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2022-02-06 03:23:00综合
  • 相关推荐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共情的力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1

  “一道光芒闪过,我们的现实生活崩塌。这时你才意识到,你和他人实为一体。”打开凯瑟琳.柯茜的`《共情的力量》,就被这一句话共情到不能自已。平常因为工作太忙,利用春节期间难得的几天假期,以辅导作业为名,同神兽一起学习、玩耍、做作业,期间情绪之跌宕起伏真是真是一言难尽。是娃智商不行?是娃习惯不好?还是自身耐心不够?当情绪即将奔溃的时刻,读完《共情的力量》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共情的力量》是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来探索共情的作用,通过共情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共情式聆听者,如何借助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8种行为来获得共情能力,用共情这束光,穿透痛苦与恐惧的慢慢黑夜,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我希望娃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为娃现在做了什么?我以后打算怎么做?带着这三个方面思考,在学思悟践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我希望娃成为什么样的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也不能免俗。对别人可以讲,我希望娃成为一个快乐、健康、乐观、向上的人,但其实心里还是希望娃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算自己做不到,也希望娃能超越自己,能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比如跳绳运动,自己还没达到及格水平,却希望娃可以拿满分。面对一地鸡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忘记了接纳娃的没那么好和自己的没那么好。因此,共情的首要条件就是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让静待花开成为一句空话,要学会接纳娃所有的不好和所有的不好,要从自身找原因,运用共情的力量共同成长。

  第二,我为娃现在做了什么?

  当假期结束的时候,我反省自己为娃做了什么?梦然醒悟后汗流浃背,才发现自己除了提要求以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即没有宽容孩子,也没有学会宽恕自己。对孩子的错,除了埋怨、打骂,把宽容置之千里之外。都说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翻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娃去做到呢?当习惯了“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思维的时候,似乎也忘记了给自己提要求了,早早地宽恕了自己,却没有学会宽容孩子。想想我现在为娃做了什么的时候,才发现一切语言在行动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我为娃现在能做什么?除了接纳外,就是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感恩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愿意学着同她一起成长。

  第三,我以后打算怎么做?

  刘墉曾说过“但凡人之为人,须倚内心之强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内心强大才是最大特长。因此,在面对别人家娃的现实情况下,我以后能为做的除了为她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外,还要学会去倾听,学会诚实,要坚定信念、充满希望,要学会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要学会少提要求多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学会诚实地与孩子沟通培养谦逊品质。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铸就孩子的内心强大。以后我能做的、打算做的,那就是笑着陪着看着娃慢慢长大,最终成为那个她想成为的人。

  共情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能力,但它的回报总是令人惊喜。我希望我能拥有这种能力,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永远保持追求和寻找这种能力的决心与勇气。一点读书感悟,愿与二八班优秀的家长们共勉。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2

  《共情的力量》是一本心理学疗愈书籍。 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先生,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成员,著名心理学家。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疗法结合,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运用共情的力量,影响广泛。许多专家学者、美国心理学会都力荐此书。

  在书中,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真诚向读者披露了自己痛苦曲折的心路 历程及自我救赎的故事。作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移民家庭,全家人和睦友爱。不幸的是弟弟大卫大学退学、从军不得志、与不良少年结伴染上毒瘾,最后卷入抢劫案异国自杀。作者及其父母一直都没有放弃大卫,极力想挽救他,结果事与愿违。作者是最后与弟弟联系的人,这一结果使他深深地陷入自责中不能自拔,几乎毁掉自己。当时作者已经心理学专业博士在读,了解所有心理学理论,知晓各种治疗技术。事后反省使他意识到心理治疗中贴标签、模型化治疗的不足。随后用了25年时间去探索一条心理治疗方法——“这就是共情之路,这也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把我们从绝望带到希望、从怨恨带到宽恕、从害怕自己的软弱带到相信自己潜能的途径"。凝聚25年心血,怀着“跟那些正在遭受痛苦,奋力想从绝望中找到出路的男女老幼一起工作"的善意,写成一本“让读者看得懂的书。"

  本书一条线索两部分。主线索是大卫染毒自杀使自己陷入自责的故事;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讲述大卫的故事及自己的对共情的思考与探索;第二部分“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吗?”作者给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案和方法。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共情的潜能,“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共情的实质就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重新建立连接,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每次读到这里,深深感受到共情的力量。通过共情,能够提升自己,能够和谐亲情,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及家庭各类关系;通过共情,能够和睦友情,优化各种人际关系,避免生活阴暗面的影响,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温馨优雅的心理生态环境。

  如何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呢?作者认为,共情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诚实、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等八种行为训练来获得共情能力。方法也很简单,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了解“自己是谁,又知道自己不是谁”,诚实地对待自己接纳他人……

  书中分享了作者与家人、朋友及工作对象的一系列故事,既有专业描述又十分生活化,极具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共情也有两面性。心怀善意的人用共情回应帮助人,实现共同成长。心怀功利心或邪恶的想法,共情则会带来深深的伤害,最典型的就是诈骗行为。为此作者提醒人们“共情不是好人的特权,也可能被恶意利用。”

  总之,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探索治疗人类痛苦的创新实践,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更是一个教人们如何陪伴爱的人度过悲伤,无助,迷茫和绝望时刻的实用指南。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