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3篇(农业区位的选择教案优秀)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3篇(农业区位的选择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补充案例A: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
补充案例B: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
利用课文案例1: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利用课文案例2: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通过这样具体的案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本节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的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的知识体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思考讨论:佛山农业发展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影响?现在形成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附:
[补充案例]
案例A
20xx年,全国柑桔生产适逢丰年,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万吨。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当年,不少地方的柑桔只卖到五六毛一斤,低的甚至只有一两毛一斤。但产自浙江临海市的涌泉蜜桔却同往年一样,仍然能够卖到了五六元一斤,卖出了“全国第一贵”的天价。同样是柑桔,一个成为“伤心果”,一个却成为“开心果”。涌泉蜜桔品质的不断提高除了当地的土壤适合蜜桔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临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泉镇政府就开始实施科技兴“桔”战略,制定一系列扶持柑桔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基地,普及科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柑桔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使涌泉镇柑桔园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家优质柑桔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土壤、市场、政策)
案例B
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现在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技术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
(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