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渡荆门送别原文

2023-05-06 03:14:00综合
  • 相关推荐

渡荆门送别原文

  【导语】以下是网友“bihao”收集的渡荆门送别原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

渡荆门送别原文

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文和简析 篇1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思乡古诗词:渡荆门送别 篇2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篇3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文学赏析: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乎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非常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色,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篇4

  渡 荆 门 送 别 教 学 设 计 1 教 学 目 标

  1、熟 读 诗 歌,初 步 学习吟 读 诗 歌 的 方 法。

  2、理 解 诗 意,抓 住 “ 随 ”、“ 入 ” “ 飞 天 镜 ” 等 赏 析 诗 歌。3、体 会 作 者 对 祖 国 河 山 的 赞 美 和 对 故 乡 的 眷 恋。2 学 情 分 析

  七 年 级 下 册 的 学 生 在 古 诗 学习与 诵 读 方 法 感 受 意 境 等 方 面 都 需 要 不 断 地 引 导,我 们 语 文 老 师 要 做 的 应 该 是 教 会 吟 读 的 方 法,教 会 理 解 诗 意 的 方 法,不 但 强 化 在 读 中 悟,又 引 导 学 生 在 写 中 悟。3 重 点 难 点

  1、熟 读 诗 歌,初 步 学习吟 读 诗 歌 的 方 法。

  2、理 解 诗 意,抓 住 “ 随 ”、“ 入 ” “ 飞 天 镜 ” 等 赏 析 诗 歌。4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学 时 教 学 活 动

  活 动 1 【 导 入 】 导 入 新 课 1、导 入 新 课。

  2、出 示 目 标,齐 读。

  3、前 测 : 了 解 学 生平时 是 怎 样 学习诗 歌 的。

  活 动 2 【 活 动 】 吟 读,整 体 感 知 1、自 由 大 声 朗 读 课 文。

  2、听 录 音,明 节 奏。(明 确 听 读 要 求)3、评 价 录 音,初 步 感 知 情 感 的 处 理。

  4、写 作 背 景 材 料 出 示,引 导 快 速 地 记 住 关 键 信 息。

  活 动 3 【 活 动 】 译 读,弄 清 诗 意 1、提 出 译 诗 的 要 求。2、老 师 示 范 首 联 的 译 诗。

  3、与 同 桌 合 作,练习译 诗,完 成 其 余 三 联 的 译 读。4、译 诗 展 示。

  活 动 4 【 活 动 】 译 读,弄 清 诗 意 1、提 出 译 诗 的 要 求。2、老 师 示 范 首 联 的 译 诗。

  3、与 同 桌 合 作,练习译 诗,完 成 其 余 三 联 的 译 读。4、译 诗 展 示。

  活 动 5 【 活 动 】 赏 读,体 会 意 境 1、明 确 赏 析 的 要 求。2、出 示 赏 析 题 目。3、学 生 自 主 赏 析。4、深 情 朗 读。

  活 动 6 【 活 动 】 写 读,提 升 能 力 1、明 确 写 读 具 体 要 求。2、学 生 自 主 写 作。3、二 人 交 流。4、四 人 小 组 交 互。

  5、小 组 合 作,把 组 内 的 成 果 编 辑 组 合 成 不 短 文 汇 总 展 示。6、各 小 组 互 评,分 享。

  活 动 7 【 活 动 】 总 结 激 励

  1、学 法 指 导 很 重 要。2、情 感 熏 陶 让 学 生 形 成 爱 读 美 文 的 内 在 动 力。

  1、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

  2、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3、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4、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5、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6、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7、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 8、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9、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10、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篇5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赞河山、恋故乡。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