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5篇 小学英语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说课稿5篇 小学英语说课稿,以供借鉴。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水平二,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快乐足球——脚内侧拨球》,本次说课从课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以及学法、教学流程几个部分讲解。
一、 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和终身体育意识。本课重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为对体育的兴趣与能力。
二、教材分析
脚内侧拨球动作是足球教学中最基本的球性练习之一,也是完成足球运动中传、接、运等各种动作的基础。脚内侧拨球练习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腿和脚的控制力。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积极进取、认真的学习态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熟悉球性,提高对球的感觉。
2.使85%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原地脚内侧拨球的动作技术,明确脚内侧触球的侧中部,体会拨球的力量和方向,提高动作的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
3.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及自信顽强的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拨球时身体重心的变换。难点是拨球的力量与方向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学生已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爱表现自己,活泼好动,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身体各机能还未完全发育,体质稍差,运动能力一般。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激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上设计了多个递进的并具有针对性的显性游戏形式来展开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尝试用脚的不同部位走、用脚内侧夹球原地跳、脚内侧夹球抛给同伴等游戏内容,让学生体会并正确掌握夹球的感觉和脚内侧触球的部位,知道脚内侧触球的部位、方向、力量以及身体重心变换是能连贯直线拨球的关键,使学生在尝试、思考、比试和体会的游戏中,学会脚内侧拨球的技术动作。
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小组讨论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课的流程
在教学中,先以我校的足球联赛导入本课,是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带领学生以足球操的形式进行热身活动。在基本部分的开始,
通过尝试用脚的.不同部位走、脚内侧夹球原地跳、脚内侧夹球抛给同伴等游戏内容,让学生体会并正确掌握夹球的感觉和脚内侧触球的部位。在学习拨球时,教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同时提出疑问:为什么球总是乱跑?让学省带着问题再次练习,然后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揭晓动作方法。为了检验本节课练习效果,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强度,安排了拨球接力的游戏。最后进行放松活动,并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多多指导。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希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找中心句的方法。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法。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运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因此在整堂的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读出感情。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针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精读课文理解积累
1、导学第二自然段
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学生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我再出示彩塑画面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们无不赞叹,同学们想象一下,游人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听了这些赞叹,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随后,我马上充满激情地小结,欣赏了彩塑,感觉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程序。实际上,儿童掌握了学习的程序,也就一定程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默读第一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小声读第二遍归纳段意,了解方法。诵读第三遍,读出感情,读中品味。
2、自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叫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因此,我出示画面,让学生读出描写飞天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子,说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随后,我动情地说: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那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妩媚动人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第三自然段。
3、品读第四自然段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莫高窟文物众多?”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莫高窟被破坏的画面,再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看了画面有什么感受?”学生此时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顺势激励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读第四自然段。
4、默读全文,总结回味
课标要求高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对刚进入高段的五年级学生就要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读完这篇共有503个字的课文,勾出全篇文章的中心句,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抓住中心句提问: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全文。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肯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这就是对学生的最好的奖赏。在本节课接近尾声时,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诗句来总结全文: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她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她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此时此刻,学生的胸臆间,被一股强烈的情感充斥着,我又因势利导,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还想了解有关莫高窟的什么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上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相关网址上去浏览一番。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学生开拓思维留下空间,也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力求体现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以下板书:
明珠 莫高窟 艺术宝库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也为今后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做准备。教材编排了81页~82页例3、例4的两个例题。请看:例3是把这样几个百分数化成分数,例4是把这样几个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材这样编写的好处是知识要点明确,思路清晰,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但这样纯数学计算的呈现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没有提供知识产生的背景,即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百分数互化?学习互化的实际价值何在?还有,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进行学习等等,这些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
知识重点: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算理和方法。
知识难点:掌握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小组合作的氛围已经形成。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数百分数互化的算理,掌握互化的方法。
2、 数学思考目标: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乃至数学建模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
4、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上,我力图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
1、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知识融于情景。教师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方法。
2、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组织学生开展大块的数学活动。在关键处、难点处组织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核心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活动能有序、有效。还真诚的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学生共同营造民主、热烈、和谐的学习氛围。
3、以评价促发展。如在本节课中有多次小组互相评价、还有教师适当的点评和学生的自评。
在学法方面,我把做数学的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互动中学习数学.具体如何体现,我将在下面说教学过程中再作说明。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吗?
(2)掌握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百分数化分数又怎么做呢?
2、讲授新知
(1)、出示例3。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20%,80%化成分数后说说你的想法。
(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成最简分数。)
(2)、出示例4
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出其中的分数吗?
1/5=0.2=20%
4/5=80/100=80%
1/14=1÷14≈0.071=7.1%
学生自己试做
循环小数不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怎么办?(取近似值。)
师:一般要求百分数的分子要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当把分数化小数时应保留几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3)、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应怎样互化?
打开课本看82页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巩固练习 做一做
4、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把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之间任意转化吗?互相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原地投掷垒球练习。
一:首先,我说说我设计此说课稿的理念和我设计的原因: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滋生相互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娱乐,在娱乐中学到东西,并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首先,要充分了解此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状况,针对此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思路,由于此阶段的学生的模仿性,好奇心很强,并且很贪玩,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教学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产生一个很强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之后的学习当中。
三:教材分析:本堂课是小学四年级中的垒球的投掷学习,它对锻炼和发展学生上肢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掷教材在一、二年级时以简单的掷纸飞机、掷降落伞等形式出现,到三年级时学习了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技术,四年级起逐步学习上步、助跑投掷垒球技术。本课通过徒手投掷和辅助性游戏等练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投掷的鞭打动作和挥臂的技术动作,为今后学习上步及助跑投掷垒球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学生情况(学情分析):1.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A、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B、模仿能力强;C、好奇心强;
2. 四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带有表演性、模仿性的练习,学生有很大的兴趣;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故忌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五: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握球、挥臂、跨步、掷球、完成动作
难点:挥臂和跨步想协调发力。
六:以上分析制定本堂课要完成以下目标:
参与目标:让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近来
技能目标:使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和掌握垒球投掷的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
情感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并在教师的指下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娱乐。
七: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通过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通过学生自练、自评来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培养,使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使之学练结合,学玩相间.
八:场地器材准备及摆放
在篮球场的中圈内放置装有8个垒球的篓子,手榴弹模型10个,录音机一台。
九:教学过程
设置一个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6-7分钟)
在学生们跑入上课场地整队后,先师生问好并向学生们宣布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们设置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做为热身运动,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所设置的教学情景中,使学生们一起融入这个情景。
游戏名称:炸碉堡
游戏方法:以篮球场的一条端线作为投掷线,在距离所选端线的半场7-8米处放置一个小箩筐作为碉堡,让学生们分组依次投掷手榴弹模型,当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投到碉堡时,将箩筐的距离再调整到离端线稍微远点的距离。
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投掷垒球前进行热身运动,而且还可以从中练习投掷的“鞭打”动作,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发挥自主练习的习惯,滋生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景展开(24-26分钟)
在体育游戏后,慢慢的将学习的主题转向垒球,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垒球的投掷动作,然后让学生回想在刚结束的体育游戏中投掷手榴弹和现在所看到的投掷垒球的动作之间联系,联想投掷动作的结构以及投掷的方法和投掷手榴弹相似之处。
可以让学生们先做徒手的投掷练习,然后让学生自练,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模仿教师动作的能力,教师可在学生的自练时进行寻场观摩,对学生们的动作进行纠正和引导,对动作做的好的学生提出口头表扬,对动作做的稍微差的学生进行口头鼓励,以增强其信心。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与投掷相关的游戏,比如投纸飞机,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到投掷中的甩臂鞭打动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情景下轻松愉快的学习。
组织比赛: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投掷鞭打和甩臂后,教师帮学生组织相应的投掷垒球比赛,看谁投的远,让其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情景结束(6-7分钟)A.放一些轻音乐,做一些放松运动,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后得到身体的放松;B.师生共勉,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对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学习效果稍微差点的学生进行鼓励。
十: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运动负荷中等
练习密度30%-35%;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老师点评,谢谢!!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5)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