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读后感范文合集8篇
《一件小事》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在写的时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范文网会员投稿的关于《一件小事》读后感的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使我很受启发。
故事的情节简单,主要讲了“我”坐人力车时,车把带倒一个老妇人,其实并不是车夫的错,但车夫却并没有逃避,表现了劳动人民质朴、善良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我反复读了这篇文章,刚开始觉得车夫没必要自首,因为那个老妇人在车后面,车夫看不见,而且老太太是慢慢地倒在地上,连擦破皮都不可能有,老太太却说她摔坏了,那只是装腔作势。再加上周围人少,最多把她扶起来就可以了。所以照我说,车夫这叫找事。可是从车夫来看:自己把老妇人带倒了,这是我的责任,我就要承担。后来经过思考,越来越觉得车夫做得对,这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劳动人民才能做到的。
再说说我吧,在家里有时明明是我的错也不承认。有一次我拿爸爸的手机查资料,突然感觉后背有些痒,就把手机随便一放想挠挠,结果没放好一下摔倒了地上,差点没摔碎。爸爸批评我,我还不服气,说你又不是没摔过。想到这儿,不免有几分愧疚,觉得自己和车夫相比,还差了很多。
从此以后,我的精神世界里又多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下次再犯类似错误时,想想车夫是怎么做的,从而提醒自己:犯了错就要勇于承担。
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篇小说,体验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体验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代表了很大的一个群体,由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了人类情感的光辉面与阴暗面。“我”的逃避,车夫的勇敢,一个小故事,将其演绎的十分真切。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就是任务所表达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许文末的一打包铜元,不光是对车夫体力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对朴实,善良,诚信的认可,欣赏与赞扬。
这里,最后,我觉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在合适不过了:“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到了。我细读了《一件小事》,想得很多、很多。
我想到了先生的那支笔,那是一支神笔,是一支有力的、战斗的笔。“正人君子”之流害怕从他笔下喷射出来的怒火,因为那会化作一支支利箭,直刺他们的心胸。而“无知”、“低能”的最朴实、最憨厚、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的高贵品质,也被他的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我想《一件小事》也许是先生对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真诚品格的赞歌吧!他写的是车夫,是一个下层人物,而且这件事也真够“小”的,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的。但奢迅先生把这件“小事”巧妙地同当时的“国家大事”对比,成功地映衬出“小事”的意义,多么地爱憎分明啊!
在那个年代里,车夫是被人瞧不起的,称不上什么“人物”的。他们天天要为吃饭而奔忙,要时时同悲苦的命运抗争。就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人,鲁迅先生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极可贵的素质:诚实、善良、富于同情心。他们没有什么惊人的语言,没有奇丽的才思,甚至外形也显得笨拙、憨厚,衣衫更是破旧的。可鲁迅先生注意到了在他们破旧的衣衫内裹着的纯挚的心,进而深刻地揭示了他们高尚的内心世界。
学完了《风筝》以后,从老师口中,我对鲁迅又了更深的了解,便再次捧起书柜里沉睡已久的《鲁迅作品集》,再次读起了《一件小事》。
一年前,我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这是鲁迅摘录了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赞美了车夫的善良。而现在我体会更多的,则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解剖。就像鲁迅所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出情面面得解剖我自己。”
在《一件小事》中,“我”一直怀疑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他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人,也可以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说明在当时封建思想阴影的笼罩下,鲁迅不受影响,大胆的提倡“人人平等”。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让我感受颇深。鲁迅用他犀利的笔批判着当时社会,愚昧的人和不公的事。可是这些普天一色的批判现实的文章却令我忘而生畏。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令鲁迅痛心。社会有黑暗面,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也有光明的一面。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也许这样,人们会被他深深刺痛而无法自拔。他不如闭上那无情斥责人们的嘴,开始赞美更多具有优秀品质的人,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将他们的笔化为向人们张开双臂的春天,在不远处挥舞着手,面含微笑……
鲁迅先生某年某月写的一篇散文《一件小事》,这篇仅1000字左右的散文,我读了三遍,按当下时髦语言:满满正能量。
民国六年的冬天,为了生计,鲁迅先生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目的地,途中遇到伊。“伊的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伊伏在地上”。称:“摔坏了”。车夫立住脚上前,扶着她向附近的巡警住所走去。对以上的“事故”,鲁迅先生仅用一句话就揭穿了真相:“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于是鲁迅先生生气了,由原来的称呼“伊”改为那老女人!对人力车夫赞赏有加:“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间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此一段文字,我特别注意“仰视”二字,足见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当巡警过来告知鲁迅先生:“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鲁迅先生不假思索地从外套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请交给车夫。”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对车夫的最大的奖赏。
此事发生在民国六年,而当下,那老女人的“碰瓷”现象,仍偶有发生。这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这类人已然失去了信仰,或者说是从始至终便没有信仰。信仰,是每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信仰就如同没有灵魂。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希望,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周遭的一切,所以信仰是一种价值观念。由信仰促生出希望,希望引导行动,行动进而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之进一步坚定信仰。总之,有信仰,自然就有是非善恶的客观标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也就了然于心,铭记于心。
鲁迅先生的“千字文”,虽然说的是“一件小事”,却让人们由小见大,唤起人们良知,坚决摒弃丑陋,坚决崇尚真善美。
提起生活中的小事,就像大海中无数朵浪花,美丽又让人难忘。就让我采撷其中最美的一朵,说给你听吧。
在今年中秋节前夕,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望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吃过了午饭,奶奶便说:“芋头已经成熟了,刨些给你们带回去吃吧,又香又嫩,可好吃了。”我想:刨芋头一定很有趣吧,我也过去凑凑热闹。想到这里,我连忙对奶奶说:“我也去。”奶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和奶奶来到长芋头的地方,只见芋头叶子又肥又大,十分茂密。奶奶左看右挑,终于看中了一颗,在芋头根旁把叉子竖直,然后用力一踩,叉子便插进泥土里去了。奶奶按住叉柄轻轻一翻,一颗芋头就离开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顿时,我看到了许多小芋头。我看着奶奶这一套轻松利索的动作,心想:这招式,三岁的小毛孩都会,更何况我是班上的“小能人”呢?于是,我信心十足地对奶奶说:“奶奶,让我试试吧!”“不行,你弄不动的。”奶奶笑着说。可是,在我的“死缠硬磨”之下,奶奶终于答应了。我吃力地拿起叉子,跟奶奶一样,把叉子插进泥土里,插是插进了,可怎么样把这么大的一颗芋头弄出来又成了问题。我几乎使出了全身力气,也压不动叉柄。我想出了一个方法,先压倒一半,然后,一屁股坐在叉柄上,芋头终于刨出来了。可是,它并不是很听话,一出来便朝水沟里滚去,幸亏我眼疾手快,一个劲儿地往上拽,终于拖了上来。我看了看手中的战果,已是“损兵折将”。
这次劳动虽说是一件小事,但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会了刨芋头,更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件小事》不仅思想深刻,表现形式也新颖独特。
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 ‘新形式’ 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一件小事》是近于散文小品的纪实性的短篇小说。全文格调朴实。作者之所以运用这种笔致,完全是由表现普通日常生活片断的题材和向劳动人民学习这一严肃的主题及内容决定的。小说发表后,有人曾责难它 “故事太简单”、“看着空洞”,等等。其实,这正是鲁迅小说在这方面所作的可贵探索。尽管题材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也没有传统的离奇情节,曲折故事,但由于素材本身包孕着不平凡的意义,又经过作者深入的发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因而体现出了极富教育意义的重要主题。《一件小事》虽短,但故事却是完整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全过程,无不交待得清清楚楚。小说在对比中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文笔简朴平实,别具一格,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这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也是颇有深意的。为了深化开拓主题,作品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作者让“我”在小说首尾两次发表了感想和议论,都是拿所谓“国家大事” 与这一件 “小事” 作对比,充分体现对“我”来说是“大事”实小,“小事”实大的道理。这种首尾照应的方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件小事》的思想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般性地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也不仅仅停滞于批判“我”的极可卑的私心上,而在于努力发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敢于自我批判,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可贵品质。“我”敢于暴露自己灵魂的丑恶,认真坦率地承认劳动人民的高尚,并且真诚地向他们学习,不时地鞭策自己。这样一个学习劳动人民、勇于解剖自己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的形象。鲁迅先生在某年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一件小事》正是体现了这种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伟大精神。
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这里强调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规范,就会不糊涂,智慧就会明达。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了对一件小事久久不忘,是因为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当时的确有那么一些文人,很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民众。生活、学习和工作脱离民众,为狭隘的自我而奋斗。而鲁迅先生敢于剖析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勇气,这就是自新的表现。
人的生命就如同一碗活水,必须时时更换,才能常常得到新鲜的清水,才能不断进入新的状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匆匆地来去,所做作为,有时不能深思熟虑,出错不可避免,及时反省并改正更有必要,它可以调整我们行走的'方向,调整我们处世的策略和方法,使我们少犯或不犯错误,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