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7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2023-03-29 10:06:28综合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7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7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以供借鉴。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7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1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无限的智慧,共同开拓了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

  一、必须坚持以政治引领民族团结,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必须要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担当、积极的行动,将党中央和区市党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二、必须坚持以服务增进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成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要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把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做到中央有部署、我们有落实,党委有要求、我们有响应,党委有指示、我们有行动。要聚焦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好“十四五”开局起步各项工作,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上下更多功夫、想更多办法,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必须要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特别是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兼通干部的培养、选拔、重用,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必须坚持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始终坚持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扎实有力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贡献力量。必须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行业领域等多种优势,做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的宣讲员,做民族工作决策部署的捍卫者。特别是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党员干部和群众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正确引导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4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5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6

  按照上级的要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近一阶段我深入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我要牢固树立“党外干部首先是党的干部”这一观点。一个干部要有所作为,离不开党的培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合作共事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共产党通力合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带好头、作表率,带头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带头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单位、家庭、亲戚、朋友和邻里当中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注重工作生活中每个细节、每件小事,在点点滴滴中积累信任、积累团结,努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能够根据我国国情和民族关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地完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团结之路。新时代民族团结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要顺应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民族成员自然而然地接近,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近年来,全国各地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积极统筹推进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通。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少数民族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大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全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是关键,社会是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我作为一名党外少数民族干部,学习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必备素质,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要求,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振兴民族、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及国家富强的基础,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改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党外干部,要深刻认识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只有学习掌握好国语,才能深入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只有各兄弟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团结一致、砥砺奋进,扎实做好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7

  按照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有关安排,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神洗礼,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个人认为,只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进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才是践行“两个维护”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才是对学校安全稳定的最大贡献。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身份意识,没有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就会导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一个深刻教训。我校作为一所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师生占全校师生总数三分之一的高校,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学校事业处于历史发展上的最好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更加需要各族师生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向着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不断前进。

  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指的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繁荣、进步。

  三、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在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氛围。一是学深悟透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把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摆在理论学习的首要位置,扎实组织开展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全覆盖式学习,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增强全校师生对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培训、教育、践行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建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