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人生哲学[最终版]3篇 道德经十大人生哲学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人生哲学[最终版]3篇 道德经十大人生哲学,以供参考。
老子《道德经》
(赵瑞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张玲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袁丽霞)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袁)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袁)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读《道德经》有感
——心静、心净、心尽
当今这个社会,科技愈见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可我们在如此现代的社会中,却更少的思考精神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我们更因踏下心来想一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对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读一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眼前的混沌变的清晰,耳边的嘈杂渐渐安静。
《道德经》中蕴含了三个精髓,第一就是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二就是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就是无为而治,强调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人生并不长久,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渡过无悔的一生。我总结,我们应该做到心静、心净、心尽这三点,便会减少遗憾,让我们人生的道路不在那样蜿蜒曲折,磕磕绊绊。
六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其中的内在,真要我们做到,却是很难的一件事。静心、净心、尽心是我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以“清净为天下正,清净无为”为修道之本,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就是先要消除心灵的屏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方后才可通过静,深蓄后养洞察力。就好比我们的工作,每天或许会有很多繁杂的活放在自己手边,需要我们及时完成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凌乱而又繁重的工作,就会心烦意乱,不知从何下手,便会心浮气躁,怨声载道。带有情绪做工作,不但没有质量,而且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这时要学会静心。先让自己处在一颗平常心态,让自己的思路清晰,理清工作的主次,给繁杂的工作进行规整,心中有数,在一一完成每项工作,做每一项工作时,不去想之后还有什么需要去做,只是踏下心来完成手头所做之事,会觉的工作量减少,心情便会平稳,有了良好的心态,做起事来会有很多好的思路,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
所以,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
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更好的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如今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垂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真金白银使人望眼欲穿。就从视、听、味、嗅、触、物这六个方面,非常形象的勾划了人们因为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古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在约束我们,收敛贪欲之心。老子写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们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总认为自己过于聪明机智,心浮的太高,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的太重要,不能够恬淡处世,少私寡欲,惹来众多麻烦。总之一个贪字,让人们的心不再洁净。
所以,只有净心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分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老子也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导我们做事要遵道而行,不忘为,但却要有所作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讲究一定的道理,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要遵循事理有章可依,这样才是有所作为的前提条件。有为就是要我们尽心扮演好社会角色,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干好本职工作,不妄自菲薄,无所事事,杞人忧天,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不推卸,不抱怨,不退缩。
所以,尽心是我们生存立足的重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心,不懈怠,不懒惰,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其实,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对它微笑,他会还给你一个灿烂笑容,如果你对它抱怨,他会还给你一生的不满,如果你对它哭泣,他会还给你一世的眼泪。我把“静心、净心、尽心”衍化为六心去面对生活,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我想大家都用这六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间的温暖,人民的团结,友谊的真诚,工作的尽职,家庭的和睦,自己的奋斗。
景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沈楠
《老子》正译
《老子》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译]
道可以用语言说得出,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语言;也可以给它取名称,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名称。我们称道是“无”,用以表述它是天地的开始;我们称道是“有”,用以表述它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我们经常要用“无”的观点来观看它的微妙,经常要用“有”的观点来观看它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同时从道中出现,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是对道的表述,它玄妙而又玄妙,它是世界上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正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成为美,这就出现丑陋了;都知道善之成为善,这就出现不善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难和易是相互产生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倾应的,音与声是相互附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兴作万物而不加以辞谢,产生万物而不占为自有,从事万物而不自恃为大,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有功,所以就没有失去。
《老子》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正译]
不推崇圣贤,使百姓不争名位;不贵重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去偷盗;不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是:空虚百姓的心灵,用气充实百姓的下腹,减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体魄,这就经常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老子》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正译]
大道虽然空虚,但是它发挥起作用来却没有穷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