适在致毕业生的一封信里给出的建议可供参考,或者也叫做中国文人的中庸哲学。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第二个方子最为紧要,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一气呵成的看完,是因为无法忍受近期精神世界的贫瘠,可是我精神世界的丰盛又为何依赖于书籍的刺激?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给我的总体感觉相差无几,我个人目前对他也并说不上有多么的喜爱。他笔下显而易见的男女不等与物化女性是我最反感之处。但他的言语中透露的诚实幽默却会带来短暂快乐,以及他或说他笔下人物看待事物的超然会让我些许欣赏。
阅读的时候有些灵光一闪的想法又转瞬即逝,本来明明能够抓住却被错失的感觉。然而,我知道那感觉会再来的。
“月亮与六便士”究竟何意我不知,不过貌似提到了三次跟“我”有两便士关系啊,“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观点和你两便士关系都没有,你怎么还会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我也觉得我个人好像越来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而之前的我会说我不知这究竟好不好,但现在的我会毫不在意洒脱的说这样很好,我觉得很好。
所有觉得这样不好的,又和我有两便士关系啊。不来往就是了。不强求非要欣赏,如果欣赏是基于他人的欣赏而驱之而来的欣赏,那其实根本不懂得欣赏。毛姆在书中说,作家要做的是发现,而非评判。我觉得这么做是睿智的,不光光是作家需要这样。
你怎么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美是艺术家唱给你听的音乐,要在你的心里再次听到它,你需要知识、敏感和想象力。
好像一部分人们觉得快乐就是终极的追求,而快乐也分很多种快乐,痛苦好像也并非就属于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