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3篇(《孔子与论语》)

2022-10-09 10:40:52综合
  • 相关推荐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3篇(《孔子与论语》)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谈孔子与论语孔子3篇(《孔子与论语》),供大家参考。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3篇(《孔子与论语》)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1

  孔子与《论语》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孔子思想的具体内涵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1.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自幼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足以概括孔子生平。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语录体散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2.孔子是儒家的鼻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思想:①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②义利观。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尊老敬长的孝悌思想。

  二、《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讲析 出自《论语 微子》,原文如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赞扬孔子)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礼崩乐坏纂位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改革)之?(句谓谁能改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逃避迫害之人,指孔子)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既然?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既然鸟曾不可相与,非人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辟世之士,隐者,天下已礼崩乐坏,何不避世乐耕。孔子不过是辟人之士,难以改变天下局势。(消积遁世)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无道,故游学天下,宣扬儒道。(积极入世)

【对照资料】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出自《论语 微子》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于没有能够和他谈。“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意即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2

  旁白:英文(外援)

  PPT: 英文解释课堂说话内容背景音乐:古筝(下载音乐)

  3个故事: 因材施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屏幕上打出)

  仁爱

  课堂形式

  准备材料:服装(参考背景奥运开幕式)六套书童装。一套孔子装

  宣纸/粗毛笔

  竹简(书)----(筷子,线)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黄超:孔子严惠:冉有赵雪:子路王桂玲:公西华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角色:鹿倩楠、汪建荣

  音乐响,打出孔子图片,旁白(江静雅)

  因材施教的故事

  旁白

  两小儿辩日

  旁白

  论语诗句教读及诵读

  书法展示,赠送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3

  第一讲

  孔子与论语

  基础课教研室 陈妮丽

  教学目的: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入世出世哲学入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孔子以及《论语》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根本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在中国以至世界上的影响,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及《论语》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和《论语》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论语》的基本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用PPT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见后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有句老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精神,即:生生不息,自然而然。生生不息,既可以指绵延不断的思想延续,也可以指坚忍不拔的精神面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易经》中不朽的名言,为无数中国人所深爱,它所体现的即为生生不息之精神。自然而然,即顺应人生与自然的本来规律,不强求,不害怕,保持内心的恬淡,从容地看待生命的新与旧、生与死。这一精神与宗教的鬼神无关,更关照自我,更顺应自然规律,实则与“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所在,是研究中国文化无法避开的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许多圣贤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妙处。例如孔子,他在描述自己不同的人生境界时,最高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便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人应当追求最大的自由,而最大的自由是建立在认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如若不然,则无法享受最大自由,无法享受“天人合一”所带来的无穷愉悦。我们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儒家哲学的要义。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论语》,也会为我们以后人文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出世入世哲学——从儒家和道家谈起(15分钟)

  1、有为---入世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入世的哲学有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许多门派,但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儒家。

  儒家哲学将“修身”视为根本,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人”成功?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又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

  这便透露出“修身”的目标所在,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没有忧虑,没有疑惑,没有害怕,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顺其自然,不埋怨,不沮丧。

  2、无为----出世的哲学

  出世的哲学,是脱离世俗生活的哲学,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哲学。出世的哲学门派,主要是道家和佛家。

  出世哲学中,老子《道德经》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这便是宇宙最基本的原理。纵观《道德经》,又可以看出,老子的思路是以“否定”为主旋律的。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则《道德经》可称为“不字经”。《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经典《庄子》,不仅处处阐述着辩证的思维,而且认为除产生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之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万变,而真正拥有大智慧、了悟大“道”的人,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庄子告诉世人至高的境界是什么,他说:“之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之羁绊,圣人无名利之束缚。”归结到一个字上,仍是“无”字!庄子认为,物我同一了,就可以真正逍遥自在,达到绝对的自由。

  与道家一样,佛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出世哲学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金刚经》均来源于印度佛教,但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发扬光大,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佛学,从而成为中国佛学的重要内容。

  完全本土化的禅宗自然也是以大自由为至高境界的。宋代禅宗曾将人生境界分为三层:

  第一层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层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层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儒家至圣------孔子(25分钟)

(一)孔子生平

  1.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周游列国,直道而行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3.杏坛授业,教书育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儒家五圣

  孔子,“至圣”;《春秋》;《诗经》 《论语》

  颜子,即颜回,孔子弟子,“复圣”; 曾子,孔子弟子,“宗圣”;《大学》

  子思,孔子之孙,曾子弟子,“述圣”;《中庸》

  孟子,曾子再传弟子,子思弟子,亚圣 《孟子》

(二)孔子的思想 A、“仁”

  1、“仁”的含义:爱人

[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孝”

  1.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2.孝也是一种礼节。

  3.孝是满足父母合理要求。4.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

  C、“礼”

  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礼”指周礼)

  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

[

  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E、有教无类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4.注重因材施教

(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在国内:

(1)在古代,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2)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在国外:

(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2)对法德等欧美国家也起了启迪作用

  祭孔大典(视频)

  第二课时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四.《论语》(25分钟)

  1、《论语》的治国思想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2、《论语》的为人之道

(1)志于道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2)仁和礼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孝悌是仁之本。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

(3)修养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写道:“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越看越觉得是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

  五、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发言讲讲自己知道的《论语》里的名句,并总结归纳: 1四海之内皆兄弟?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小不忍则乱大谋。”

  6.是可忍,孰不可忍

  7.任重而道远

  8.朽木不可雕也

  9.三思而后行

  10.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以直报怨

  14.后生可畏 15.不耻下问

  16.当仁不让

  17.天何言哉

  18.有教无类

  19.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2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六、思考练习(10分钟)

  让学生谈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我们应该对儒家文化持一种什么态度?

  七:作业

  抄写《论语》或《道德经》全文

  八、课后小结

  本课把对孔子和《论语》的学习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来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先了解中国文化的两个哲学即入世和出世的哲学,这也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核心,它影响着我们历代文人,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内核。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对孔子和《论语》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所以本课旨在让学生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