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说课稿4篇(小学科学说课稿),欢迎参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
3、(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动画)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呈现信息窗1)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1、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3、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5、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需要多少张票?……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9+9+9+9+5
先算9×4=36(人)
在算36+5=41(人)
9×4+5
5+9×4……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3、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
(1) 4×3=12(元)
50—12==38(元)
(2)50—4×3=38(元)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在相互的质疑、解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是否能掌握乘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附:板书设计
乘加(减)混合运算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及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猜”
创设: 老师能一下子“看出”练习题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情境,与学生做练习计算的费时费劲对比,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别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判别的方法是看什么,怎么看?
2、 自主探究————“探”
⑴给学生自由的猜想与讨论:
看什么?(分子) 怎么看?
(分母) (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⑵过程分两块:
一探一发现:是在学生发现发看分母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到底看分母的什么特点?(老师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探索中获取新知:一个分数,分母中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探二发现:让学生在再举的例证中检验、修改得出一个分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
学生参与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3、 引伸问题————“引“
让学生讨论⑴:
为什么一个最简分数,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这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讨论⑵:一个最简分数里所含的质因数2、5的个数与它化成小数时,所得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题仅做为课后的思考题,让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延续拓展到课外去,使学生永保一颗求索的心。
一、说教材: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是高中小说学习的起始点,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特别是三要素中人物里的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特点。
2、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特别是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二) 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小说环境 心理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 、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 德育目标: 感悟真 善 美,亲情与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2、通过翠翠的情感变化来理解爷爷对翠翠在感情上的呵护
教学难点:
理解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以及小说所蕴涵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此外适当的预习作业也能让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
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划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外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
2、指导颂读法和讨论法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p21页祖孙两的对话,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在留了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可以碰撞和交流)
3、教师点拨(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
比如通过批改预习作业我发现学生们对翠翠的“凄凉”和“哭”的理解不太好,所以我就要着重启发讲解。
三、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根据以上依据,学法如下:
1、反复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让学生通过美读体会情感,反复揣摩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再加上适当的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抒情特色,又能够通过翠翠情感变化所勾勒的故事情节中体现的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 人性美的歌颂。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这篇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美读课文(包括分角色朗读主要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所以抓对话理解对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让女生美读,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
3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1 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2 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
理论依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一) 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
这篇课文是节选的,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有助于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文意。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各节的具体内容。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情节是理解课文内蕴关键。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翠翠形象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及其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其实构成了一条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让学生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这些情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
“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
设问让学生揣摩情感:
1、翠翠为什么心中有些“凄凉”?(抓凄凉的含义:寂寞冷落)
2、翠翠为什么“胡思乱想”想离开祖父,想让祖父着急呢?
3、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哭起来”的原因吗?
4、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
5、翠翠“吃了一惊”,“吹不好”芦管说明了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了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这其实是纯情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
通观全文总结翠翠的形象: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2)、爷爷形象
小说以翠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翠翠的情感变化离不开爷爷,表面上看,祖孙两在生活上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其实更重要的是爷爷在精神上感情上非常理解呵护翠翠。文章中有多处体现,让学生找出来:
1、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告诉翠翠应该怎样去爱
2、去城里打听却不告诉翠翠——给她余地,不影响翠翠的选择
3、第三节对话——爷爷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亲的事当笑话讲。(这部分找学生分角色读去体会,老师点拨)
4、翠翠心乱了,吹不好芦管,爷爷给她吹,吹的她心都软了。——理解翠翠的心
5、当傩送出走,翠翠确不知情,翠翠让爷爷唱歌,爷爷唱的事傩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心疼翠翠,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们通过翠翠的这条感情线索,看到了爷爷对翠翠在爱情上那么无微不至的呵护,生怕有一点点对孙女的影响,这种来自心灵的爱护是那么的让人感动。
爷爷形象总结: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倍至。
(3)天保傩送兄弟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确是最淳朴的唱歌,当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两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五)主题: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
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放映了电影《边城》,这样能更好的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并真正去理解小说的主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些学生观看完后感动的流了泪。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一篇精读课文。
2、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内心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五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安静,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她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
2、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学生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句子四:安静向四处张望,每次出示句子 都要求学生反复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 理解让 学生深入安静内心,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然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 意思。
3、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出示《千手观音》剧照、张海迪相片,残疾人运动员图片,教师随机旁白:这些人 他们虽身有残疾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他们 顽强的和命运抗争,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然后 出示海伦·凯勒的 《加入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同学们介绍海伦·凯勒,一起阅读课后的 阅读链接。接着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4、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段落,背诵下来。 当堂能背诵下的同学进行了展示。
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虽然说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在课堂上还是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时间把握也有点偏差。请各位老师指出课中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