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欣赏心得(锦集4篇)
你了解诗词格律吗?如何欣赏诗词中的韵律美?以下是会员“bia34”分享的诗词格律与欣赏心得(共4篇),供大家赏析。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分)
1在唐宋人的记载里,借东风烧曹操战船的人是()。 分 A、诸葛亮 B、刘备 C、周瑜 D、黄盖
正确答案: C 2黄庭坚认为苏轼的哪首诗是“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俗尘气”?() 分 A、《念奴娇》 B、《江城子》 C、《定**》 D、《卜算子》 正确答案: D 3李白的《菩萨蛮》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分 A、离情别绪 B、B、怀才不遇 C、思念亲人 D、同情穷人 正确答案: A 4《满江红》这一词牌的特点是常用()调,且往往使用对仗。 分 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正确答案: A 5《沁园春》这个词牌的基本要求是()。 分 A、配乐需慷慨激昂? B、平仄格式不固定? C、运用较多排比? D、运用较多对仗 正确答案: D 6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分? A、杜甫? B、孟浩然 C、陈子昂 D、白居易 正确答案: C 7猜谜是古代的一种文字游戏,谜面是两个字的猜谜形式称为()。 分? A、秋千格 B、卷帘格? C、徐妃格 D、白首格 正确答案:A 8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被认为是悼亡词,分? A、《江城子》 B、《鹧鸪天》 C、《生查子》 D、《青玉案》 正确答案:A
9对出“此木为柴山山出”的下联的人是谁 A、王尔烈 B、王安石 C、刘墉 D、纪晓岚 正确答案:D 10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齐名,时称“温李”。分 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李煜 正确答案:C 1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指的是()。 分 A、作者自指 B、山琮 C、山简 D、襄阳太守 正确答案:D 12“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四周星”指的时间跨度是()。A、1年 B、2年 C、4年 D、8年
正确答案: C
13刘禹锡的《石头城》所描写的城市是()。A、长安城 B、北京城 C、杭州城 D、南京城 正确答案: D 14王维和()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A、李白 B、孟郊 D、孟浩然 正确答案:D 15以下哪首诗与《生查子.元夕》后半阙的意境,最相似?()A、白居易《琵琶行》 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崔护《题都城南庄》
D、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正确答案: C 16以下哪位文人调侃过白居易的姓名?()A、顾况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正确答案:A 17格律诗、律绝只能压()韵,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正确答案:A A18对句相救是把在对句的第()个字,该仄声的改为平声。 分 A、 B、 C、 D、 正确答案: C 19杜甫《春望》的“国破山河在”中,()是入声字。A、国 B、破 C、河 D、在
正确答案: A 20借音的对仗通常出现在以下哪种词类里?()A、颜色词 B、动词 C、介词 D、拟声词 正确答案: A 21王维的“太乙近天都”中的“太乙”指的是以下哪座山?()A、泰山 B、终南山 C、五台山 D、华山 正确答案:B 22人做寿的时候通常可以作寿联,若有人去世了应当写什么对联?()分? A、悼联 B、祭联 C、慰联 D、挽联
正确答案: D 23诗词格律的重点和难点是()。A、认识生僻词 B、记住用韵规律 C、分辨近音词 D、区别平仄音 正确答案: D 24主持科举考试的古代官署是()。A、工部 B、吏部 C、户部 D、礼部
正确答案: D 25“万里鸣刁斗”中的“刁斗”在古代是一种什么器具?()A、烟斗 B、号角
C、锅具兼击打发声装备 D、武器
正确答案: C 26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A、上古音 B、中古音 C、近代音 D、汉语音 正确答案: B 27“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四字成语,其谜底是()。A、天伦之乐 B、精妙绝伦 C、无与伦比 D、语无伦次 正确答案: C 28“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属于以下哪种对联格式?()A、秋千格 B、卷帘格 C、徐妃格 D、白首格 正确答案:B 29“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尺还葬耳”这句话是()说的。A、曹操 B、李广 C、岳飞
D、伏波将军马原 正确答案: D 30杜甫的《蜀相》描写的是()。A、赵雄 B、赵贞吉 C、诸葛亮 D、谢方叔 正确答案: C 31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A、孟浩然 B、白居易 C、杜甫 D、汪伦
正确答案: A 32李白看了()在黄鹤楼留下的诗歌后,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 分 A、孟浩然 B、王维 C、杜甫 D、崔颢
正确答案: D 33在出现对联之前,人们在门上悬挂()以求平安。A、宝剑
B、红色的绳子 C、干花 D、桃符
正确答案: D 34中国文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字可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的?()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隋朝
正确答案: C 35七律有()种平仄格式。A、 B、 C、 D、 正确答案:D 36在孟浩然《宿建德江》的“移舟泊烟渚”一句,以下哪个字为入声字?()A、移 B、舟 C、泊 D、烟
正确答案:C 37乐府的工作职责是()。A、培养乐师 B、为后宫服务
C、收集整理各地民歌 D、表演戏曲杂技 正确答案: C 38苏轼因为什么事件而被贬官到了湖北黄州?()A、乌台诗案 B、安史之乱 C、《南山集》案
D、“清风不识字”案 正确答案: A 39传说纪晓岚在给乾隆皇帝题扇时,题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因落了以下哪个字而引起圣 怒?()A、春 B、玉 C、间 D、关
正确答案: C 40在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江湖秋水多”一句里,以下哪个字是本来该用仄的?() 分? A、江 B、湖 C、秋 D、多
正确答案: C 41“月涌大江流”的平仄规律是()。 分? A、仄仄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平平正确答案: B 42《词林正韵》是清人()编纂的一部词韵书。A、王 韬 B、龚自珍 C、纪昀 D、戈载 正确答案:D 43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鹤冲天·黄金榜上》 B、《双声子·晚天萧索》 C、《征部乐·雅欢幽会》 D、《如鱼水·帝里疏散》 正确答案: A 44被闻一多称为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是()。A、杜甫《春望》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白《长歌行》
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正确答案: D 45以下哪首诗不属于仄起平收式?()A、《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夜雨寄北》 C、《枫桥夜泊》 D、《再游玄都观》 正确答案: A 46“鹧鸪天”这一词牌的来历是源于唐代()的一首诗。A、晏几道 B、苏轼 C、郑隅 D、李白
正确答案: C 47辛弃疾《清平乐》里,“拄杖东家分社肉”的“社”意思是()。A、腌制过的 B、新鲜的 C、土地庙 D、宗祠
正确答案: C 48七言诗产生于哪个朝代?()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正确答案: B 49“白足禅僧”的典故是出自()。A、《史记》 B、《酉阳杂俎》 C、《东京梦华录》 D、《高僧传》 正确答案:D 50“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一句,运用了()个典故。A、 B、 C、 D、 正确答案: B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分)
1诗韵的 106 个韵中,平声有 30 个韵。(√)2《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字有双救的作用。(√)3宋词格律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正确答案: √ 4“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中的“分野”是古代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5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6“纤巧”是指对仗对得比“工巧”更工整、更优美。(×)7曹丕的《燕歌行》是以男人的口吻来写诗的。(×)
8格律诗被称为近体诗,是因为格律诗产生的时代离唐宋较近。(√)9青鸟在古代是往来书信传递的使者。(√)
10“岂知一夜秦楼客”中“秦楼客”最早的典故出自《列仙传》。(√)11苏轼在湖北黄州谪居期间,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鼎盛期。(√)12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13格律和音乐的旋律一样,听多了都会产生类似乐感的感觉。(√)14文天祥在南宋末年考上状元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的家世背景好。(×)15《菩萨蛮》和《菩萨蛮慢》所配的音乐是相同的。(×)16“满江红”这一词牌,在唐代被叫做“上江红”(√)。17王安石的《明妃曲》中的明妃是指王昭君。(√)18词是由七言绝句演化而来的。(×)19楚辞是一种杂言诗体。(√)
20辛弃疾虽然描写过许多战争场景,但他却从未真正上阵杀敌过。(×)
2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指的是露水。(×)22《江城子》和《江城子慢》在曲调和配乐上是一致的。(×)23韦庄的诗歌风格相对温庭筠来说更加绵密浓厚。(×)24《忆仙姿》这一词牌的创作者是南唐中主李煜。(×)25杜甫并非是特别遵守格律的一个诗人。(×)26“西江月”这个词牌没有其他的别名。(×)
27对仗就是在诗句对应的位置上,把词性相同,平仄相仿的的字进行排列,造成整齐的形式之美。(√)
28门联就是由对仗演化而来的。(√)29词牌就是指词的题目。(×)
30在格律诗里,犯孤平的情况很常见。(×)
3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写给他的妻子的。(×)32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是一首全首对仗的格律诗。(√)
33杜甫所写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画家。(×)34“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一句,用的是写实的手法。(×)35胡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能力。(√)
36“草枯鹰眼疾”一句意为:草原上的草枯死了,老鹰也因为食物缺失得了眼疾。(×)37古代寄信是用蜡烛的蜡液来封住信封的。(√)
3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中所运用的典故来自于《楚辞》。(√)39区分平仄要以古音为标准。(√)
40王维在开元年间所担任的“知南选”,其职责是主持朝廷在南方开展的科举考试。(√)41王昌龄《出塞》中的“飞将”指的是抗金英雄岳飞。(×)42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在杭州初次相逢的。(×)
43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的区别在于诗的第一句。(√)
44唐诗宋词中,使用了博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作品十分多。(√)45赤壁大战中的赤壁就是指黄州赤壁。(×)
46绝句和律诗不一样,绝句是八句的,律诗是四句的。(×)47根据粘和对的规则,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48“精忠岳飞”这四个字是宋德宗赐给岳飞的。(×)
49从李商隐的“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一诗可知,他与诗中女子相识已久。(×)
50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他在青年时期所作。(×)
唐诗与科举
(一)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知人论世”的观点是()所提出的。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A、用韵 B、意境 C、平仄 D、对仗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我的答案:×得分: 分
唐诗与科举
(二)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
陈子昂在他()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A、21 B、22 C、23 D、24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A、杜甫 B、孟浩然 C、陈子昂 D、白居易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我的答案:×得分: 分
唐诗与科举
(三)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A、白居易 B、李白 C、苏东坡 D、陆游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A、孟浩然 B、白居易 C、杜甫 D、汪伦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我的答案:×得分: 分
唐诗与科举
(四)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A、谢道韫 B、谢枋得 C、谢朓 D、谢灵运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D、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我的答案:×得分: 分
唐诗与科举
(五)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鹤冲天·黄金榜上》 B、《双声子·晚天萧索》 C、《征部乐·雅欢幽会》 D、《如鱼水·帝里疏散》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押韵(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格律诗产生于()。A、秦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在现代音里面,()不同的字是不同韵的。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古代的诗并不一定需要押韵。()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押韵(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A、上古音 B、中古音 C、近代音 D、汉语音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诗词格律的重点和难点是()。A、认识生僻词 B、记住用韵规律 C、分辨近音词 D、区别平仄音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古今的音是不同的,但古今的韵是相同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四声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阴平大致上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哪个声调?()A、一声 B、二声 C、三声 D、四声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仄声的是()。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浊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产生震动的音。()我的答案:×得分: 分
入声的发音特点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在诗句中安排平仄的规则正式定型于()。A、隋朝 B、初唐 C、盛唐 D、晚唐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区分平仄的难点在于区分出第一声和第二声中的()。A、平声字 B、上声字 C、去声字 D、入声字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单选题】中国文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字可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的?()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隋朝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不包括()。A、用韵 B、平仄 C、节奏 D、对仗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在格律诗的每一种诗体里,只有()种平仄格式是固定的。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没有入声字。()我的答案:×得分: 分
格律诗之对仗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笠翁对韵》的作者是()。A、朱熹 B、沈复 C、王力 D、李渔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在对仗中,通常把前面的一句叫做出句,后面的叫做()。A、回句 B、对句 C、应句 D、仿句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单选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之口。A、沈括 B、韩愈 C、苏轼 D、陆游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格律诗的用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主持科举考试的古代官署是()。A、工部 B、吏部 C、户部 D、礼部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以下韵书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A、陈彭年《广韵》 B、孙愐《唐韵》 C、陆法言《切韵》 D、丁度《集韵》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诗韵的106个韵中,平声有30个韵。()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唐人作诗的用韵,主要依据平水韵。()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一东韵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指的是()。A、作者自指 B、山琮 C、山简
D、襄阳太守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开元28年,王维在()主持科举考试。A、四川成都 B、湖南长沙 C、湖北襄阳 D、云南昆明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王维在开元年间所担任的“知南选”,其职责是主持朝廷在南方开展的科举考试。()
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二冬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二冬韵的是()。A、重 B、钟 C、翁 D、容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中的“十年离乱”指的是()。A、泾原兵变 B、安史之乱 C、三镇复叛 D、黄巢起义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一首诗可以押两个韵。()我的答案:×得分: 分
八庚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指的是什么战乱?()A、泾原兵变 B、安史之乱 C、三镇复叛 D、黄巢起义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杜甫写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值以下哪个传统节气?()A、芒种 B、霜降 C、白露 D、小满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古代格律诗中,用韵的位置是二四六八句。()我的答案:√得分: 分
九青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惶恐滩头说惶恐“中的“惶恐滩”位于()。A、江西 B、江苏 C、浙江 D、湖北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四周星”指的时间跨度是()。A、1年 B、2年 C、4年 D、8年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文天祥在南宋末年考上状元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的家世背景好。()我的答案:×得分: 分
十二侵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是指()。A、诗人心情沉重 B、皇帝昏庸无能 C、个人前途未卜 D、百官腐败贪污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杜甫的《蜀相》描写的是()。A、赵雄 B、赵贞吉 C、诸葛亮 D、谢方叔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王维被人们称为“诗佛”。()我的答案:√得分: 分
四支韵与八齐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钱塘湖”,就是今天的()。A、鄱阳湖 B、洞庭湖 C、千岛湖 D、西湖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以下哪首诗是用的四支韵?()A、《喜见外弟又言别》 B、《过零丁洋》 C、《终南别业》 D、《钱塘湖春行》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白堤之所以叫白堤,是因为它是白居易所修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首句用邻韵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首句用邻韵”是指允许第一句的()用一个邻韵。A、第一个字 B、第二个字 C、最中间的字 D、最后一个字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诗句末尾“浓、钟、峰、松”四字押的是()。A、一东韵 B、二冬韵 C、八庚韵 D、九青韵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格律诗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并且是平声韵,首句用邻韵的情况是例外。()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律诗之仄起仄收式(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声调。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杜甫《春望》的“国破山河在”中,()是入声字。A、国 B、破 C、河 D、在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失粘”中所谓的“粘”,是指在相邻两联中,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律诗之仄起仄收式(下)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月涌大江流”的平仄规律是()。A、仄仄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平平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的“俱”是()声调。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我的答案:?得分: 分(D疑是不是)3 【判断题】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他在青年时期所作。()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律诗之仄起平收式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写手法相近的诗句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的答案:A 得分: 2分 2 【单选题】王维的“太乙近天都”中的“太乙”指的是以下哪座山?()A、泰山 B、终南山 C、五台山 D、华山
我的答案:B 得分: 2分 3 【单选题】王维和()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A、李白 B、孟郊 C、白居易 D、孟浩然
我的答案:D 得分: 2分 4 【判断题】“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一句,用的是写实的手法。()我的答案:×得分: 2分 5 【判断题】“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中的“分野”是古代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我的答案:√得分: 2分
五言律诗之平起仄收式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山居秋暝”的“暝”是指以下哪个时间段?()A、黎明 B、半夜 C、黄昏 D、清晨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随意春芳歇”中的()字是入声字。A、意 B、春 C、芳 D、歇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中所运用的典故来自于《楚辞》。()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律诗之平起平收式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清朝的学者()做出考证,认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中“龙城”应为“卢城”。A、纪昀 B、阎若璩 C、顾炎武 D、梅文鼎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万里鸣刁斗”中的“刁斗”在古代是一种什么器具?()A、烟斗 B、号角
C、锅具兼击打发声装备 D、武器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古人有以诗饯别友人的习惯。()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律诗之仄起平收(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七言律诗最常见的一种平仄格式是()。A、平起仄收 B、仄起平收 C、仄起仄收 D、平起平收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这种表现手法借鉴了()。A、传统戏曲 B、传统口技 C、传统民歌 D、传统相声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甜蜜爱情的向往与赞美。()
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律诗之仄起平收(中)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扇裁月魄羞难掩”一句中“月魄”指的是()。
A、女子的眼睛 B、女子的嘴唇 C、女子的肌肤 D、女子的脸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一句,运用了()个典故。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青鸟在古代是往来书信传递的使者。()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律诗之仄起平收(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柳宗元在公元805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集团,受到迫害后,被贬到以下哪个地方?()A、青海 B、广西 C、新疆 D、四川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以()的故事为对象来写的。A、范蠡与西施 B、吕布与貂蝉 C、赵飞燕与汉成帝 D、唐玄宗和杨贵妃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表达的是一种迷茫绝望的情绪。()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律诗之仄起仄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中,()字是入声字。A、卷 B、书 C、欲 D、狂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泾原兵变 B、安史之乱 C、三镇复叛 D、黄巢起义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典型地反映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律诗之平起平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中的“周公”在文革时曾被用来影射()。A、朱德 B、邓小平C、周恩来 D、林彪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白居易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一句中,有()个入声字。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钻龟和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律诗之平起仄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包含了()个典故。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以下哪位诗人的评价?()A、白居易 B、刘禹锡 C、杜甫 D、李白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说新生事物必定要战胜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我的答案:×得分: 分
“心有灵犀一点通”新解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白足禅僧”的典故是出自()。A、《史记》 B、《酉阳杂俎》 C、《东京梦华录》 D、《高僧传》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商隐写“心有灵犀一点通”时,所表达的情景是他与这名女子在玩()的游戏。A、藏钩 B、对对联 C、猜字谜 D、酒令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单选题】最早提到“萼绿华”的人是()。A、陶弘景 B、葛洪 C、孙思邈 D、李商隐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4 【判断题】“岂知一夜秦楼客”中“秦楼客”最早的典故出自《列仙传》。()我的答案:√得分: 分
藏钩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花蕊夫人的《宫词》写的是以下哪个时代的事?()A、魏晋 B、隋 C、唐 D、宋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藏钩游戏最早起源于()朝代。A、秦 B、汉 C、魏晋 D、隋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从李商隐的“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一诗可知,他与诗中女子相识已久。()我的答案:×得分: 分
射覆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射覆这种游戏主要考察的是游戏双方的()功底。A、数学 B、国学 C、哲学 D、武术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射覆游戏最早是用()的方法来算的。A、周易起卦 B、占星 C、算数 D、看面相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射覆中可以使用时事的、时髦的词汇。()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鸡窗”的典故最早是出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律与七律的平仄关系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若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则第二句的平仄为()。A、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仄仄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仄仄平D、仄平仄平平平仄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根据粘和对的规则,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刘白唱和集》鉴赏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平仄格式是()。A、平起仄收式 B、仄起仄收式 C、仄起平收式 D、平起平收式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判断题】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在杭州初次相逢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格律诗的音韵平仄规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以下各点不属于格律诗的基本要素的是()。A、用韵 B、对仗 C、用典 D、平仄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七律有()种平仄格式。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格律和音乐的旋律一样,听多了都会产生类似乐感的感觉。()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特殊平仄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的平仄格式是()。A、平起仄收式 B、仄起仄收式 C、仄起平收式 D、平起平收式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句中有()个入声字。A、1 B、2 C、3 D、4 我的答案:A 3 【单选题】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中,哪个字是可平可仄的?()A、平B、尽 C、江 D、荒
我的答案:C 4 【判断题】
我们在判断一首诗的平仄格式时,通常是看它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拗救(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
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中,以下哪个字起到了“双救”的作用?()A、宿 B、无 C、寂 D、田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判断题】在格律诗里,犯孤平的情况很常见。()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拗救(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位文人调侃过白居易的姓名?()A、顾况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对句相救是把在对句的第()个字,该仄声的改为平声。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字有双救的作用。()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杜甫并非是特别遵守格律的一个诗人。()我的答案:×得分: 分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李白看了()在黄鹤楼留下的诗歌后,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A、孟浩然 B、王维 C、杜甫 D、崔颢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在五言律诗中,第1个字的平仄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是不能不论的?()A、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仄 C、仄仄仄平平D、平仄平仄仄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单选题】古风式律诗是指()。A、包含了许多古代典故的律诗 B、关于古代人物事迹的律诗
C、律诗尚未定型化时,没有依照严格的平仄格式,对仗也不工整的律诗 D、完全依照严格的平仄格式,对仗工整的律诗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4 【判断题】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在一个五言律诗中,第1、3、5个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
我的答案:×得分: 分
对仗的种类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在杜甫的《曲江二首》中,以下哪句使用了借义的对仗方法?()A、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C、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D、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借音的对仗通常出现在以下哪种词类里?()A、颜色词 B、动词 C、介词 D、拟声词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单选题】以下哪种对仗方式属于“邻对”?()A、沉鱼——落雁 B、朝霞——晚月 C、夫——妻
D、尘海——金风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4 【判断题】“纤巧”是指对仗对得比“工巧”更工整、更优美。()我的答案:×得分: 分
律诗的对仗之对联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春联是()。A、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B、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C、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D、一帘春色门垂柳,万斛珠光地涌莲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在出现对联之前,人们在门上悬挂()以求平安。A、宝剑
B、红色的绳子 C、干花 D、桃符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单选题】人做寿的时候通常可以作寿联,若有人去世了应当写什么对联?()A、悼联 B、祭联 C、慰联 D、挽联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4 【判断题】门联就是由对仗演化而来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诗词格律之对联的格式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猜谜是古代的一种文字游戏,谜面是两个字的猜谜形式称为()。A、秋千格 B、卷帘格 C、徐妃格 D、白首格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属于以下哪种对联格式?()A、秋千格 B、卷帘格 C、徐妃格 D、白首格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秋千格又称转珠、颉颃。()我的答案:√ 4 【判断题】白首格的猜谜形式是第一个字需删去后再猜。()我的答案:×
五言绝句之仄起仄收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绝句在押韵上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并且是押()韵。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属于以下哪种平仄格式?()
A、仄起平收 B、仄起仄收 C、平起平收 D、平起仄收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绝句和律诗不一样,绝句是八句的,律诗是四句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绝句分为遵守格律的律绝和不遵守格律的古绝。()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绝句之仄起平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首诗属于仄起平收式?()A、白居易《问刘十九》 B、宋之问《渡汉江》 C、王之涣《登鹳雀楼》
D、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二)》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使用是以下哪个典故?()
A、司马迁《史记》中的《蒙恬列传》 B、司马迁《史记》中的《李斯列传》 C、司马迁《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 D、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的区别在于诗的第一句。()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绝句之平起仄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在孟浩然《宿建德江》的“移舟泊烟渚”一句中,以下哪个字为入声字?()A、移 B、舟 C、泊 D、烟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哪一句使用了坳救?()A、危楼高百尺 B、手可摘星辰 C、不敢高声语 D、恐惊天上人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的“省试”是指古代中书省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周瑜不通音律而弹错曲子。()我的答案:×得分: 分
五言绝句之平起平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判断题】在五言绝句的平起平收式中,第一句的平仄和最后一句的平仄是相同的。()我的答案:√得分: 10分
七言绝句之仄起平收(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四字成语,其谜底是()。A、天伦之乐 B、精妙绝伦 C、无与伦比 D、语无伦次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仄起平收式在七言绝句中是比较罕见的平仄格式。()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绝句之仄起平收(中)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引用了以下哪首诗中的句子?()A、李白《赠汪伦》 B、孟浩然《过故人庄》 C、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D、鲍照《白头吟》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的是古代哪次战争?()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夷陵之战 D、巨鹿之战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单选题】在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中,“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论”字的正确读法是()。A、lūn B、lún C、lǔn D、lùn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4 【判断题】到了唐宋时代,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的人就已经被传为是诸葛亮了。()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绝句之仄起平收(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格律诗、律绝只能压()韵。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在《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中,以下哪个字的格律不是严格按照平仄要求写的?()A、落 B、啼 C、霜 D、天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寄托了他对儿女的思念之情。()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黄巢的《菊花》是一首律绝。()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绝句之仄起仄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有()个入声字? 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以下哪首诗是属于半首对仗?()A、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D、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是一首全首对仗的格律诗。()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绝句之平起平收(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传说纪晓岚在给乾隆皇帝题扇时,题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因落了以下哪个字而引起圣怒?()A、春 B、玉 C、间 D、关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王昌龄的《出塞》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正确的读法应该是()。A、jiāo B、jiáo C、jiǎo D、jiào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王昌龄《出塞》中的“飞将”指的是抗金英雄岳飞。()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绝句之平起平收(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李益《塞下曲》中“莫遣只轮归海窟”使用的典故是以下哪场战争?()A、华阴之战 B、巨鹿之战 C、秦晋肴之战 D、长平之战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尺还葬耳”这句话是()说的。A、曹操 B、李广 C、岳飞
D、伏波将军马原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古代寄信是用蜡烛的蜡液来封住信封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七言绝句之平起仄收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格律上是()式的诗歌。A、平起平收 B、仄起仄收 C、平起仄收 D、仄起平收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刘禹锡的《石头城》所描写的城市是()。A、长安城 B、北京城 C、杭州城 D、南京城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杜甫所写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我的答案:×得分: 分
古体诗(上)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七言诗产生于哪个朝代?()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判断题】曹丕的《燕歌行》是以男人的口吻来写诗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3 【判断题】楚辞是一种杂言诗体。()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格律诗被称为近体诗,是因为格律诗产生的时代离唐宋较近。()我的答案:√得分: 分
古体诗(下)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被闻一多称为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是()。A、杜甫《春望》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白《长歌行》
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判断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指的是露水。()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律之乐府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古体诗、近体诗和()是构成古典诗歌的三大类。A、七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乐府 D、诗经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王之涣和其他诗人一起旗亭赌唱时,最美的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哪首诗?()A、《送别》 B、《宴词》 C、《登鹳雀楼》 D、《凉州词》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宋词格律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律之宫调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孔子认为()是造成自己生活的时代不符合前代先王所提出的标准的原因。A、礼崩乐坏 B、道德沦丧 C、积弱积贫 D、战事连连
我的答案:A 得分: 2分 2 【单选题】白居易十分推崇()思想。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我的答案:A 得分: 2分 3 【单选题】五音中的“羽”,声母所对应的发声部位是()。A、喉 B、齿 C、舌 D、唇
我的答案:D 得分: 2分 4 【判断题】胡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能力。()我的答案:√得分: 2分 5 【判断题】古乐的使用场合多为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场合。()我的答案:×得分: 2分
词牌之词的特点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词的压韵是根据()来压韵的。A、专门的韵书 B、古代的口语 C、创作者的口语 D、古代乐曲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词牌就是指词的题目。()我的答案:×得分: 分 3 【判断题】词牌决定一个乐谱所属的宫调,并表示这首词音乐的特性。()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词谱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十六字令》最初是宋朝的()写的词。A、欧阳修 B、范仲淹 C、周玉晨 D、黄庭坚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齐名,时称“温李”。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李煜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吴刚在月宫上所伐的桂树是黄金桂。()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小令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李清照的《如梦令》化用了以下哪首诗的意境?()A、韩偓《懒起》 B、苏轼《海棠》 C、李弥逊《虞美人》 D、葛胜仲《蝶恋花》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忆仙姿》这一词牌的创作者是南唐中主李煜。()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生查子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词牌“生查子”还有一个别名是“绿罗裙”,这个别名源于以下哪位诗人的诗?()A、韩偓 B、牛希济 C、孙光宪 D、张泌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单选题】以下哪首诗与《生查子.元夕》后半阙的意境最相似?()A、白居易《琵琶行》 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崔护《题都城南庄》
D、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生查子”的“查”,正确读音是zhā。()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菩萨蛮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温庭筠的词与()的词其名,被后人并称“温韦”。A、韦为宏 B、韦思言 C、韦庄 D、韦氏英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菩萨蛮”这个词牌是两句一韵。()我的答案:√得分: 分 3 【判断题】《菩萨蛮》和《菩萨蛮慢》所配的音乐是相同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菩萨蛮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个词或字不属于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中的衬字?()A、且待 B、直待 C、枯 D、上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韦庄的诗歌风格相对温庭筠来说更加绵密浓厚。()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卜算子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黄庭坚认为苏轼的哪首诗是“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俗尘气”?()A、《念奴娇》 B、《江城子》 C、《定**》 D、《卜算子》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毛泽东和了以下哪位诗人的《卜算子》而写了《卜算子.咏梅》?()A、苏轼 B、陆游 C、温庭筠 D、严蕊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中,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我的答案:√得分: 分
【判断题】苏轼在湖北黄州谪居期间,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鼎盛期。()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鹧鸪天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鹧鸪天”这一词牌的来历是源于唐代()的一首诗。A、晏几道 B、苏轼 C、郑隅 D、李白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北宋词人贺铸的外号叫做“贺梅子”,这个外号得因于以下哪首诗?()A、《思越人》 B、《青玉案》 C、《捣练子·望书归》 D、《生查子·陌上郎》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3 【判断题】唐诗宋词中,使用了博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作品十分多。()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悼亡诗三首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写的是元稹和()之间的事。A、女儿 B、表妹 C、小妾 D、妻子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悼亡诗是()为悼念亡妻而写的。A、元稹 B、贺铸 C、潘岳 D、陆游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3 【判断题】学界普遍认为《莺莺传》的主角张生的原型就是作者元稹自己。()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西江月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以下哪位思想家说的?()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尽信书,不如无书”中的“书”是指()。A、《大学》 B、《中庸》 C、《诗经》 D、《尚书》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西江月”这个词牌没有其他的别名。()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辛弃疾虽然描写过许多战争场景,但他却从未真正上阵杀敌过。()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清平乐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辛弃疾《清平乐》里,“拄杖东家分社肉”的“社”意思是()。A、腌制过的 B、新鲜的 C、土地庙 D、宗祠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忆萝月”是“清平乐”的别名之一。()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蝶恋花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辛弃疾的《青玉案》所描绘的场景是以下哪个传统节日?()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我的答案:B 得分: 分 2 【判断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古今成大事业的人,首先需要寻找一个目标。()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江城子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被认为是悼亡词中最好的两首。A、《江城子》 B、《鹧鸪天》 C、《生查子》 D、《青玉案》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判断题】《江城子》和《江城子慢》在曲调和配乐上是一致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水调歌头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毛泽东《水调歌头》里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指的是以下哪座大桥?()A、常德沅水大桥 B、开封黄河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 D、卢沟桥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单选题】金朝金主完颜雍的生辰被金国人定为了以下哪个节日?()A、万春节 B、万岁节 C、颁金节 D、开山节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3 【判断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写给他的妻子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满江红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
《满江红》这一词牌的特点是常用()调,且往往使用对仗。A、入声 B、上声 C、去声 D、平声
我的答案:A 得分: 分 2 【单选题】《满江红》所配的音乐,通常具有()的特点。A、清丽婉约 B、抒情优美 C、悲怆伤感 D、慷慨激昂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3 【判断题】“满江红”这一词牌,在唐代被叫做“上江红”()。我的答案:√得分: 分 4 【判断题】“精忠岳飞”这四个字是宋德宗赐给岳飞的。()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念奴娇已完成成绩: 10分 1 【单选题】在唐宋人的记载里,借东风烧曹操战船的人是()。A、诸葛亮 B、刘备 C、周瑜 D、黄盖
我的答案:C 得分: 分 2 【判断题】赤壁大战中的赤壁就是指黄州赤壁。()我的答案:×得分: 分
词牌之沁园春已完成成绩: 分 1 【单选题】《沁园春》这个词牌的基本要求是()。A、配乐需慷慨激昂 B、平仄格式不固定 C、运用较多排比 D、运用较多对仗
我的答案:D 得分: 分 2 【判断题】《沁园春.雪》反映出了毛泽东的帝王思想。()我的答案:√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词牌
阕和叠
小令、中调、长调
令、近、引、慢、序、犯、摊破、减字、偷声、促拍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
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
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
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
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
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
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
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
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 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
“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
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
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
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
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04)五言绝句的基他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
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然,也有押仄
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
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
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
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诗: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言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
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举例: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寓意》
“达”字在诗韵中读仄声。关于韵的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
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答友人》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上面讲的乃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这些格
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
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 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
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
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相同。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
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
“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达到互救的效果。
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
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
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
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
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08)简便的公式
前面已经讲过了近体诗的各种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讲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条规则。这四条规则,主要是讲拗救和变格,也
都是诗律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
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或统称变格,在诗词创作中,大有用处。首先,它可以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从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例
如杜甫的诗句“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的剑南是地名,很难改动这个“剑”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个“思”字来救,自然而又和谐。又
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变格,解决了
用字的困难,诗句合律而又流畅。毛主席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变格,总不能为了凑成正格把“寥”和“梦”
调换位置吧。变格的妙用,实不可不知。
其次,有时只有用变格才能完成某种高难度的精彩的对仗(对仗问题,以后还要专门讲)。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对仗,常常得用变格
。因为按照诗韵,所有的数字,只有“三”和“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不用变格就很难对了。前面引用的一个例子,“马蹄踏雪六七
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对得很好,若不用变格,就没有这种效果。唐宋名作中类似诗例很多。
平仄格式和格式以外的变格规则,并不难懂,但初学的人普遍觉得难记。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归纳出一个简便的公式,与大家共
酌。
一变格
(仄)仄(平)(平)仄
(平)平
平
仄
平
基本格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 仄
(仄)仄 仄
平
平
二变格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上列基本格式与一二变格的关系,包括了前面讲过的关于平仄格式和变格的全部规则。四个基本句式,四条变格规定,可在这个公式表
格中一览无馀。
中间部分,是平仄基本格式。其他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诗的平仄格式,都可由它推导出来。括弧中的字,是适用于“一三五不论”的字,是平仄两可的。
上边一变格是对应基格格式一二句的可变成的形式,即与之对应的单句变格形式。下边第一句是对应基本格式第二句的变格,是“孤平
拗救”。第二句为对应基本格式第三句的第二个变格是“三四字互救”。
左边是两句同时变化的变格形式,(用了大括弧来联接)即前面讲的“对句相救”那种形式。
初学者,在写诗或研究诗的时候,可以随时拿这张表来对照,比到书中去查找规则,省事多了,快捷多了。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上面已全部讲完。总的就是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的要求),四条规则(格式以外的)。掌握了这
些,写诗就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
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格律规则,写律诗时必须遵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还有的属于一家之言的主
张。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第一、广互救
就是本来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诗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来都可以不论,不必去救,但有的诗人为了使
诗句的音调显得更加抑扬顿挫、铿锵优美,也尽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如:
若非群玉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
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有的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还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如: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移居言溪馆》)
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王建《九仙公主旧庄》)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许浑《西湖亭宴饯》)
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句式,变成了下面这种形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诗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正规格式用得少。
第二、避“上尾”
诗律讲平仄,而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有人认为,上、去、入三声应交替使用。同一声连用,如“上上”、“去去”、“入入”,则是应该避免的。还有,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个上声,或连用两个去声,或连用两个入声。
连用了,就叫“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泪满襟。
曲
江
一片黄花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从写诗的技巧上讲,“上尾”的毛病应当尽可能避免。但避“上尾”不是诗律,不是必须遵守的。
第三、不重字。
许多诗人都很讲究这一条,在同一首诗中决不用两个同样的字。当然,有的诗人为了造成双声叠韵,或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而故意使
用重复字,则不在此例。如:“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王 至)。等等。这些诗句中使用重复字,追求的是一种特殊艺术效果,不是无心之失。但也有的
诗,显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复字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诗中用了两个“卧”字,诗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但毕竟这是一首好诗,一首很好的诗。话又说回来,在同一首诗中,对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复字,当然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10)小律和排律
前面讲过,凡按照律诗的平仄要求写的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和七绝):八句的叫律诗(五律和七律)。此外还有两种:每首只有
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韵小律(即使首句入韵,仍称为三韵小律);超过八句,达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认绝句、律
诗、排律这三个品种,而把小律作为律诗的一种。小律和排律,这两种诗都比较少。
三韵小律举例:
寒闺夜
白居易
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送羽林陶将军
李白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排律的写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样,只不过要按照“对”和“粘”的规律一直写下去。除了首联和尾联以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排律
常以用多少“韵”作为标题,如杜甫的《上韦左相二十韵》,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等等。二十韵,就是说。全诗共四十句。五十
韵,即一百句。排律很长,在此就不举例了。
三)对仗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0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举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
举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举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举例: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举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
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有。所以这个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05)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9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06)“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01)关于押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
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
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
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详情后面讲。)
(02)诗韵和新韵
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
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
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很多,他们
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
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
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
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
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
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
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韵》《广韵》写的诗也都符合《平水韵》,从而保持了诗韵的基本连续性。《平水韵》
主要是把唐以来就规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韵目,名正言顺地正式合并起来,当然自己也作了几处归并,这样就把《广韵》的206个韵减并
成了106个韵。总的看,《唐韵》《广韵》都比《平水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总
之,几次修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连续性没有中断。后来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唐以后尽管人们的口语不断有所变化,“但诗韵一直被沿用不废,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为它的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历史性。历代积累下来的传世名作,都是按诗韵写的,后世人们欣赏、学习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诗韵,这就使人们一般倾向于
保持诗韵的连续性。
二是权威性。因为诗韵是被朝廷认可的,长期以来民间和官方的教学、写作、科举判卷皆依据之,影响到海内外。
三是公认性。历代写诗、读诗、研究诗的人,都承认它,运用它,有人即使觉得其中有些不合理之处,自己也无法改变,改了得不到大
家的承认也是枉然。
任何新的韵则,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行。当然,只要有足够的权威力量,修韵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够得到公认的。汉字简化
很难,不是也搞成了吗。
在目前尚未有权威性新韵则得到公认的情况下,不少人认为,最好是既按平水韵写诗,又注意回避其中明显与现代普通话相抵触的地
方。例如,按诗韵“梅”和“开”同韵,“元”和“门”同韵,现在读起来很别扭,回避不用就是了。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外行。不过,这样写诗的难度会大些。
(04)关于平水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
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例如“四
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
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
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韵脚“期”和“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
韵的,而且不出韵。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
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
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
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险韵”。险韵有:
江、佳、咸。
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
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如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等即属此类。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现代人用诗韵写诗,常感到有两个突出的困难。
一是诗韵中把韵分得很细,不易分辨。例如,按照《平水韵》,在平声部里有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五个相近的韵。这五个
韵目里的字,按普通话都可以押韵。但是,按诗韵写格律诗,这五个韵目里的字却不可通押。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
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四个韵脚,“荣”“生”“城”
“情”,都是“八庚韵”里的字。如果把“春风吹又生”改为“春风吹又青”,行不行?不行。姑且不说意思怎么样,单就用韵来讲,“青”
字不属于“八庚韵”,而属于“九青韵”,改为“青”字就出韵了。现代口语中明明可以押韵的字,诗韵里却并非都可以押韵,这是一件非常
别扭的事,对现代人写诗是一个困难。
二是诗韵中的一部分字的平仄与现代普通话不同。尤其是普通话中的一些平声字,在诗韵中读入声。入声的发音,短促、急收、在平仄
格式中属于仄声。如杜甫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其中“达”字读入声,“过”字读平声。毛泽东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其中“白”字读入声。这些入声字,假如按普通话读,平仄就不对了。入声字,读的时候,是以声母结尾的。“达”读
如“dat”,“白”读如“bak”,合作的“合”读如”hap”,凡是读音以p、t、k这三个声母结尾的字,都是入声字。P、t、k读音很轻,几
乎只作口型而不发出声音。现代广东白话中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入声读音。所以,讲广东白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并不困难,但讲普通话的人就非
得查韵书和死记不行了。
常以诗韵写诗的人,因反复使用,对于大部分常用的平仄和所属韵目能记住,但初学者就做不到了。为此须提供两个工具。一是诗韵的常用
字表。表中按《平水韵》对字的分类,列明每个常用字属于何声何韵。一般写诗差不多够用了。二是简明诗韵字典。在其中可以用字典式的
检索方法查到更多的字,了解其属于何声何韵。常用字表,可以按韵找字;诗韵字典,可以按字查韵。
对这两个工具,在使用时可以想些窍门。例如,要写一首诗,可以先确定用什么韵。假如先有了一联或一句,自己觉得不错,打算以
之为基础,那就查一下,其韵脚属于哪个韵,然后就从这个韵目中找出若干个可供选用的字。这些字会启发和引导你写出其他诗句来。这个
诀窍用好了、用顺了,你甚至会觉得诗韵对你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帮助。当然,对于常写诗的人,特别是对于高手,用不着这样。
中华诗词学会主张放宽韵脚,可以用词韵(《词林正韵》)写诗,这就大大减轻了因《平水韵》分部过细而造成的写作困难。这一主
张已被诗界绝大多数人接受。
(06)关于邻韵
前面说过,首句入韵的诗,首句韵脚可以用邻韵。
古人把五律、七律称为四韵诗,就因为首句本来是可以不入韵的。所以,首句即使入韵,要求也较宽,可以用邻韵。比如一首诗,二、四、六句的韵脚用的都是“支韵”,首句用“微韵”或“齐韵”也可以。唐诗中,首句用邻韵的已不少,宋以后更趋普遍化。
何谓邻韵?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几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但实际上,现代诗
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有人甚至把普通话押韵的字都当作邻韵来用,一般也认可了。
(07)关于诗韵改革
前面讲了许多关于平水韵的事,现在说说诗韵改革问题。人们都知道,平水韵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存在着距离,这给诗词的创作和欣赏
带来了不便,因此不少人主张进行改革,创立新的韵则。中华诗词学会也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由于尚无一部得到公认的权威性的新韵书,所以现在谈改革还无法从具体的新韵方案谈起。但是,对于改革的原则,一些人还是有共识的。例如:
第一、新韵应当符合现代人的语言实际。新的诗韵的平仄,应当和口语的四声相吻合。
第二、所谓“现代人的语言实际”,应以普通话为准。只有以普通话为准,才能形成统一的、通用的韵则。有的方言,例如广州白话,它的读音与唐韵、平水韵相当接近,不用大改就符合原有的诗韵,但不可能以它为准,因为它不能为大多数说汉语的人所掌握。
第三、新的诗韵如要符合口语,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诗韵“一韵多部”的现象。例如在现代普通话中韵母为ang的平声字,就应归到一个
部,而不应再分成“阳”“江”等多部。依此类推。既然如此,新的韵则就会变得十分简单而易于掌握。也就是说,韵母相同、平仄相同的
字,都可以通押。凭口语即可以作诗,用不着查韵书,遇到个别叫不准的字,至多查查(新华字典)就可以了。
事实上,现在已有一些人这样写诗,《中华诗词》对于用新韵和旧韵写的诗词作品也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说到底,诗韵改革从技术上看并不难,问题还在于如何赢得广泛的共识,如何获得必须的权威性和公认性。
五)关于词
词是由近体诗演化来的。广义的讲,词是诗的一种。
词是按“词牌”填写的。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并在固定的地方押韵。
词的写法可以简捷地概括成一句话:按词谱填写。
例如词牌《忆王孙》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句号处为韵脚,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
举例: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可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
历代传下来的词牌有一千六百多种,一般人不可能全记住,也不必全记住。填词时可以查阅词谱。另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熟记若干首著名词人的佳作,自己写作时作为参照。
虽然说词的写法就是按词牌来填,似乎比较简单,但是,要真正学会词的欣赏和创作,有许多知识是必须进一步掌握的。下面讲几点: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词,初见于唐,发展于五代,兴盛于宋,传延至今。有人认为隋时已经有了词的雏形,亦备一说。
词是诗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最初,绝句或律诗配以乐曲即成为词,诗与词的区分不明显。如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既是词,也是七绝。皇甫松的《怨回纥》(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
利国,饮马胡庐河。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雕窠城上宿,吹笛泪滂沱。)既是词,也是五律。还有一些词牌,基本上是近体诗(包括
仄韵诗)增几个字、减几个字或两首律绝叠用而形成的,如《踏莎行》《定**》等。后来,词的格式越演变越多,与律绝的区别也越来
越明显。但总的来说,词仍然是一种律化的诗歌形式。
词,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曲子词、诗余、琴趣、长短句,等等。宋以后基本称为词,但其他名称也偶有使用。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一
封谈诗的信中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这里就用了“长短句”的称谓。
(02)词的平仄
词的句子,基本是律句,平仄要求很严格。词中的五字句和七字句,用的基本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三言句、四言句,大多也是从律句中截取的一段。需要注意的是,律诗中的变格规则不能随便套用到词中来。词的句子的平仄,每句都要按照词谱的要求来
填写。
例如《雨霖铃》下阕的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永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七律中,此种句式的第一字和第三字本是可
平可仄、不拘平仄的,但在这个词牌中不行。句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包括第一字和第三字。又如《解语花》的第三句“平仄平平
仄”(秦观句:“深院重门悄”)。貌似律诗中的“仄仄平平仄”。但不能通用,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
很多类似的例子说明,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和其他变格规则,不能简单地拿到词牌中使用。
当然,词中也有许多律句,其第一字和第三字在词谱中就被规定为可平可仄,那自然就可以灵活了。
词谱如果标明某个句子是拗句,也就只可用拗句,而不可改为标准律句。
不同版本的词谱,对平仄的规定也会有所不同,可自行选用。其中,龙渝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较为受到诗词界的认同。
(03)词的句子长短
词的句子,不仅有五字的、七字的,还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的,还有十一字的长句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断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词谱一般给以断开。但不同的作者有时也可能作不同的处理。例如八字句,可断为“上三下五”(如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上四下四”(史达祖:“定知我今——无魂可消”):或“上一下七”(向子?:“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或“上二下六”(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九字句可断为“上三下六”,“上五下四”,“上六下三”。
十字句一般断为上三下七,等等。
还应特别注意,词有一种特殊的“单字结构”,也叫一字顿,或一字逗。
单字结构或一字顿的特点是,句子的第一个字相对独立,读时稍有停顿,但这个字又不能完全独立出来,完全独立出来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它不同于“一字句”的地方。
这个单独的字,均为仄声字,一般为副词。动词、形容词少见。
这个单独的字,可以与几个字相连,组成“一加几”的句子形式。
1加4:如“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一般的五字句,不论诗还是词,读起来多是前二后三。如“春眠不觉晓”(孟浩然诗),读起来的顿挫节奏是“春眠——不觉晓”。“玉人留我醉(辛弃疾词)读如“玉人——留我醉”。但词中属于“单字结构”的五字句,其断句节奏则不同于一般的五字句,它实际是前一后四。如《沁园春》下阕的第三句“仄仄平仄仄”,实际应是“仄——仄平仄仄。”“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句),在“惜”字后面有顿,即应读为“惜——秦皇汉武”,不能像一般的五字句那样读成“惜秦——皇汉武”。同样,前例“叹年来踪迹”,读的节奏应是“叹——年来踪迹”。
1加6: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1加7:如“又岂料如今存此身”(陆游《沁园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1加8: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l加8的句子,多数是一字之后加两个四字句。
04)词的对仗
与律诗中的对仗相比,词的对仗有不同的特点:
一是可用可不用。填词,没有必须用对仗的规定。即使同一位诗人在同一个词牌中,也是有时用对仗,有时不用。如苏轼在一首《水龙吟》中用的是对仗句:“永昼端居,寸阴虚度”,在另一首《水龙吟》中写的则是“清静无为,坐忘遣照”。都可以。
二是位置可前可后。律诗的对仗,标准位置是在中间两联。词的对仗却没有固定位置。凡是连续出现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仗。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鹊桥仙》)——对仗在词之首。“青云路稳,白首心期”(赵彦端《芰荷香》)——对仗在词之尾。对仗在中间某位置的更是很多。
三是字数可多可少。只要连续两句字数相同,那么,每句字数不拘多少均可以对仗。三字句与三字句可以对。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四字句与四字句可以对。前面已有举例,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五字句与五字句可以对。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六字句与六字句可以对。如“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七字句与七字句可以对。如:“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辛弃疾《浣溪纱》)。
八字句与八字句可以对。这种对仗,常常是前面两个四字句与后面两个四字句相对,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四字句前面带有一字顿(第一句实际是五个字,只是首字不算在内罢了)。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门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沁园春》)。
四是不要求平仄相对。律诗中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必须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特别是第二、四、六字和最后一字必须如此。但词的对仗无此要求。如“花影乱,莺声碎”(秦观《千秋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以上对仗句的句尾都是仄声字,亦不妨对仗。词的对仗实际上只要求文字相对,平仄符合词谱规定就行了。
五是有重复字的句子,或两个均带韵脚的句子,也可以对仗。这种情形在律诗中不可,但在词中允许。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春到三分,秋到三分”(吴文英《一剪梅》)。
(05)词的押韵
律诗的规则是,在同一首诗中,要么都押平声韵,要么全押仄声韵。而词则不同。每个词牌对韵脚都有明确规定。有的词牌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则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互相押韵,即韵脚既有平声字,也有仄声字。这叫平仄互押,或平仄通押。如: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千古。
(苏轼:西江月《重九》的下阕)
其中“扶”“萸”为平声,“吐”“古”为仄声。
还有些词牌,使用不止一个韵,中间转韵。如: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曲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这首词的上、下阕用的是两个不同的韵,不仅平仄不同,而且韵母不同。这个词牌本身要求这样转韵。
有些词牌强调用入声韵,这是必须注意的。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等。词人们认为,这些词牌用入声韵,方能产生特殊的抑扬顿挫之效果,更显得声情激越。
(06)词韵
前面讲过,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词韵不像诗韵那样具有权威性,因而也不被严格遵守。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
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
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
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但对
词韵的必要性,一直有人持异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主张,要严就依诗韵,要宽就“参以方音”,不需要用什么词韵来“范围天下之
作者”。事实上,宋、元词人的作品确有不少并不合于词韵。但话又说回来,《词林正韵》问世之后毕竟逐渐得到了词界的普遍认可,今人
作词不妨参照它。
词韵与诗韵比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韵目有较多的合并。现代人使用诗韵,感觉一个很大的不便之处是韵目分得太细,如“东”和“冬”属于不同的韵目,不能通押。“江”和“阳“也属于不同的韵目,不能通押,等等。在词韵中,则把“东”和“冬”都合并到“第一部”,可以通押;把“江”和“阳”都合并到“第二部”,可以通押,如此等等。当然,并没有达到完全符合现代语言习惯的程度,例如“东”和“庚”,还是分属于词韵的不同韵部。
二是按韵母分部,多数韵部中既包含平声字也包含仄声字。例如,在诗韵里,“同”字是在上平声的“一东”韵中:“总”字在上声的“一董”韵中:“梦”字在去声的“一送”韵中,“共”字在去声的“二宋”韵中。如果写自由诗,这些字都可以押韵。因为以上这些字,在现代普通话里,韵母都是ong,即韵母相同,只是四声不一样、平仄不一样罢了。词韵把这些字都归到“第一部”。这样分类,对填词很有用处。前面讲过,有些词牌规定,韵脚须用韵母相同的字,但韵脚却既有平声也有仄声,即平仄通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词韵里选用同一韵部而不同平仄的字。如史达祖《西江月》中有句:“凌波袜冷一樽同,莫负彩舟凉梦。”其中“同”字为平声,“梦”字为仄声,但都属于词韵的“第一部”,可以互押。
词韵,共分十九部。每一部都包含诗韵中的若干个韵。列举如下:
第一部包含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包含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包含平声支、微、齐、灰;上声纸、尾、荠、贿;去声置、未、霁、泰、队。
第四部包含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包含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部包含平声真、文、元;上声轸、吻、阮:去声震、问、愿。
第七部包含平声元、寒、删、先;上声阮、旱、潸、铣:去声愿、翰、谏、霰。
第八部包含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包含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部包含平声佳、麻;上声马;去声卦、杩。
第十一部包含平声更、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包含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包含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四部包含平声覃、言、咸;上声感、俭、?;去声勘、艳、陷。
第十五部包含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包含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包含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包含入声物、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包含入声合、洽。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无论是创作或欣赏,对关于词的一些常用术语都要有必要了解。
词牌:填词用的格式。最初,词是配乐演唱的,词牌就是曲调名。许多词牌在首创时,所用曲调名和词的内容有关。如李白的《忆秦
娥》,写的确实是秦娥,开头就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这个词牌也叫《秦楼月》。秦观的《鹊桥仙》,确实有仙侣鹊桥相
会的爱情内容,其中写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但各种词牌一经创立,后人照之填写,内容和词牌名不一定再有联系。
词牌纯粹成了填词的格式。
有的词人不按旧谱填词,而自编曲调,叫“自度曲”或“自制曲”。南宋词人姜夔称“余每自度曲”,并出了一卷“自制曲”集。广
义地讲,每个词牌在初创时都可谓“自度曲”。现在经久流传的词牌已经很多。按既有词牌填词固然受些约束,但毕竟是公认的词牌,而自
创词牌要写得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颇为不易。
阕和叠:有些词牌只有一段,叫单调。但大多数词牌都分段。分两段的,叫双叠。上段叫上阕(也叫上片),下段叫下阕(也叫下片)
。有些词牌分三段,则称为三叠。最长的词有四段,称为四叠。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叫联章。
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类。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长调最长。但究竟多少字为小令,多少字为中调、长
调,其说不一。
令、近、引、慢、序、犯、摊破、减字、偷声、促拍:在许多词牌中可以看到此类字样。它们和内容无关,可以认为只是词牌名称的前后
缀。许多称为“令”的词牌,也可以不加这个“令”字。如“三台令”亦名“三台”;“浪淘沙令”亦名“浪淘沙”;“鹊桥仙令”亦名
“鹊桥仙”。但又不是所有带“令”字的词牌都可以把“令”字去掉。带“近”字的词牌也是这样。如“祝英台近”亦名“祝英台”;“
早梅芳近”亦名“早梅芳”。但“诉衷情近”不能把“近”字去掉,因为“诉衷情近”与“诉衷情”是两个不同的词牌。许多词牌带“
慢”字,如“声声慢”“卜算子慢”等等。还有一些词牌带有其他前后缀,举例如:“莺啼序”、“花犯”、“摊破浣溪沙”、“减字
木兰花”、“偷声木兰花”、“促拍丑奴儿”等等。究竟为什么加这些前后缀,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而有说服力的精确解释。大体说来,可能与曲调的长短、字数的增减、乐曲的急缓等因素有关。
读《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有感
《历史的化石》是木斋老师写作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木斋老师在文革期间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此书也真实,客观的再现了那段上山下乡运动的全过程。全书以木斋老师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给人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之感,诵读全书,仿佛是在聆听一位老者对往事的追忆。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两本涉及文革的书籍,第一部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另一部是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看过一部以当年知青运动为题材的电视剧:野丫头。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文革,更加深入的了解文革期间社会历史的大背景。
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详细的记录了文革期间发生在农村,城市广袤天地中的点点滴滴,有关文革期间的极左做法在书中也时有体现,比如:“孙少安作为队长却带领社员扩大自留地而被批判走资本主义路线”,“王满银因贩卖老鼠药而被劳教”,“县委一把手冯世宽为体现又红又专强迫老百姓把谷子地改种高粱”,这些都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怪现象,人民群众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胆战心惊,唯恐遭到政治上的飞来横祸,路遥先生的巨著使人们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透视文革的历史。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以自身经历为原型,详细记录了知青生活得点滴,这一点我在以前是从未涉猎的。之前虽然也听说过“知青”“插队”“上山下乡”等名词,也读过短篇小说《棋王》,但终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说是了解的不够深入。木斋老师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知青的生活,比如书中这样写到:“一直到迁入新居之后,集体户的生活才真正的开始。我们买了一头猪,养了十几只小鸡,俨然是农家居家过日子的样子。谁来做家庭主妇呢?是十个人轮流值日。值日的不上工,留在家中做家务,包括做饭,喂猪,喂鸡,挑水,雨天的时候要想着快点抱些干柴进屋,否则就要断炊”哦!这就是知青的日常生活,木斋老师的描写让我对知青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当然木斋老师在书中也有对少年家庭生活的描述:“即使我们全家辛辛苦苦,日夜防范,青还是被偷,大概是我的责任。有一次我睡着了,醒来发现,猩红的高粱已被齐崭崭的砍了头,我吓呆了,全家人如丧考妣”,在那个贫困,饥饿的年代,粮食何等重要,由此可见一斑!书中关于木斋老师与其父亲激烈对抗的一段描述很是令人震惊,就像书中写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都站在了背叛家庭的立场上,只不过每人背叛的方式各异,采取的行为的激烈程度各异。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本能地挺身而出,去保护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史学问题,难以三言两语道尽”,文革期间强大的政治压力扭曲了人性,歪曲了人理伦常,其历史毒害作用令人震惊,值得反思!木斋老师在书中再三提及“油灯事件”,可见“油灯事件”对木斋老师的影响之深,木斋老师无疑是“油灯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某段时间,尤其是青少年期间缺乏朋友,缺乏交流,缺乏友谊所致。对一个青少年来说,缺乏交流,缺乏友谊的生活是异常孤独和寂寞的,木斋老师的油灯事件似乎在我这里产生了共鸣。
不管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还是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作品本身就带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正像木斋老师在书中写道:“希望我所记载的知青十五年,不仅仅是文化革命和知青运动的化石,还能成为此后人类面对生存绝境可资借鉴的某种历史经验”,他们用自己的如椽大笔记录着特殊时代的点点滴滴,让后人能够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单从这方面说,两位老师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去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