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镇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汇报合集3篇 城乡一体化汇报材料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龙镇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汇报合集3篇 城乡一体化汇报材料,供大家参阅。
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
中共文殊镇委员会 文殊镇人民政府
2009年3月4日
首先欢迎尊敬的侯主席和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下面我就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文殊镇位于市区东南18公里处,镇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2074户,7389人,耕地面积亩。目前,镇、村、组道路全部硬化、绿化,实现联网,自来水贯通全镇,受益率100%,农电入户率100%。广播、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移动电话持有率47%。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农村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按照市委“四个带动”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从“六抓”(即:抓党建、抓民生、抓规划、抓培训、抓村容村貌的整治、抓新农村建设)入手,树立起“重规划、强龙头、抓民营、建园区、创品牌”的强烈发展意识,服从“农民工作抓增收致富,农村工作抓面貌改变,1 / 7
农业工作抓高效科技”的三农目标,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478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完成招商引资4150万元,启动民间资金583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468元,是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的倍。
近年来,随着我镇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投资万元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了全镇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嘉文公路和中心小学至冯家沟五组道路建设,投资504万元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8年完成了16个居民点7公里道路改建任务。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适龄青少年入学率100%,在完成中小学校舍改建的基础上,投资300万元完善了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大幅提高,2008年中考上线率81%。文化体育场所建设不断完善,现已建成镇村农民健身场地11个,农家书屋7个,完成了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项目。2008年投资万元实施了居民点改造项目,完成改造1808户,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投资万元完成了22户残困户和2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沼气池134户。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产出率,万元田面积达到500亩,5000元以上的350亩;通过暖棚养畜、养殖小区等项目的实施,“万元院”总户数达到509户,形成规模养殖310户。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开展,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得纯收入3402元。农业产业化项目不断壮大,2 / 7
引进了啤酒花种植加工产业化生产项目,带动农户种植1650亩,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6796人,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全镇参保人数2728人,占应参保人数的48%。完成村级卫生所改造工作,投资万元,新建标准化卫生所5个,有效改善了我镇农民群众的日常医疗问题。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五保户供养、双拥优抚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2008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468元,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但相比我市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农民群众可支配性收入偏低,主动投资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能力不高,在购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投资产业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依然较弱,对新品种、新产业采取观望态度,不能大胆尝试规模化生产。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产品特色不突出、品牌意识不强,各村的支柱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四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科学技能水平仍然偏低,农民技能培训始终处于较低层次,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问题,致使农民
/ 7
就业渠道不宽。五是乡镇工业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联动、互动性不强。城乡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弱化,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量上的扩张,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六是劳动力输转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实现转移,大部分属于无组织、无目标、无保障的自发外出务工。七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聚集带动作用发展不明显。八是土地流转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农业生产化程度低,每户的承包地分散成若干小片,缺少完整的大面积土地, 导致机械耕作、农田灌溉较为困难,制约了我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限制了水利设施的有效利用。九是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成了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农民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权利。十是城市化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较低,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和城市居民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水电、煤气、暖气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不能实现统一供气和供暖;生活垃圾、生活排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统一清运和排放没有形成。
/ 7
三、围绕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结合嘉峪关市新文大桥建设和讨赖河南岸70平方公里新区开发规划,用3—5年时间实施新镇区建设项目,把农民逐步转化成产业工人,土地主要用于供应城市肉、禽、蛋、奶和花卉蔬菜的生产。
(一)突出“城市带动农村”,建设八大功能区域。按照市委提出的“四个带动”战略,把农村整体纳入市区规划,实施镇政府整体搬迁工程,利用3—5年时间建成综合管理服务区、观光旅游区、畜禽水产品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建材工业区、商贸流通区、社会服务区、居民小区8大功能区域。
1、发展工业企业。我镇拥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人力、市场等,在南市区的发展带动下,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户我镇。依托工业企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非农化。
2、发展商贸流通业。依托南市区商贸流通中心的建立,凭借我镇的地理优势发展商贸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市场(即规划中的商贸市场)来发展物流业和商贸业,以此来带动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物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互动的有效载体。一是抓好物流市场载体的建设。伴随新政府的搬迁,规划中的大型农贸市场将使我镇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二是抓好物流网络建设。组建镇级农资、良种、农村生活消费品等配送中心,在各村建设直销网点,所有商品由配
/ 7
送中心直接提供给营销网点,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确保质量安全。三是抓好物流信息体系建设。通过镇综合服务站,整合我镇村级信息网络,在镇服务中心和村营销网点建立信息终端,及时向农户提供信息。
3、发展城郊型经济。利用临近市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提高现有度假村的档次和水平,对运行效率低下、甚至闲臵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通过建设一批农业新品种展示园、百果园、植物园等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供游客观光、采果、住宿、度假、游乐,了解农业生产、享受乡土情趣,使之成为利用“三农”的优势和特色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式,促进城郊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
(二)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一园四基地”。依照文殊镇6个村土地资源分布和现有状况,按产业划分为“一园四基地”,以发展专业化合作村,逐步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为城市提供肉、禽、蛋、奶和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名贵花卉生产基地;新鲜优质果品、名贵苗木供应基地;肉、禽、蛋、奶供应基地。通过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建立产业科技示范区。各村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完成1-2个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切实起到特色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整理开发后的农田集中连片,促进我镇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 7
(三)突出规模化经营,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和流转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在保持现有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府引导农户土地的流转和承包,改变我镇耕地较为分散的现状,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动我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利用水利和相关配套实施,探索农场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讨赖河南岸的开发使用权,建设高标准的花卉生产基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逐步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四)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河口新村社区的水、电、暖、煤气、排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用3年时间建起一个新社区;二是规划文殊镇小城区的水、电、暖、煤气、排水、通讯、住宅、商贸一条街的设施完善;三是通过道路建设加快城市的延伸,建设以嘉文大桥为起点沿南干渠直通文殊村的道路,建设以新文大桥为起点沿北大河南岸到冯家沟村的道路;四是信息化建设,实现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三网合一”建设,通社区、通农户;五是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实行田、路、渠、林配套措施。
/ 7
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莅临游河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0年,游河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牢牢抓住出山店水库建设前期工程暨游河新镇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总体推进,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和发展。现将我乡2010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强力推进。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全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召开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顺利推进,同时在每个行政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小组,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加民主化、规范化。
二、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为了做好我乡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小组。邀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克服资金紧张,工作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完成了《游河乡总体规划》及《游河乡村镇体系规划》和18个行政村的规划修编及一个中心村、两个附属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弥补
1了我乡规划建设没有规划的空白,为统筹城乡发展绘制了科学长远的宏伟建设蓝图,城乡一体化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三、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突出抓好新集镇建设,强力推进游河新镇区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亮点工程。围绕“六场硬仗,八篇文章”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将游河镇打造成中洲名镇,千里淮河第一镇。新镇区三官综合试验区规划用地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完成统建安置房建设、河道治理、迎宾大道修建等工程用地征地1500亩,拆迁92户,累计投入资金千万元;统建楼29栋楼盘,主体已完工,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成大小户型700余套,总投资近8千万元。小区内“五化三配套”(既: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和水、电、路配套)已全部完成。目前乡政府已入住统建安置区。规划区内新架设线路6370米,新建500千伏变压器3台,长1100米的迎宾大道主干道已绿化完毕,全长公里的三官村治理正在砌陡石护坡,规划区内公里的三条主干道一完成路基土石方的70%,累计投入资金3千万元;自建区已竣工建筑面积近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约 6000平方米, 累计投资近2千万元。目前游河新镇区雏形初现。
二是全乡八个行政村新农村规划点正陆续建设。张湾村新农村规划点框架已全部完成总投资千万元,已建2层商住两用楼共计200套,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孔畈村新农村规划点已完成总体平面图、鸟瞰图、施工图,规划用地面积万平方米,可供容纳2000人。姚湾村正在兴建茶业一条街,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满足茶农200户,高台村村室建设完成,还
有将实施的姜堰村,大塘村,游河村,新集村新农村规划点。
三是宅基地置换商品房工作推进迅速。结合游河新镇建设,实施宅基地置换商品房策略促进土地征收,目前已拆迁92户农户中88户用宅基地置换商品房,总置换商品房面积达万平方米,平均每户置换商品房近125平方米。
四是继续坚持小城镇建设齐头并举,推进城镇化率和城镇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乡城镇化率已达25%,形成了游河乡游河老镇、新集、孔畈、出山小集镇均衡发展和游河新镇快速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引导农民着眼新农村建设相对集中建房,努力改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推进迁村并点试点工作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为创新点,大力提升现有村庄的生活房屋环境,积极建设新村镇,实现新老村镇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四、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1、游河乡村村整治工作积极推动。游河乡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加大了游河乡村村整治工作。游河乡高台村全部实施了村村通,组组串硬化任务,共计15个村民组,全乡公里借宿了黄泥土现象,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五化”(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
2、建设干净整洁生活便利的居民环境,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灶),如孔畈村,笃祜店村,三官村,新集村,姚湾村等五个村进行了“三清五改”,清除污泥,铲除路障,撤掉了乱搭乱建。认真做好农村的卫生保洁工作,配备了专门的环卫工人,各村成立了保洁队伍,做到每日清扫垃圾。保障村民用水安全,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技术,改变农村传统食做方式,以沼气代
柴,以沼气代煤,为我乡正在申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2011年城乡一体化工作,逐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发展”新镇区拟定下年工作计划:
1、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
2、工作目标
⑴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发展速度,进一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我乡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⑵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增强集聚能力,引导农民向新村集居,圆满完成我乡申报省级生态乡镇。
⑶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重点在环境整治,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生态绿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迁村并点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⑷认真做好村村整治规划,把“三清五改”、建沼气池等纳入整治规划中,改善居住环境。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耕地面积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紧抓优先试点这一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项目总投入资金2518万元,分四年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全镇现在提出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拉经济,以经济促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2009—2010年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共完成总投资1322万元,占计划
投资1297万元的%,其中市、县财政各90万元,部门整合594万元,群众自筹548万元。完成主要工作:产业开发:完成毛杏改良2000亩,新栽苹果1800亩,建成蔬菜骨架大棚402座,日光温室20座,种植紫花苜蓿2000亩,新建暖棚50座。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3眼,维修机井4眼,新打水窖200眼,新修水渠4200米,供水管线延伸12公里,自来水入户150户;新修村组道路4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公里。铺设中心村排洪管道20公里,完成了东区紫东花苑安置区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470亩,协调拆迁158户632人,落实失地农民836户3798人每月100元生活保障金,规划失地农民安置点8处,土地整理项目在建面积2318亩。社会事业发展:在原郑村新修居民集中点1处29户,配套设垃圾箱10处,安装路灯10盏,建成五保家园1处,新修镇中心敬老院1处;新修文化广场2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处,硬化中心村院落6000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8个,新修村部2处、村级卫生所6处,完成2处新修村部、3处村卫生所的图纸设计和选址规划工作。科技培训:建成镇培训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10间220平方米,并配套培训设施,培训科技明
白人1800人。制度建设:完成了六大制度建设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切实进行贯彻落实。
(二)2011年试点工作情况
2011年计划投资1090万元。计划完成如下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总体规划及居民集中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川区新建水泥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培育地椒茶苗100亩,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建设: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压埋供水管线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灌渠4000米,新修中心村排洪管沟700米,拓宽整修环棚道路4公里,绿化村组道路6公里,更换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四平线1000米,完成居民集中点及设施大棚电网主线建设。新修七里河至安湾村组道路2公里,整修丰台至鳌背村组道路水沟12公里;新修高庄、五里沟、路坡3村村部。社会事业:在祁川村新修小康农宅43户,改厕43户,配套修建沼气池43个,硬化居民点周围道路200米,安装路灯20盏,垃圾箱15个,维修村幼儿园房屋7间,配套购置办公桌椅40套,硬化祁川小学校园1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100株,在后河
自然村建成、绿化公墓区1处20亩。宣传培训: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建设与创新“六大制度”。
目前完成645万元,占计划1090万元的%,完成主要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并制作了效果图。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1处;新建蔬菜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村租地100亩,培育地椒茶苗100亩并租地100亩,培育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旋老、后河),压埋供水管线1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渠道4000米;拓宽整修铺砂村组道路4公里;现已建成高庄村部,路坡村部主体已建成;在祁川村完成道路绿化6公里(环园路2公里,杂果园道路3公里)。社会事业:祁川后河居民点目前开工25户,主体建成19户;维修祁川村幼儿园1处,购置办公桌椅40套,电脑、电子琴、玩具等教学设施。宣传培训: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按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全镇干群思想,把产
业开发和县城开发结合起来,把城郊村的建设和县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把城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化管理;依托茹河川区开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塬区优势,扩大苹果生产规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考核,靠实责任。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之中,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村级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取得成效及变化
通过两年的试点,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镇把发展生产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以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为支撑,一是打造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村级道路、水利灌溉、小康农宅、村卫生所、村级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强势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各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试点,201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万元的%,同比增长15%,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万元,较上年9690万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40元,比上年2581元人均增长459元,2011年有望达到3355元。经济促进文明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村民自治、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方式,以生态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促文明的最终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能够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应先预借部分启动资金。
三是在部门整合资金筹措上,力度再大点,对整合不到位的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