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3篇 寄西伯利亚囚徒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3篇 寄西伯利亚囚徒,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预习作业】
1.讲义本课内容
2.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及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二、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1。
补充:12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俄国俄国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了12月党人起义。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贵族革命者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被恶果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5个领袖被绞死,100多人被流芳西伯利亚服苦役。更多的人手牵连。他们中间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十二月党人为什么值得尊敬?
明确: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绝无衣食之虞,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屈原有相似之处)。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推翻专制的沙皇统治,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弃财产地位和家庭,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受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依旧不屈不挠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为了理想,这些贵族青年宁愿走向刑场,走向流放地,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诗,体现了这种人格理想。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问题探讨
(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强调了12月党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这黑暗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这些人能放弃自己原来优越的条件,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可见他们的可贵,值得敬仰。)
(用许多“不会”与“会”,突出志向不会消亡,大家的期望的时辰回降临,爱和友谊会来来到你们身边,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自由的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对革命具有必胜的信念,同时激励朋友坚持斗争。)
(3)“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
(4)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5)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有灾难。而在斗争中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6)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5.诗文分析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四、小结
这首诗写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真挚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课堂一部分内容
六、教后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用来帮助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养成独立的诗歌阅读能力。
2、在诵读、探讨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诗歌品读的方法。
3、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拟以独读、齐读、范读等方法,具体指导,加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自己。
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拟以品读诗歌、介绍背景、引发材料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离骚》节选,领略了屈原追求理想的执著信念,最后屈原在国家灭亡、理想幻灭之际,抱石投江。今天我们来看看外国人面对理想是怎样做的,学习普希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板书)。
二、介绍作者。
投影(略)。
三、品标题,悟感情。
抓住“致”,致敬,尊敬(板书)
介绍“十二月党人”(下发材料)。
四、自由读,思感情。
我们从诗歌中除读出了致敬、尊敬的感情之外,我们还读到了哪些感情?
充满希望,自信(板书)
五、设问题,明写法。
为什么我们初读这首诗就能轻易地读出诗歌的感情了呢?这首诗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学生无从回答时,可以一首大家熟悉的《春晓》为例加以引导。
《春晓》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讨论明确:感叹时光易逝。
一首小学就读过的小诗,我们却并不容易读懂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春晓》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若将《春晓》改一下就好懂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光无限好,人生容易老。
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直抒胸臆的手法(板书)。
六、一人读,解问题。
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本对话栏中的几个问题。
讨论。
问题一,1、社会发展的规律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3、十二月党人的身份,巨大的影响力
问题三,见《学案与测评》33页。
问题四,“利剑”,爱情、友谊、希望等精神力量
由问题四,得出本诗第二、三点手法:象征比喻,浪漫主义(板书)
七、齐声读,深思考。
八、质疑解答。
九、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省略,学生不同,目标重难点亦不同。一个比较省事的法子,反复读,读反复)
一,导入:
我们这一板块的子题目是什么?(殉道者之歌)什么叫殉道?(为了理想而献身)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领略了屈原的“美政”的理想,最后屈原在祖国灭亡之际,在“美政”幻灭之际,抱石投河。他是为了理想而献身。我们今天来看看外国人面对理想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我们的近邻…………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二,听录音(3分钟)
自己大声朗读(5分钟)
要求:
A,有感情的用心的朗读
B,查阅资料,了解普希金及诗歌的背景
三,问题设计:
A,这首诗歌的题目是《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从题目中能看出作者这文章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马上说出表示敬意的,并指出“致”的意义,表尊敬)
B,这里面的囚徒是谁?作者问什么写给他们并对他们表示尊敬?
(从一般意义上的囚徒来引导出“十二月党人”,并对其作以正面评价,顺便解决二B的问题。同时可以穿插一些“正义,立场”的问题。
学生一般会回答,囚徒里有作者的挚友等,更应让学生明白理想对一个人价值的作用)
C,作者写给这些所谓的囚徒们,出了表示敬意,更多地想干什么?
(提示12月党人的身份,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境况。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激励他们继续战斗,同时也在激励自己)
D,参照语文读本P14,两首诗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囚徒》比他多了些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a,风格上,《囚徒》比较有气势,有激情
b,语言上,有节奏感,便于朗读,便于传诵
c,具有强烈的召唤作用,(问什么?),文中大量肯定词“会”的使用,让人感觉到胜利一定会来到
d,(在反复朗读和引导下)一个重大的题材,12月党人的起义
总结:这样的诗歌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所以,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再给学生说下定义)。它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特殊的氛围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诗人的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必胜信念的诗歌给当时的革命者以无尽的支持。它将永远闪着绚丽的光辉,鼓舞着后人的前行)
注:象征可讲可不讲,可以穿插意象讲解。学生基本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