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该怎么写呢?在写的时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范文网会员投稿的关于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的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某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穴位,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一直对养生比较感兴趣,但也就是了解些皮毛而已。看到老师的读书清单里有这本《黄帝内经》,回到寝室就下载了电子书来看看,当然还有一本白话文的。但是其中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这里只写些我学习到的内容,确实也受益了许多。另:附带学习了徐文兵教授的《黄帝内经的智慧》讲座(完),吴清忠老师的《人体使用手册》(完),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未完)。
学以致用,讲女人如何爱自己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对女人生长过程的总结,所以就从这里开始学习。
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所以其实小孩儿的各个器官都是崭新的,且肾气又是最旺盛的时候,肾气是一个人活力的来源,是不容易得病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小孩儿是很容易得病的,那是因为和成人的接触,感染了成人体内的病毒,这些病菌在成人体内已经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成人不会得病,但是小孩儿不会,这时候就容易得病了),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它来源于先天肾气,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女子14岁来例假,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12岁左右,甚至更早就会来例假,那是因为没有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惯例来生活,晚上日落之后有日光灯的照射,这样就会导致激素的不均衡,另外,乱用药物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但却不是生孩子的最佳时期,因为自己的身体还都没长完全)。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我们所说的智齿),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所以说21--28岁是女子生育的最佳时期)。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从这里开始,女子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中医讲人讲求阴阳平衡,那什么是阴阳?《皇帝内经》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天、地、人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长都由阴阳的变化而成。其中,天和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人之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一个人来说,体表的为阳,体内的就为阴;人的手,手背为阳,手掌为阴。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其实简单一句话:过犹不及。做什么都要有度。虽然阴阳是对立的两面,但是阴阳是密切相关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阴不足时,我们用阳来转阴,阳不足时,又可以用阴来生阳。阴太过了,也可以补阳来制约阴。阳太过了,就用补阴来制约阳。
阴阳平衡在女性美的表现有几个方面:气血足, 精力旺,容色靓,体型适,心情好。
女性多数都气血不足,容易出现黑眼圈,容易劳累,眼涩,痛经,肥胖等等。血气是一切生命的基础,这里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医经常用阴、阳、虚、实、血气、火等这些字来描述人体血气和脏器的状况。中医把人体的能量分为“血气”和“火”,血气指的是一个人的正常能量,“火”则指人体储存的能量,也就是我们透支体力时的能量来源。另外也用阴阳来代表这两种能源,阴指储存的“火”,阳指正常的“血气”。“阳虚”指的是血气略有不足:“阴虚”则是人体血气不足到需要动用储存的“火”:“阴虚火重”则说 明不但动用储存的“火”,而且还在大量透支:“阴阳两虚”则代表“血气”和“火”都已大量亏虚接近殆尽。
血气分这些等级1、健康水平 这种人各方面都很平衡,身体能抵抗外来的各种入侵,不容易得病。这种人其实很少,或许常年练气功或者瑜伽高手才会达到这种程度(瑜伽,是非常有益的运动,一方面不会过度运动,黄帝内经讲要“形劳而不倦”,而且过度劳累伤肝,另一方面瑜伽动作能够有效地拉伸经络,对身体循环绝对有好处)2、阳虚水平 3、阴虚水平4、阴阳两虚5、血气枯竭 (后面两项,我觉得稍微正常点儿都到不了那个程度)
其实只要知道血气需要吃好、睡好来养就够了。所以晚上10点之前要睡觉,三餐都要保证,没事儿敲胆经(敲胆经促进胆汁分泌,脾消化食物需要胆汁,如果食物吃下去不消化,和没吃一样,血气也补充不了多少)(另外,女人第一条皱纹通常都是鱼尾纹,而鱼尾纹就是与胆经有关,所以养成敲胆经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坚持热水泡脚(脚上有全身各个器官的反射区,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注意热水最好浸过三阴交)。
痛经,体寒以及久坐都会引起痛经。体寒的话熬姜枣茶喝,计量的话12颗大枣、大拇指甲盖儿大的姜块儿,切片儿,如果需要调味儿,就加红糖。久坐会导致中段淤血,这里适用瑜伽拉伸,可缓解。
肤色,是每个女人都关心的事情,黄帝内经讲“肺主皮毛”,所以肤色等皮肤问题多于肺气有关,肺气匀则不会出现毛孔粗大,干纹等问题。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就是说肺与大肠互相影响,(这里补充五脏六腑中互为表里的对照,心脏对小肠,肝胆相照,脾胃,肺对大肠,肾对膀胱三焦),如果肺火肃降,那么大肠也可能传导失常,导致大便困难,而众所周知,便秘又会影响人体排毒,毒素在体内越积越多,各类大大小小的毛病都会接踵而来。不仅如此,肺气不足还容易引发风疹、过敏等病症,如果肺热上蒸,痤疮、酒渣鼻、牛皮癣等症状也会不胜其扰。肺对应秋季、白色,所以要在秋季特别注意避免吸入寒气,另外山药、百合、白豆、白木耳、红枣等,另另外,戒烟和酒。黄帝内经中讲“过悲伤肺”所以还要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情,反面教材就是红楼梦的林黛玉了,不就得了个肺痨吗?!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ҽѧ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从《黄帝内经》原始的内容看,《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其中所引述的古代医籍多达五十多种。主要有《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热论》、《诊经》、《脉经》、《针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等等。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有很多的更为远古的相关医书流传于世,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
《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逻辑大总结。
第三、从《内经》的创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战国时期。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内经》得以见诸于世可能在大约某年前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
第四、从《黄帝内经》涉及的知识领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阐述,不仅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很多的学科。
第五、从《内经》的问世及其深远影响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深受《内经》成书思想的熏陶,经过自己不断地刻苦研读,深得其内容精要后再不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重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终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第六、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看,《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期可能被称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载于《汉书艺文志》中,仍为十八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魏末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时,王冰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崧将其家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固定的两大组成部分,分别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藏象、病症、诊法、治则、针灸等九大方面,并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始对中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从以上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总结:
《黄帝内经》决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著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还标志着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战胜疾病方面已经不再迷信天命论的封建迷信思想,更标志着优秀的中华儿女所肩负的孝敬父母、造福子孙后代的人生重任!与此同时,《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仅为当世的人们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学等医学研究上奠定了相对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对巩固世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如何战胜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科学引导作用。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
《黄帝内经》汇集了战国时期前后众多远古的医家乃至道家成功的治病救人经验,为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敲响了防重于治的治世警钟!
首先,在医学理论上,《黄帝内经》不仅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中医学上虽然比较抽象但却相当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中医学基础理论,还从宏观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在治病救人方面应该从诊断上努力做到望闻问切、综观全局,从治疗上应该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指导。直到现在,在人们大力提倡中外结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年代,《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等标本兼治的中医学理论仍然不失为人类社会得以实现走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内径。
其次,在相关理论上,《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很多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宏观上,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朴素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同我国世界闻名的天才级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治世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如果世人能够站在宏观思维的角度,从心灵出发,重新去看
《黄帝内经》自始至终都是一部可以和《老子》道德经相媲美的治世经典,是作为和谐社会的每一位公民得以实现走向完善自己、战胜自己的外径。
总而言之,作为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影响上首屈一指的人类文明始祖之一黄帝,历代的著作者既然愿以黄帝的名字去命名、并不断为《黄帝内经》补充更新的内容,所以,无论是把它作为指导人类得以健康发展的外径还是内径,我想,其社会价值自然是流芳百世,其社会影响必然会福满人间。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