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说课稿6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2023-02-06 01:34:00综合

说课稿6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以供借鉴。

说课稿6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说课稿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安排在第七单元。课文通过两条线索表达了对樟树的赞美、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到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将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精髓,并指导学生写作。

  根据教材分析,我为本节课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懂得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体现了宋庆龄高贵品质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灵的洗礼。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已经比较顺利,但领悟课文精髓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重要词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是:领会宋庆龄和樟树的共同点。

  依据以上分析,我从下面三个环节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

  1、建构樟树形象,体会生长特点。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樟树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这对于理解文本是很不利的,因此我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樟树的图片,直观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樟树长的很茂盛,有的说长得很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观察枝干和树叶这两幅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本中的枝干粗壮、稠密、绿得发亮等描写樟树特点的词语,紧紧抓住这些词语配合完整的樟树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樟树还会在哪些环境中依然蓬蓬勃勃。因为有了前面的直观感受,学生的想象有理有据,很好地达成了说话训练的目标。

  2、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樟树可贵。

  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要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回到文本中来,抓好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只是用多媒体简单地出示了学生找到的重点句,意在照顾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上课堂节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生对樟树香气永保的可贵品质有了深刻的认知。

  但本文的精髓是对宋庆龄同志高贵品质的认知体会,因此教学进行到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依然是浅层次的,而文本资源对于学生领悟文本精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第三环节要拓展资源,揣摩写法,延伸树香。

  在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地址,一个是上海宋庆龄故居博物馆的网页,一个是教师自己的博客,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网页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全面了解宋庆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引入了关于宋庆龄简介的视频资料,学生们观看后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热烈的课堂交流:我心中的宋庆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从现场还是从结果来看,学生的交流都是认真有效的。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而深刻地领悟到宋庆龄奶奶的高贵品质与樟树的可贵之处是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

  再次面对樟树,学生们说:我不仅看到了樟树,还看到了宋庆龄奶奶,我适时引导学生写话:你想对宋奶奶说些什么?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让每个孩子都进行现场交流,所以我再次提供了教师的博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对话,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立足语文学科的根本,紧扣文本展开教学:

  1、让电影、画面走进课堂,调动起学生各种感观协作分析,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情感。

  2、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领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共同点,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难点。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 内容分析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3、 新老教材比较

  (1)老教材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都有专节阐述。

  (2)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突出。新教材突出了“秦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内容,增加了如三公九卿的职责、“朝议”、挟书律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内容。语言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教材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图片、文物图像、地图等,增加了历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学习思考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对有关影视作品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形成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2、学法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 扩充知识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三、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难点:

  “大一统”政体和官僚机构的形成比较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这种行政体制的创新。

  五、教法设计

  1、教学总体思路: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2、具体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师生质疑,合作探究;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六、教学过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初中学习中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简处理。教材主要介绍了(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2)蒙恬夺河套、阴山地区,修直道,修长城;(3)南方:筑灵渠,(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学生容易了解。

  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设计三个小问题①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秦始皇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行动主要有哪些?讲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设计一方面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概念,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两幅图三个小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和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③问为下一部分内容作了铺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

  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小组讨论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1、3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三则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三: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老师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问、质疑和点评)

  【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对秦朝创建的集权政治制度,你认为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老师同学的问题。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加强思想控制——“大一统”政体下的思想专制

  这块是阅读内容,学生看书基本了解即可,主要是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

  可以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对你的政策提出非议,你会怎么做?

  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史实(秦加强思想控制)然后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挟书律”进行评价。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

  【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 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汉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是教师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处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3)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商榷。

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能行》一课。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的第一框内容。

  一、 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整体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感悟什么是自尊和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关系基础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让学生体验自信的感受。本节课由“自信一族”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自信的含义和表现,以及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以帮助学生走出自信的误区,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总要求和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次: ⑴知识目标: A、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B、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 ⑵能力目标: A、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B、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 ⑶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自信的含义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探讨和引导。

  二、说教学理念

  考虑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活动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自己,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本课教学内容的主题是自信,教师本人应以自信姿态从事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拥有自信的渴望,并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控制和自我调适心态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小品表演、竞赛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发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本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 联系学生的考试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知识展开,层层引进,深入理解)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按教材知识之顺序进行讲授。

  (1) 自信一族(板书)

  ①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本目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自信的榜样——王海波。在阅读王海波的故事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王海波能在高考中创造“奇迹”,从而使学生对自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相信自己),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②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唤起学生内心对自己肯定的感受,在情感上体会“我能行”,将自信的理解从感性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夸夸我自己

  “我能行”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学习上,生活上的,也可以是体育、文艺领域方面的,还可以是知识技能、特长方面的。

  在活动中,让学生陈述“我能行”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对未建立起自信的同学要鼓励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我能行”。

  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能行”,进一步加深自我肯定,我设计了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感触最深的“我能行”

  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两位同学说说感受,在学生进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自信的含义和自信的表现。

  “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自身所追求的目标。

  自信的表现: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动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④为使学生对自信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自信的认识更加具体化,我又设计了

  活动三:自信者的风采

  展示多位自信者的风采,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成功和精彩。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自信所赋予他们的。

  (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把握的关键在于自负、自卑都源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由于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和不成熟,对自信易产生误解,将自负和自信混为一谈,自卑和虚心相提并论,在此环节,我设计了活动四:请你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区分它们。

  活动四:请你来分析

  材料一:王海波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的同学分数都没有他高,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好的,就开始目中无人,连教授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提问: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进入大学后王海波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呈现出的就是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忽视或看不起他人,自以为是),并让学生阅读课本“谁最大”的故事加深对自负的认识。

  材料二:

  进入大学不久,王海波在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培养起的自负和骄傲迅速被现实击得粉碎─竞选干部的失败,参加书法比赛的失利,人际关系的紧张使他的心理严重失衡,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王海波开始怀疑自己,进而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并认为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

  提问:王海波还相信自己吗?他表现出来的还是自信吗?这种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心理就是自卑,分析出自卑的含义(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可能会存在各种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可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式加以疏导,树立学生正确理性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自信、自卑、自负,了解它们对成功所造成的影响,我设计了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

  为深化学生对自信、自负、自卑之间区别的认识,让学生充满自信,最终告别自卑,超越自负。我设计了

  活动五:情景剧场——在成功面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曾有过自负或自卑的心理经历,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即兴小品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三名表演的同学;

  2、小品内容:数学考试后,自卑的小风、自信的小佳、自负的小辉都得了满分,三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分别会有什么表现)。

  3、分组讨论(约三分钟),同学们为表演的同学设计人物和语言。

  4、其他同学根据表演来猜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5、最后评一评哪一组表演的更形象。

  游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利用这个情景剧场组织学生分组围绕情景进行表演,然后请观众打分。通过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又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第三个环节 归纳总结

  用简练的语言把本节内容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既有概括性,又要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自信是对自我能力的确信,而自卑、自负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现在,同学们正处于一个注重个性张扬的青春阶段,都渴望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满自信心是必要的,但各种不适当的心理状态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让我们告别自卑,超越自负,走向自信,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做未来生活的强者,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四个环节 知识梳理 1.你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觉得本节课中有哪些问题没有清楚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我是 职业中专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一、本课教材分析

  “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是选自陕西旅游出版社董宪民主编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专用新编教材《旅游法规》第三章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利用法律作好旅游服务工作和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本课是在认识了“导游人员考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导游业务》,对导游人员的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有很强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烈。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本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预设为:

  【知识目标】

  1、掌握导游人员权利及其行使该权利的条件。

  2、掌握导游人员的义务及法律责任。

  3、能够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作好旅游服务工作和保护自己权益不受侵犯。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驾驭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正义感,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己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导游人员的义务及其相应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导游人员的四大权利及其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四、教法分析

  依据本课实践性强和学生文化基础扎实、自信张扬的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学原则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着重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模拟旅游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提出自己的困惑,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的复杂关系,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由模拟准备、模拟表演、教师总结评价三步完成。我是在教学环节第一步“教学导入”中采用

  小组讨论法:以模拟案例为导向,在小组中激烈讨论,随时提出具有启发和挑战性的问题,让讨论步步深入,并将发言要点比较总结讲评,以此来突破本节难点。我是在教学环节第三步“分组讨论”中采用

  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提出导游在带团时比较困惑的法律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突出重点。我在教学第五个环节“任务探究”中采用

  五、学法分析

  1、对照比较前后联系:采用这种方法是根据本节知识点多,前后联系紧密的特点和教法而定的,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入模拟真实案例,促进小组合作讨论以此来突破难点

  六、教学程序分析

  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八个步骤:

  1、课前准备:我在课前查阅相关的参考书,收集大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模拟案例的表演。

  2、教学引入:2分钟

  我请学生模拟表演在旅游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导游小李在带团时被游客要求讲黄段子拒绝后遭刁难寻求法律保护的经过,引出导游人员权利及其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10分钟

  我提出引导性问题:(1)小李拒绝游客讲“黄色”笑话,是否属于服务缺陷,为什么?(2)游客为找失物,搜包行为侵犯了小李的什么权利?小李应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小组主持人协调对偏离教学内容的话题进行调整,记录人快速记录每个学员的发言内容。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的意见归纳综合,准备汇报发言。我巡视观察,掌握完成情况,随时提出具有启发和挑战性的问题,把讨论步步引向深入,来突破难点。

  4、汇报检查:10分钟

  由各小组的发言人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我将各组发言要点及时记录在黑板上,进行参照比较,然后总结讲评来完成难点的突破。

  导游人员的权利维护途径受理机构

  人格尊严受到尊重

  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有权拒绝

  寻求保护旅行社、旅游行政机门、公安部门、人民法院

  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必备四个条件旅行社

  对旅游行政部门的行为不服申请复议上一级旅游行政机关

  对旅游行政部门的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

  5、任务探究 :10分钟

  提出导游在带团时应履行什么义务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问题,通过学生制作表格将每条义务和相应的责任对照起来,促进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突出重点。

  导游人员的义务法律责任

  义 务责令改正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暂扣导游证吊销导游证给予公告

  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

  经旅行社委派√1000-3万√ √√

  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 √√

  遵守职业道德

  严格执行接待计划 √1-5万 3-6个月√√

  做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4000-2万

  不兜售物品,不索要小费√1000-3万√ √√

  不欺骗、胁迫消费√1-5万√ √√

  佩戴导游证√500以下

  6、辩论升华:8分钟

  我和小组长组成评价团与学生代表举行“辩论赛”,共同探讨“导游人员在带团中该不该收小费”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得到升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布置作业:1分钟

  (1)通过分析多个小案例巩固本节内容。

  (2)布置下节课预习提纲和需要准备的材料。

  8、小结:1分钟

  本节课通过探究讨论和动手制作,掌握了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学会了合理合法进行旅游服务工作以及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

  七、板书设计:

  1、教学引入时放多媒体(案例课件)

  2、任务探究时放多媒体(教学重点内容)

  3、教学检查时在黑板记录各组的汇报要点

  4、教学总结时放多媒体(课堂小结)

  八、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案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课堂小结.

  工作页:教学案例思考讨论问题、强化练习题、下节课预习安排(教师准备学生填写)

  黑板:记录各组汇报要点,比较分析,反思效果。

  九、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回顾本节课的课程预设,我做到了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紧扣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理念”,优化教学情境,做到“手中有方法”,加强实践训练,做到“眼中有学生”。

  教学启示:知识与技能本是同根,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

  问题思考:探究问题不应泛化、随意、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小组讨论不能成为学生的“避风港”,教师的“课中休息”,教室的“微缩课堂”。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学习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学习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 )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 ),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 )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6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的拼音,12课ɑneninunün,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语言实践中来,又回到语言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的新的联系过程,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因此教学中只要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化难为易,这样大大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说说教材,第12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五个前鼻韵母ɑneninunün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yun,配有图画。第二部分是拼音学习。包括两项内容,

  (1)声母与ɑneninunün的拼音,巩固新学的韵母,复习j、q、x跟ü组成音节省写ü上的规则。

  (2)看图读音节词语。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准确拼音的能力。第三部分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认字读韵文。第四部分儿歌,配有图画,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本组拼音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unü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拼读音节的能力。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前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

  三、教学难点:三拼音节的拼读。

  四、教法学法: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为了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复习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所以一上课老师放一首歌曲引入。学生自由地做动作,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接着让他们做摘苹果游戏,将学生带入拼音乐园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对拼音的兴趣。

  (二)联系语境,教学发音,指导书写。出示情境图,在看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学习两个前韵母时,老师示范发音,讲解发音的方法,让学生模仿、交流。小组学习,老师巡视作个别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学习后面的三个后鼻韵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的过程,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在指导书写时,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看清五个前鼻韵母的位置,再让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几个,这样学生记住字母的形,讲练结合。

  (三)合作探究,拼读音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声母与ɑneninunün相拼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第一组拼读音节,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其它的三组音节,然后交流反馈。

  (四)复习旧知,突破难点。三拼音节拼读是难点,老师用填空形式g―()―ɑn→ɡuɑn、q―()―ɑn→quɑn让学生说出介母是谁,然后指导拼准三拼音,在j、q、x与ü的相拼省写两点学生已学过,但学生易忘记。教师先复习j、q、x与ü的拼读规律。让学生拼读,使学生化难为易。最后用游戏的形式汇报拼读音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在游戏中学,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