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桥教案6篇,供大家阅读。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为”“勒”“数”“去”“安”等)。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西湖春月之美。
二、背景资料:
1、文学常识
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___明___朝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三袁”,是“___公安派___”的创始人,作品直率自然,清新活泼。
2、补充注释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万历二十五年,他辞去吴县县令,友人陶石篑漫游吴越。这年春天,他第一次游览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留连于美丽的湖山之间,写下了十六篇西湖杂记,每篇短者数十字,长者二、三百字,各为一独立文章,但合而观之,亦可统称为“西湖游记”。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岚( lán ) 石篑( kuì ) 为寒所勒( lè ) 数为余言( shu )
埋怨( mán ) 埋葬( mái ) 自怨自艾( yì ) 方兴未艾( ài )
憎恨( zēng ) 果脯( fǔ ) 引吭高歌( háng ) 煞有介事( shà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为春为月:是 为寒所勒:束缚、压制 数为余言:屡次、多次
为桃花所恋:被 不忍去湖上: 离开 尤不可言:更加
四、质疑讨论
1 ,本文以何为线索,按照何顺序写出了春季西湖怎样的特点?
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
2 ,文中写道:“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写景?
此句极言游人如织的盛况。游人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这是有力的侧面烘托。
3从本文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与一般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A、 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宋梅,袁宏道却为桃所恋,竟不忍去,此其不俗之一也;
B、 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时游西湖,而袁宏道却认为朝,夕二时,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这又是对时人趣味的一种背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此其不俗二也;
C、 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能以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C )
A 裨益 ( bì) 不啻 (zhì) 夕舂(chōng) 沉湎(miàn)
B 沉溺 ( nì) 麻痹 ( pǐ) 慰藉 ( jiè) 怆然 (qiāng)
C 朝烟(zhāo) 夕岚(lán) 石篑(kuì) 罗纨(wán)
D 按捺 (nài) 祈祷 (qí) 胡诌 (zōu ) 炫耀(xuàn)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③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生: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师:我看到了,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教师小结: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谁愿意说一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师: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师:对,应该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四、歌曲激情: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师:我已经看出来了同学们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谁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诗句?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五、试背古诗: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你们太出色了.好,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不会背的同学看书,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试背)
师:真好,能看出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项挑战吗?
生:能!
师:能默写吗?好,请你们拿出纸,能默写的默写,实在默写不下来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就请你抄写一遍。可以吗?
六、留研究性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七、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听到:乌啼、钟声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 愁
感到:寒霜满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读书的兴趣
(1) 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古诗《天净沙》,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以这里面的诗句作为题目,到底写的是什么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可在相关语段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以及个性创作成果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全班)
1、我会读、会写的生字词。
2、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会用之说话。
3、我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知道了文章主要表达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我知道这种感 情分别体现在以下这些句段中: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3、小结写法:感情地表达可以采用直接表达也可以间接表达。直接表达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而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情朗读展示。(小组为单位)
(三)创作性展示与拓展延伸结合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并上台背诵。
3、我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4 、我集到了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给大家听,说给大家听。
5、小组创作或个人创作一些关于家乡的小诗或描写的一个小片段。
三、作业,小练笔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快乐在于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生相互问好。
师:小朋友们,睡了一个午觉,精神这会儿多好啊!上课——小朋友们,下午好!
生:老师,下午好!
二、导入
师:小朋友们,徐老师听你们李老师说,前天刚上了一篇课文,叫《兰兰过桥》,是吧?兰兰见识到了架在水里的“潜水桥”,也看到了爷爷手中可充气又可折叠的“塑料桥”,小朋友们可大开眼界了,事后听说你们自己还设计了不少多功能的桥,徐老师可感兴趣了,于是把你们设计的几幅桥拿到这里来了。瞧!这是徐智涵设计的,他告诉老师说他设计的桥会移动、会说话,还会飞,用处可大着呢!这是钱佳宇设计的太阳能桥,她说这种桥上的灯,白天能吸收太阳光线,到了晚上就能照亮路面。郭可凡设计的就更不错了,看!这座桥有一个安全门,她告诉老师说鱼可以在门边洗澡,受到保护,而小朋友们呢,可以在桥上嬉戏、玩耍,可是一不小心,要是失足掉进了河里,你也不必担心,因为这座桥长着两只自动安全手,一遇到这种情况,这两只健壮的手就能把小朋友给打捞上来,这真是人类的好帮手啊!
其实,森林里也有一座不一般的桥,今天我们就要去会会它,它叫——
生:象鼻桥(教师板书)
三、教授新课。
师:(出示图片)就是这座桥吧?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许多小动物,森林里有条小河。
生2:我看到两只大象把鼻子连起来,让小动物们过去。
生3:我看到小动物们可开心了。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l.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