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社会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社会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3篇,供大家品鉴。
不断推动“警民亲”活动向纵深发展
本报讯(记者 黄建伟)为在全省政法干警中进一步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热潮,推动“警民亲”活动深入持续开展,昨(6)日,省“警民亲”事迹报告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我市政法系统在市公安局设主会场,在市委政法委和政法部门、县(市、区)、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设分会场。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唐永良在主会场参加并讲话;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陈正权,市人民法院院长周奇万以及邀请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教师代表等一同参加报告会。
退休工人、武警、法官、检察官、消防??报告会上,从全省各个层面涌现出的7名先进典型,分别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单位)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警民鱼水情深的先进事迹,以及就政法系统开展“警民亲”活动的深刻认识和真切体会,感染了台下每一名政法干警。
唐永良要求,全市政法部门和政法干警要以报告会为契机,认真组织学习和讨论,自觉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当先进,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恪守“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职业操守,培育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操,自觉投身到“亲民富民助民惠民”中,争做爱民模范,在全社会形成“警爱民、民拥警,警民鱼水一家亲”的生动局面,不断推动“警民亲”活动向纵深发展,为加快建设幸福资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社会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国富民的迫切需要,是缩小贫困地区城乡差别,防止贫富分化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和战略举措。在国家扶贫开发力度、扶持资金有限的条件下,社会扶贫则成为大扶贫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和重要途径,发挥着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又一引擎作用。这已在安康社会扶贫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近年来,通过开展社会扶贫活动,我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产业建设有了长足发展,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显著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通过社会扶贫力量建设新农村,本身就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示验性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而尽管广大社会扶贫主体为此投入了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帮扶的整体效果难如人意。这其中固然有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高等客观因素制约,更存在着未吃透村情,没有找准帮扶切入点,重视基础设施,忽视培育主导产业等主观原因。同时,由于参扶单位受自身实力和经营条件限制,能拿出的扶贫资金数量有限,使用范围比较分散;能争取到的项目规模偏小,且多侧重于基础设施方面,因而多表现为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短期帮扶行为。从政府层面看,由于缺乏对社会扶贫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缺乏刚性的量化考核指标及检查考核失之于软等原因,致使不少贫困村虽经帮扶,村组面貌依旧,发展依然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彻底解决帮扶工作把脉不准、重点不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效果不佳等现状和问题,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崭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促进社会扶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一、强化扶贫意识,不断创新社会扶贫工作理念
新时期的扶贫帮困不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抑或救助几名失学儿童或资助贫困大学生。而是要立足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大趋势,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抓手,通过扶智传技,促使广大农民开阔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借助外力,主动出击,寻求和捕捉增收渠道和发家致富的商机。
首先,要树立“大扶贫”的工作理念。中国13亿人口,7亿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把强国富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解决 “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扶持“三农”。实施大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为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客观要求。审时度势,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要高度重视和深化对社会扶贫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调整和转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抓扶贫、扶贫部门抓扶贫的单打一的传统扶贫工作思路,引导和号召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其次,要树立“大开发”“大发展”工作理念。广大贫困地区极具开发潜力和发展优势。着眼世界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背景,谋求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超常规大跨越式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倍受青睐而被选择。如何实现贫困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是扶贫工作面临的最棘手难题和最现实的挑战。因此,必须立足现实,放眼世界,紧跟时代,着眼未来,去谋划大开发大发展的方略和措施,组织广大贫困群众积极响应与主动参与,为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建设幸福家园和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努力。
再次,要树立“大开放”工作理念。帮助和引导农民用足用活党在“农村”工作中的现行政策,大胆探索放宽多种政策限制,鼓励农民放手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租赁荒山和土地,兴办实体,发展产业。从而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以城带乡,协调发展,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明确扶持重点,不断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思路
眼下,在安康参与社会扶贫的生力军中,有76家中省两联一包单位,180家结对企业,462家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和100名党政领导挂联特困村。这是一支庞大而不可小视的扶贫群体。每年为全市贫困村投入的项目、资金,带来的巨大效应和作用举足轻重。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支生力军的群体作用,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创新工作思路是提升帮扶效果的关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特色的新农村是社会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思路上,具体讲就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大目标,坚持实施“四三二一”扶贫方略,推动我市社会扶贫工作上水平、见成效。“四”即“四动”,主要指社会力量联动、政策力量和政府行为推动、专业大户带动、群众自发主动,依靠“四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三”即实现“三整合”:一是整合社会扶贫力量。有意识地将两联一包、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向一起靠,尽量做到一个村有二至三个社会力量开展帮扶;二是整合各类项目资源。进一步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等项目资源,实施资金捆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三是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挖掘贫困村资源和区位优势,有效发挥参扶主体的职能和带项目、带市场、带信息、带资金的诸多优势,实现村企对结、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二”即实现“两个新突破”。一是力求在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量上要有新突破。二是在主导产业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使主导产业真正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项目和增长极。“一”即实现一个目标: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生活改善。
三、讲求帮扶策略,不断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方式方法
首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抓重点、攻难点的农村工作技巧,要弄清帮扶工作重点是啥,难点在哪里,就必须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只有吃透村情,把准脉,诊清病,方能开好方,做到辩证施治。具体讲,重点就是要科学制定帮扶村的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施措施。难点在于如何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要求去培育专业村和产业大户,并实施分类指导;如何对应运而生的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给予积极有力地扶持和引导;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民立足产业优势,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帮助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专业协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促进贫困村的经济快速增长。
其次,要练就把握主次、区分轻重缓急的工作本领。帮扶工作事涉方方面面,有大有小。帮扶人员必须做到分清主次轻重,既要重视惠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又要解决诸如调解家庭矛盾纠纷、救助失学儿童等小事,杜绝和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以点带面,抓了“芝麻” 丢了“西瓜”现象和做法。
第三,坚持本职和帮扶两兼顾的做法,做到内引外联三结合。不提倡更不强求帮扶人员将主要精力和时间安排在驻村蹲点上,让他们有更多数时间从事本职工作。鼓励他们在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和利用本单位(企业)职能优势,积极为帮扶村争取项目和资金,做好内引外联、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工作,更多地解决帮扶村长期盼望又无能为力的事情。
第四,注意运用虚实结合的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抓学习,加强管理抓制度,在农村被看做是务虚。但务虚的作用有时不亚于务实。从事帮扶工作就应既务虚又务实。只有虚实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以虚促实。比如,在扶贫资金使用上,可针对不同村组情况和习俗,利用参扶单位捐赠的资金帮助建立相关基金,用于诸如敬老助残、见义勇为、产业发展大户奖励、资助贫困学生和贷款贴息等项目,既弘扬了尊老爱幼,助残济困、主持公道正义的光荣传统,促进乡村和谐与文明进步,又发挥了有限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这既是务虚,更是务实,通过务虚达到以虚促实的目的。
四、把握扶贫难点,不断创新社会扶贫工作管理机制 现行的社会扶贫工作,既有政府行为成分,即由政府组织实施,具有官方性质。又有非政府行为,即由企业和个人提供无偿的捐赠与资助。要克服和纠正社会扶贫工作管理松散、制度不全、考核不严等现象,就必须行使政府行为,借助公权力量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扶贫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积极探索在各级扶贫机构内设专业的管理机构的做法,使其充分行使对本辖区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指导职能。
二是抓好驻村队员培训。探索利用“雨露计划”项目,对驻村队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工作队员熟练掌握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了解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尽快熟悉农村工作。
三是严格考核。围绕建设新农村五大目标体系,科学制定刚性量化考核指标,尤其在扶持项目和资金、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主导产业建设等重点上明确具体考核目标要求,严格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推行“一票否决”。及时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并将其作为干部晋升和单位创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帮扶工作敷衍了事,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也要及时进行通报,并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在年终考核验收时,坚持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列入不合格等次。
以创新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14-1-10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对于我们实际工作而言,要紧扣三点精神内核:一是更大力度的开放;二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三是更有成效的创新。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永恒命题。我们一定要将开放、改革、创新融入工作中去,以期取得更大突破。“创新”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要将创新意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开花结果,推动事业向前发展,我想还需要其他几个支撑,那就是拓展、提升、作为。因此,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创新、拓展、提升、作为这八个字。下面我想谈一谈将创新意识贯穿于实际工作的一些思路。
例如,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我们要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加速战略布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国务院批复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50个海外文化中心。可见,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和百花齐放的原则,多模式发展,为中心建设开辟更宽广的道路。可以大胆尝试“中央+地方”“中央+企业”“中方+外方”、利用商务部对外援建设施以及“边运转,边建设”等多种模式,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不要按部就班,要抢抓机遇,提高建设速度,快速形成规模,尽快完成海外中心的战略布局。
又如,在“欢乐春节”品牌建设方面,我们要统筹协调,海纳百川,努力打造活动升级版。春节品牌活动从诞生到现在,历经了10年发展。当年一个创意催生了如此大规模的一个品牌活动,足见创新的重要。在各地方省区市的积极参与下,在驻外使领馆的大力配合下,举全局之力,汇全国资源,从创意变为现实,迅速成长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著名品牌,其声势和规模已经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屡次批示和充分肯定。10年的发展,已进入到需要创新提高的新阶段。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推动欢乐春节不断本土化,加大国外主流社会与我合作办活动的力度,使春节真正成为国际性节日。
再如,在加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要以汉学家工作为抓手,提升工作层次,为新时期对外文化工作赢得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各类中外文化论坛,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领域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12月初,根据刘奇葆同志的指示,文化部成功举办了首届“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刘奇葆同志亲切会见并与汉学家进行了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汉学家工作是我们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抓手。对于新生事物,我们缺少经验,难免产生畏难情绪。但我们要克服惰性,迎难而上。各驻外机构要注意加强与国内的沟通联系,自觉地把自身的工作重心与国内的关注热点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新思路、新要求,从而形成对外文化工作资源的全球统筹,形成国内国外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格局。再如,在国家对外援助方面,要逐步增加文化援助的比重,使得文化“软”援助发挥“硬”作用。文化援助是惠及普通民众的“人心工程”,能够发挥“得人心、暖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缅甸承办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开闭幕式提供技
术支持就是软援助发挥积极作用的范例,通过协助缅甸举办开闭幕式,加强了中缅双方的文化联系,为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我们要以更大的胸怀去统筹各方力量。我们负责的是全国的对外文化工作,要将全国各类对外文化活动都纳入视野,积极支持各种力量走出去。驻外文化处(组)要树立“大文化”意识,主动帮助广电、出版部门在国外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在打造品牌方面,除了已有的“欢乐春节”、新开辟的汉学家工作,我们还可以考虑打造诸如国际顶尖博物馆、大剧院论坛等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