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比大小》教案12篇 比大小的教案设计

2022-11-14 08:39:00综合

《比大小》教案12篇 比大小的教案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比大小》教案12篇 比大小的教案设计,供大家赏析。

《比大小》教案12篇 比大小的教案设计

《比大小》教案1

  一、设计意图:

  在平常的生活中,小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一组物体的相对大小,但是对于系统的概念并不完全了解,在完整的表述物体大小的语言能力还存在个体明显差异。在操场玩耍时能指认出哪个是大球,哪个是小球,个别孩子可以抱起大球说:这个是大球,大部分幼儿不愿开口或者合着同伴说这是大球或者小球,但本身并不理解、熟悉。因此我开展本次活动,本设计以系列生活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玩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习按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朋友夏天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幼儿一起回答:西瓜 教师引出PPT 上的第一张幻灯片:两个西瓜

  (一)两个西瓜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的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两个西瓜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小朋友 喜欢吃什么水果? 苹果、橘子、梨子

  引出第二张幻灯片:苹果

  (二)脑子转一转:在我们看的动画片中,回忆回忆,都有哪些动画 人物,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动画人物?

  老师:小嘴巴闭起来,转动脑子想一想,举手回答,和其他小

  朋友分享。

  幼儿:米奇、喜羊羊、海绵宝宝、天线宝宝、蜘蛛侠、奥特曼、

  大黄鸭

  老师: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哪些动画人物?引出幻灯片

  老师:这是什么呀?它们谁是妈妈?谁是宝宝呢?

  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以为客人,小朋友鼓掌欢迎它出

  场。

  老师:这是什么呢?它两个谁是老大?小朋友向他两个学习

  一下,笑一笑哇,我们小朋友都和他们一样,非常的开心。

  看谁在跳舞呢?是海绵宝宝在跳舞吗?老师遇见了一个问题:

  老师总是分不清他们谁是哥哥了,谁能告诉我呀?

  (三)找一找:熊爸爸和熊宝宝的熊掌丢了,帮熊爸爸熊宝宝找一找 他们的熊掌

  提问:这上面有几个熊掌?

  幼儿上来自己操作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熊掌。

  (四)游戏送礼物:大大和小小难得来我们这做客,我们送些礼物给他们吧。(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作为礼物,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师: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礼物是送给大大的,哪些礼物是送给小小的。送给大大的礼物放在大标记的篮子里,送给小小的礼物放到小标记的篮子里。

  3、教师与幼儿一起指认礼物送给谁。

  (五)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礼物可真多,我们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好不好。

  五、活动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大衣服小衣服。

《比大小》教案2

  一、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教师边说边出示:

  3只小猴子、4个苹果、3个橘子、2根香蕉(这几种水果凌乱地放在草地上)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3、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5、演示:把主题图摆放成教科书第17页的图,整理成象形统计图:

  3 4 3 2

  6、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在相应的图下出示数字(3、4、3、2)。

  7、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观察,理解新知

  1、观察已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问:从这幅图中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一只小猴刚好可以分到一个橘子。(3和3同样多,3和3是相等的,3等于3,3=3)。

  (2)同理导出:3<4,4>3。

  (3)你是怎样认识“<”、“>”的?

  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4)用游戏的方式熟记这三种关系符号: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牌,教师举牌,学生说符号的名称。

  (三)深入观察,灵活运用

  1、继续观察主题图,问大家还能说些什么?

  如:(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多,不够分,主人应先让客人吃。得到:3大于2 2小于3

  3>2 2<3

  (2)同理,还可以得到:4>2,2<4等。

  2、创设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如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深化巩固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3、开放练习:让学生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然后交流。

《比大小》教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大大”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大和小。

  2、尝试比较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大大”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老师:我们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好吗?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大大”,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4、分享、体验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大大”“小小”庆祝生日。

《比大小》教案4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节是咱们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习惯吃月饼,表示团团、圆圆。

  师:笑笑吃月饼咯,请看。

  师:她吃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淘气也有一个同样大的月饼,但他想比笑笑吃得多一些,你会建议淘气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师:同学们的建议可真多,老师把你们的一部分建议写在黑板上,好吧。

  师:同学们的这些建议是否都合理呢?这就要比一比它们与谁大、谁小?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揭示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中秋节吃月饼生活情境引入分数比大小,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所研究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唤起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建议淘气吃月饼的几分之几会比笑笑吃得多,教学资源从学生中来,真实、自然,满足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欲望。】

  二、操作比较,探究规律。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师:这么多分数,我们先用哪个和 来比呢?我们就先来比较一下 和 的大小,好吗?

  师:如果用一个圆来代表一个月饼,(拿起学生桌面的2个圆)请用这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表示出 ,一个表示出 ,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开始行动吧。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师:同学们都比了吃的份数,其实,你们所说的1份就是整个圆的 ,那这3份就是几个 啊?

  师:通过涂一涂,再看着图来比一比,我们确实发现 大于 。 是谁的建议,恭喜你!你的建议合理,我代表淘气谢谢你。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是让学生感知借助图形比较分数的方法,充分体验看图比大小的过程,。“我做过了,才不会忘记”。】

  2、比较十分之几和八分之几分数的大小。

  先自由想分数,涂一涂,再比大小。

  师:请看屏幕,这里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都平均分成了(10)份。请每个人想两个十分之几的

  分数,想好了吗?写在我的学习纸(一)上。

  师:写好了吗?现在请根据你写的分数涂一涂,再比大小,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又快。

  师:老师也来写一组分数好吗?(板书: 和 )不借助图形,你能比较他们的大小吗?你是怎么比的啊?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式的练习材料,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这几组分数,再看看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组又是怎样比大小的呢?

  师:不急,把你的发现悄悄的和你同桌说一说。(板书:分母相同,比分子。)

  4、趣味练习。

  同学用肢体语言填大于号或者小于号。

  和 和 和 和 和

  (二)自主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自选材料探究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

  师:嗯,这一道题目( ○ )有点特别,我看到那么多大于号和小于号都在犹豫呢。 和 到底谁大?大胆来猜一猜。

  师:同意四分之一大的举手,同意二分之一大的举手。同意相等的举手。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请每种意见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说得好!理由都很充分。你们能否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

  (四人小组每个人学具不同,先独立完成,然后4人小组讨论交流。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线段)

  师:现在我最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比的?我选择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比较方法,请一边观察,一边认真倾

  听,也许这里面就有你的想法。

  师:不管是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还是比较线段的长短,的确都能一眼就看出 比 大。刚才认为 大的同学,还有同意相等的同学,现在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师: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我们确实发现: 比 大。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提供的学习材料,探究比大小方法。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立尝试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2、巩固提高:写一写,涂一涂,比一比。

  师:同样取1份,为什么分母大的这个分数反而小呢?我们再来研究这两组题目,相信你在比较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发现。请拿出我的学习纸。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这两道题目。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目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子是1分数比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借助图形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体验同样取1份,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3、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师:通过观察屏幕上这些分数,再看看黑板上这三组分数,他们每组在比大小的时候你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分子都是1,比分母)

  (三)、欣赏感知。

  教师操作电脑课件,通过三次圆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其中分数比大小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趣味性的感知题目,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进一步体验同样一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書上70頁“练一练”第一題。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综合训练,避免了由对应性巩固训练引起的种种弊端,提高了训练的效能,让学生不能简单地进行模仿性解题,从而在训练中学会观察、比较和决策,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较方法。】

  三、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大家的探索、交流中这节课的新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课堂总结,促进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新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深化拓展,升华提高。

  1、比较 和 的大小。

  淘气和笑笑喝水问题。

  2、比较 和 的大小。

  广州-----武汉---洛阳路线问题。

  3、比较 、 和 的大小。

  哪种颜色牡丹多的问题。(延伸结束)。

  【黄牡丹占总数的 ,红牡丹占总数的 ,白牡丹占总数的 。在这个牡丹园里哪种颜色的牡丹多?】

  【设计意图: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分数比大小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观察、比较、分析,去选择和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尝试解决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跳一跳,想摘桃”的内驱力。】

《比大小》教案5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

  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和○○○○○谁多谁少,怎样比一眼就能看出?、

  2、出示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展示:小猴淘气过生日,小猴皮皮和跳跳来给他庆祝生日,淘气准备了很多水果招待他的好朋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开口大,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应用拓展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总结

  教后反思:

《比大小》教案6

  设计说明

  “比大小”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分数,使他们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本节课比较分数大小,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懒羊羊和小灰灰遇到了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咱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同样大的饼,懒羊羊吃2份,小灰灰吃1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它们想让同学们帮忙判断究竟谁吃得多。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同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懒羊羊和小灰灰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大小,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1.比较和的大小。

  (1)先把教材73页的一组正方形和一组圆分别表示出和,再比较和的大小。开始行动吧。(学生动手画图比较)

  (2)学生展示比较结果。

  比一比和谁大。

  (3)学生交流汇报想法。(实物投影展示、讲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4)教师小结学生的想法,并演示。(贴教具)

  师:其实,你们所说的1份就是整个圆的,这样的3份就是3个,通过涂一涂,比一比,我们发现:>。

  2.比较和的大小。

  师:我出示一组图形,你们能看阴影部分写分数并比较大小吗?

  (1)学生写出分数,并比较和的大小。

  (2)教师板书:>。

  3.写十分之几的分数,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看图写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你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让你们自由的想一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相信你们会完成得更好。

  (1)先自由想分数,涂一涂,再比较大小。

  现在请根据你写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生独立操作,完成后个别展示)

  (2)老师也来写一组分母是10的分数。(板书:和)

  没有图形,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自由发表见解)

  4.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这几组分数,再看看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每组在比较大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板书: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二)自主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1.自选材料,探究和的大小。

  要求:利用学具分别表示出和。

  学生交流:和谁大?为什么?

  请学生上前面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种方法的展示和讲解,我们知道了不管是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还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都能一眼就看出同一个图形的比大。(贴教具)

  2.练一练:写一写,涂一涂,比一比。

  师:为什么分母小的这个分数反而大呢?我们再来探究和这组分数的大小,看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

  (1)先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2)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两个分数。(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比大小》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比大小》教案8

  活动目标

  1、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大小不同的物品,初步理解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3、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感知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活动准备

  皮球 兔子 篮子 雨伞 等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做游戏。

  二、活动过程

  1、比较皮球的大小:黄色球最大,红色球不大也不小,蓝色球最小。

  2、兔子找篮子:先把4只大小不一样的兔子和篮子贴在小黑板上,然后让4个小朋友连线,最后老师移动篮子配给一样大小的兔子。

  3、展示挂图:蓝色云朵、绿草地、红花、胡萝卜、白菜、房子……

  小朋友把胡萝卜摘下来。

  小朋友把胡萝卜和篮子连线,老师把胡萝卜放进篮子。

  小朋友把大小不同的白菜放进篮子

  三、拓展延伸

  雨伞和数字搭配

  1、小朋友上黑板连线:4把大小不同的雨伞和数字1 2 3 4连线

  2、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图画,全体操作。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不会连线,特别是第2、3把雨伞容易连错,下次教学应该突破这个难点。

《比大小》教案9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比大小》教案10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版使用,与老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对"多与少"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实质没有多大的变动,只是在教学"多与少"的相关问题时,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类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思维。可这一来,不少学生在对"多与少"的理解时,却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高年级中的分数复合应用题,混淆就更严重了),现就此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性分析。

  1.简单"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给合"图文"对"多与少"问题开始进行相关的训练教学,当然,这类问题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许会答得津津有味,但要真正理解其中数学量的含义,我想应该没有几个学生弄懂。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虽然问法不同,含义不同,但在同一个题中都可以用同一个减法算式。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东有5个苹果,小明比小东多几个?小东比小明少几个?其解答都是用同一个算式:8-5=3(个)。

  2.一般"多与少"的理解

  进入中年级后,"多与少"的教学内容就更进了一步,我认为在此阶段,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几方面的难度。第一、在数字上稍偏大,学生会列算式,但容易算错;第二、条件比原来要多了,也就是说不像低年级学习时的只有两个量,而现在出现了第三个量,运算过程也多出了一步;第三、给出的条件开始有了转弯,这种新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一时还不易掌握。例如:(1)甲有1200元钱,乙有8500元钱,甲比乙少多少元?乙比甲多多少元?(像这样只有两个量,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去小数,只是计算难度稍大一点)。(2)小红有70元钱,小华有85元钱,小西有80元钱,小红比小华少多少元?小华比小西多多少元?(此类给足条件的应用题,只要学生多加细心,找准了谁和谁比、问题也会迎刃而解)(3)甲有7个桔子,比丙少3个桔子,而丙比乙又多5个桔子,甲比乙多多少个?(给出的条件有了隐性条件存在,学生就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了。解答方法:首先求出丙的7+3=10(个)、然后求出乙的10-5=5(个)、最后用甲的个数减去乙的个数7-5=2(个),因此,读懂题意是首要,找出乙的个数是关键)。

  3.复杂"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多与少"教学,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分数应用题方面了,很多学生就会直接求出,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乙或甲-乙,这样的求法就不对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未能

《比大小》教案11

  学习目标

  学习由大到小排列物品,体会大小的相对性,并用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提前把6-10个不同动物的图片,例如老虎、小鸟和鱼等,按比例印制成不同大小的图卡,放进神秘袋。

  大自然的风景画。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出示神秘袋,请幼儿轮流抽出动物图卡,并说说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告诉幼儿动物要排队回家,请幼儿把同种动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

  3.待幼儿正确排列图卡后,请他们分别指出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并引导幼儿比较发现,除了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外,其他动物会比有的动物大,又比有的动物小,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4.请幼儿用“……比……大。”和“……比……小。”的句式比较动物的体形,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5.出示大自然的风景画,如森林、沙漠等,请幼儿观察画中环境的特点,并把动物图卡贴在适当的位置上。

  6.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鼓励幼儿搜集有关的图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评价

  能由大到小排列动物图卡,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能运用句式“……比……大。”和“……比……小。”比较动物的体形。

  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帮教师取一个比乒乓球大、比苹果

  小的圆形的东西等,使幼儿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比大小》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厨房的场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碗、苹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别比较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的轻重,初步体会物体有大小和轻重。知道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推理,自己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 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并随机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根据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及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二、 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

  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再请一两个学生上 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出示土豆与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出示支架,介绍支架,请学生借助支架来比较土豆和萝卜的轻重。(打开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评:由学生的讨论轻松地引入到探索新知的环节,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

  三、 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活动一:套环游戏。

  谈话:现在小朋友做个游戏(出示教具:套环两套,请两名学生进行套环比赛,每人套3个套环),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比较,互相说说谁套得准,谁套的环大,谁套的环小,并说出是怎样知道环的大小的。

  2.活动二(出示课件或投影)。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4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小朋友来当裁判,看看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鸡谁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把结果填在书上第7页)

  3.活动三(幻灯出示狐狸、小鸡、小花猫场景图)。谈话: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样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4.活动四(幻灯出示大象)。谈话: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重谁轻。(幻灯出示第4题的场景图)说一说这三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评:教师把教材想想做做的习题巧妙地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中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比较大小、轻重)。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些实物比一比,好吗?

  [评:巧妙地把数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