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6篇 啸亭杂录方灵皋翻译

2022-10-06 08:34:00综合
  • 相关推荐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6篇 啸亭杂录方灵皋翻译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6篇 啸亭杂录方灵皋翻译,供大家品鉴。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6篇 啸亭杂录方灵皋翻译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1

  风雪交加的寒夜,独倚阑干,四顾无人。就连一个钓鱼的人都没有,让人倍感惆怅。偶尔有官船从桥边经过,却也是寂静无声。就连平日争鸣翔集的白鹭,此时也静静地飞,平静地落下。

《钓雪亭》赏析/鉴赏

  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梦中相见,又被山鸟惊醒。思念之苦,真觉得“当初不合种相思”了。愁思绵绵,犹如肥水东流,茫无尽期。谁使两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头默默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词中所流露的伤感与愁思,即是为此而发。全词深情缱绻,缠绵哀婉。 此首元夕感梦之作。起句沉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当初”一句,因恨而悔,悔当初错种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既经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梦,而梦中隐约模糊,又不如丹青所见之真。“暗里”一句,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鸟惊醒。换头,伤羁旅之久。“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谁教”两句,点明元夕,兼写两面,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一种无可奈何之苦,令读者难以为情。

  作者姜夔简介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2

《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②。比次日,遇塌子沟③,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④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⑤三下,忽闻⑥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⑦,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⑧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

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故:原因

③塌子沟:淤泥深坑。

④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⑤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⑥闻:听到

⑦绝:消失

⑧去:距离

  比:等到

  方:正在

  即:就

  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一日升帐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了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不料大队敌军突然压境。于是攻陷了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匹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真全部抓获。有人问他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善于用兵体现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3

《啸亭杂录》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少时家贫 少:

(2)无不立对 对: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3 年幼回答

  14.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15.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4

  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5

  一、 内容分析

  首联从横波亭的雄峻落笔,描绘亭的高耸特立和非凡气势。 “亭”后接着“突兀”二字,以状其高耸特出,再加“插飞流”,更着重凸现横波亭凌空横出的“横波”雄姿。 “气压元龙百尺楼”是对横波亭豪雄气势的赞赏,进一步衬突了横波亭的高峻。

  颌联接写横波亭周围环境之美。前一句从空间的角度着笔,实写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驱挟万里风涛的瀛海相接。后一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虚写地处古徐州的横波亭周围山丘之壮美。

  颈联转写萧瑟秋景。前一句写虚静寂寞之境:夜静江平,鱼龙潜藏,有静中寓动之象。后一句写深秋的清旷之境,它既由鸿雁南来的凄厉哀鸣引发出如今黄河以北大半河山惨遭蹂躏、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联想,又以凄清高旷的情境为末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阔的视野。

  尾联是全诗的主旨。味“倚剑”二字,其主人公当指移刺粘合,地点仍是横波亭。诗人以“浮云西北”比喻半壁河山惨淡无光。诗人想象在这种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们登上横波亭,怅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剑长歌。

  二、中心

  借横波亭来称颂移剌粘合,在热烈的赞誉中寄寓了诗人对他收复故土的热切希冀。

啸亭杂录原文及翻译共6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翻译:

  横波亭凌空飞架在青口小沙河入海处,

  整个豪雄气势压过当年陈元龙的百尺楼气魄。

  登上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万里风涛的大海相接,

  干百年来,豪杰的豪气使山河雄壮。

  星空稀疏,月光凄迷,江夜平静,鱼龙潜藏,

  老树败叶凋零,白霜寒气凛冽,北雁南飞,哀声阵阵。

  登上横波亭,持着长剑,放声高歌,举杯畅饮,

  怅然远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那里本是中国的领土。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