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4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

2023-04-12 09:14:09综合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4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4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4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本好书——《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蔡志忠漫画。蔡志忠把许多故事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故事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但都诉说着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漫画,这些深刻的道理一下就容易被人理解了,寓教于乐。

  比如:《舍命全交》。这个故事讲述了苟巨伯到远方探望重病的朋友时正好碰到了胡贼,他没有丢下朋友自己逃命,而是陪他留下。胡贼看到他这么有义气,深受感动就退兵了。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要有情有义。

  又如:《谢安教子》。谢安的夫人常常亲自教育子女,而谢安只在一边做事,谢夫人问谢安为什么不亲自教育子女,谢安说我常常在教导呀。这个故事告诉我言教不如身教,做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

  再如:《救人救到底》。这个故事中王朗在避难途中一开始考虑到实际情况不愿让人搭船,同意后在遇到水贼时也不放弃。他与同伴共同努力,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而华歆一开始劝说王朗同意,却在遇到水贼时要弃人而逃。通过这个故事我悟到了两个道理:第一,做事要多加考虑,要量力而行;第二,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底,要和大家共同努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故事,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蔡志忠还有很多这样的漫画,如《论语》、《老子》、《孟子》等。以后有时间我都要看,让自己尽情遨游在这好书的海洋之中。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2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3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这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资料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之后有一次,两人以前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必须的帮忙,我此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学生读后感4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