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跳水》教案范文6篇 跳水教案详案

2023-03-17 10:04:00综合

《跳水》教案范文6篇 跳水教案详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跳水》教案范文6篇 跳水教案详案,欢迎参阅。

《跳水》教案范文6篇 跳水教案详案

《跳水》教案范文1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案范文2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____,所以水手们____,导致猴子____。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____及____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跳水》教案范文3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一一一

  木:一一一—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心()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

  跳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跳水》教案范文4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

  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四、全文回顾

  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

《跳水》教案范文5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跳水》教案范文6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