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3篇(夏洛特的观后感)

2023-01-20 17:03:00综合
  • 相关推荐

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3篇(夏洛特的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3篇(夏洛特的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3篇(夏洛特的观后感)

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1

  《平原上的夏洛克》原来有个英文名“Rebuilding”,徐磊说是对“乡土重建”的隐喻。

  电影刚开始,片中的主角超英卖牛得了几万块钱,他想翻新一下老房子。两个哥们劝他别花这冤枉钱,在农村盖房子纯粹是沉默成本,子女都在城市里安家了,谁还会回来住,农村房子还没等到下一代出生就会被抛弃。这的确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农村正在被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吞并,曾经热气腾腾的村庄,已经随着驴蹄声远去。读书声也在村子里消失了,“我里面拍的小学,就是我小时候上的学校,以前有300人,现在一个人也没有。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到城里去念了。”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则没有斗志,无所事事。“以前村庄生机勃勃的状态不在了。我小的时候父母还年轻,雄心勃勃地规划很多事。现在农村死气沉沉,生活也没什么希望,不知道该干点啥。比如大我几岁的哥哥,他的生活态度就是凑合活着呗。”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坚守在最后一片土地上,勤奋地劳作,发出微弱的呼吸。等他们消失之后,整个村庄也将不复存在,无数房屋被废弃在荒野之上。

  可是超英却罔顾现实发展规律,不听劝,非常执着于翻新老房子。徐磊给这个人物注入了家园意识。超英常常站在一幅写着“幸福家园”的瓷砖画前,尽管这幅画看起来很荒谬,一边画着西式洋楼,另一边画着中式亭台楼阁。“人总要留点什么吧,西方人也会修教堂。那么对于农民来说,唯一可以留下来的就是房子。我去南方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观念比我们北方人还强烈,盖房子花费很长的时间,没钱就歇会,有钱再来盖,盖个几十年。”有了家园,人们也就不想离开故土。房子是人们对现世生活的理解,看见它就好像看见了自己辛勤的一生,也许还有未来后代的生活,它有着历史与时间的深度。如此混乱的时代,如此迷茫的众生,恐怕只有经得住历史变迁的实体,才能缓解现代人的精神焦灼。

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2

  在今年FIRST上看到《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感觉非常亲切,它能激起几乎所有影迷的情绪共鸣,作为一部荒诞喜剧,拍好了最难驾驭的.黑色幽默元素,同时又带着现实主义的内核和思考,在院线片里,这样喜闻乐见的作品,太少了。

  喜剧和恐怖片向来是不好驾驭的电影类型。如果不幽默不好笑,会被认定平庸。如果段子恶俗元素堆砌众多,会被诟病低俗缺乏艺术性。而《平原上的夏洛克》拿捏得恰到好处。

  导演深知哪个点应该设置为笑点,在情绪平静了一阵子之后,就会有个适当的包袱出现,让你在看电影过程中时不时惊喜一下。所以FIRST展映现场效果也是出奇精彩,导演本人都没有料到大家会笑得这么开心。这也是我经历的五年FIRST电影展历史上的头一次。

  电影讲述了两位普通大爷为了追寻肇事司机而化身侦探的故事。整部电影非常“土酷”,几位主角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乡村大爷,为了朋友义气“成立”侦探组合,这就是他们的“酷”;而他们对善良和原则固执的坚守,以及老实巴交的性格,是他们的“土”,这样的反差也令他们本身就已经衍生出一种中国式的荒诞风格。细想一下,这种黑色幽默是本片的标志因素,某种程度上,导演将摄影机和底层人群平视,展现了我们无法看到的另一层面。

  影片中夹杂着一些搞怪片段。基本都是用重复场景的方式铺垫笑点,这和导演独特的幽默感相关,也体现了作者对市井生活的关注。导演的北漂经历中,做过多种职业,贴近生活的观察让他对人群有了多面理解。这些平凡小事都发生在日常身边,也让他学会善于捕捉细节,所以在片中自然地流露了聪明的生活哲学。

草原上的夏洛克观后感3

  乡村有人类亘古不变的生存根基,那么价值观急速更替的城市呢?热情与冷漠,传统与现代,公平与不公,道德与失德,野蛮与文明,迷信与科学,礼治与法治等等,片中几乎所有的二元对立都是建立在城乡差异和阶层对立之上的。对比道德崩塌,无序僵化,极尽虚伪的城市,农村充盈着人间真情,保留了伦理价值的底线。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礼失求诸野”。现代社会中失落的文明,当从乡野中重拾。重建家园也就是重建文明,在乡野的土地里,可以寻到大把被遗忘的文明碎片。

  回到这则华北侦探故事的开头,农民意外撞车后人们的两难选择与困境,多少带有一丝控诉。农民自己出马破案,企图维护正义。现实孱弱,平原上的夏洛克也并非足智多谋的福尔摩斯,他没能解决棘手的悬案,存款所剩无几。

  可是影片将近结尾时,力度减弱,叙事转向了柔软的诗情。超英的房子后来盖好了,他在房内天花板上挂来挡雨用的塑料布里倒上了水,几条金鱼在“天上”翱游,抒情的音乐响起。这一幕的浪漫主义绝非凌空蹈虚,而是源于村民们对于生活的朴素哲学,这个温情敦厚的转折也不是出于规避电影审查那么简单。金鱼所带来的浪漫,承载着超英对于美好家园的期待,也是他历经苦难,却对这种沉重的压抑并不自知的麻木。徐磊特别强调“麻木”在片中是一个褒义词。

  片尾的设计亦带有田野牧歌般的诗情画意。归家途中三个老哥们走进林间深处,地里躺着已熟的西瓜,散漫的光线打在一片片翠绿中,处处彰显着生命的野性。镜头就停在那里,带着诗情的意味和时间的重量,如此时逐物迁,景光流转。即便在时代最凶猛的时刻,尚还有乡野这片陶渊明所憧憬的“世外桃源”,供人们归隐田园,诗意栖居。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