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篇 如何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2022-10-24 08:47:51综合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篇 如何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篇 如何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供大家阅读。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篇 如何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1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资产总额占到%,国有资产总量占到%,实现利润占到%。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万户,比2003年减少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亿元,比2003年增长%。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06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比2003年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08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08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出路浅析

  姓名:陈仁君

  学号:

  3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大局。认真总结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改革历程,系统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得失,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策略工程。国企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新旧体制接轨必然有碰击的喜悦,分离的酸痛和磨合的疾苦。但是,就企业来说,谁改得越早,越实际,越彻底,谁就可能抢得市场先机,使白己在整合细分的市场领域早日立足发展。这样新旧矛盾交织会自然产生这就使国企改革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而相应的改革措施必然与之相适应。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了垄断行业之外,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特性已经消失。也就是说,除了垄断行业之外,国有企业三家、五家、一百家、甚至于一千家,你垮掉了,整个国民经济还可以增长,因为现在有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可以顶替上来。所以这和90年代中期以前国有企业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市场准入程度的不断放开,不但大量的外资成为市场上的准入者,而且民营企业大举进入了更多的领域。国有企业占据很多领域,而且受到政府保护的局面已经消失,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势变化。

  为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政府已经改变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采取不同政策的做法。过去政府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税收制度,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优惠,显然是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不相符的。加入WTO以后,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就是要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因此对那些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政府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这使得旧体制沉积在国有企业中的问题大量暴露,如债务问题、富余人员的问题、企业办社会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最难处理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及其成因

  1.低效率

  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劳动生产率低下,运营资金严重短缺,亏损现象严重,资产结构不合理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化主体,生产行为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制约。而清晰的产权关系是各行为主体参与交换的基础。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尽管传统的经济体制受到很大冲击,但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所有制关系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产权关系不清、投资主体不明、借贷关系混乱、盈亏无人负责,没有完全跳出厂长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怪圈。按市场经济

  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产权必须由具体的持有人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并承 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而现在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仍由拿公务员工资的政府部门分散行使管理权限,却没有哪一个部门在真正承担责任。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缺位,实际上是处于没有人格化的所有权状况。企业有利润,有钱时大家去管,来抓;而当企业有难时又谁都不管,不问。

  低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当前法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竞争主体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在市场交易活动及相关领域中,违反法律、法规、诚实信用原则和道德准则,采取欺诈、引诱、诋毁、干预和利用等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损害国家、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拢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具体表现为:个别不法企业假冒国有企业名牌商品的注册商标,肆意制造,以低廉价格销售,从而使国有企业名牌商品信誉受到损坏,市场份额受到挤占;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有的不法企业利用财物其它手段进行贿赂,招标者和投标者串通,抬高或压低标价,以排挤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其他诸如低成本倾销,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当行为亦时有发生。

  第二是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前,企业管理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利己行为,没有树立现代管理观念.由于政府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目标,国有资产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公司不拥有所有权,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情况下,一些管理者就会倾向于为自己谋利益而不顾资产所有者(即政府)的利益.例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购买豪华汽车、别墅;挪用国有企业资金进行股票、期贷等投机活动;将国有资产转移为私有资产;对企业生产盲目决策,盲目扩张以图虚名,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等.第三是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要承担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廉价住房等福利,要负担如食堂、医院、学校、澡堂等本应由社会负担的职责.第四是国有企业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上管得过死,过于僵硬,导致企业冗员过多,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下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2.资产流失的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卞导作用。截止于1995年12月31日,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 o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近年来,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相当严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人隐患,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会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强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止国有资产流失。

  日前,由于监督管理机制软化,法规不健全,加之膨胀的个人利益侵犯了国家利益,造成部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其流失卞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股份改造中,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应该说,股份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日标模式,对促进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等卞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的企业股份制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旧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大东仍兼有国有资产所有者与行政管理双重身份等客观因素。人们在观念和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显然操之过急。这种作法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再加上长期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沉淀于国有企业的各种矛盾的爆发,阻碍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展开,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就相当突出地表现在:(1)股本计算不实。(2)股票乏风险性。(3为了争取股票早日上市于是、超范围发行内部职工股;有的还把范围扩大到协作单位和管理单位,企业的股票无偿送给有关

  部门领导,以致出现了权力股和关系股;有的企业则以法人名义购买股份后发给个人,使法人股个人化。(4)董事会滥用职权,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5)对所有股东不进行分红而只进行送股配股,导致国有股比例下降。

(二)利用外资过程中造成资产流失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引用、使用外资中出现了各种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1)外商资金不到位,以少量资金控股,大量地从我方投资中赢利造成国有企业资金流失的。(2)外方以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的设备、机器等作价投资或在合资、合作中故意低估或低价折股国有企业资产,而使中方收益分配比例人为的降低。(3)在合作中,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三)在行使企业经营权时,滥用经营权,侵占国家所有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1)盲目担保使国资受损;(2)为下属单位谋取国家利益;(3)在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侵害国有资产权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4)擅自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境外,所有者由于对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管理混乱,使国企资本外逃得以实现。

(四)国有企业在实行承包、租赁时造成资产流失的。承包、租赁制作为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曾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了生产关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国有企业。但在承包经营中,由于形式复杂、内容繁多、管理不善,出现了对国有资产评估不实,承包人侵吞、侵占、转移处理国有企业资产或在承包经营中巧立名目,转移国有资产,用于个人经营和虚报利润骗取资金。如:(1)在发生应当进行国有资产评估情形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任意压低评估值造成资产流失的;(2)巧寻借口,拒不兑现承包金和承包利润;(3)承包人任意变更、占有承包财产。

  三、当今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必须给国有企业具体明确的使命定位,对国有企业进行具体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承担国有经济的不同的功能定位。具体可以将国有企业分三大类:

  一是公共政策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

  和服务的行业的企业,具体行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服务业、社会福利保障业、基础技术服务业等。这类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承担公益目标。

  第二类是特定功能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这类企业所处领域相对宽泛,具体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石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而且这类领域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战略变化可以变化,这类企业既需要充当国家政策手段,又需要追求盈利,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发挥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类是一般商业性企业。这类企业是除了上述两类企业以外所有的现有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与一般商业企业一样其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措施可以详实具体,但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三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干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新的历史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践证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对提高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国资委正在研究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