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两学两争的心得体会

2023-06-18 09:05:16心得体会

两学两争的心得体会

  【导语】以下是热心网友“diya”收集的两学两争的心得体会(共9篇),供大家参阅。

两学两争的心得体会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范文 篇1

  “跟我上!”当成为合格党员的标签“风里,雨里,能看到你;雪里,火里,能见到你。”这是《一个党员一面旗》中的一句歌词。翻开党章,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我是党员,跟我上!”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险象环生的救灾现场,经常听到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这是人的响亮表白,也是勇立潮头、无所畏惧的责任担当。优秀党员之所以体现了人的精神本色,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着理想和信仰的光芒,另一方面是他们为全党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标杆。鞍钢的一名普通工人郭明义,入党30多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都始终牢记职责、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成为工友们学习和追赶的榜样,其敬业精神也征服了外方专家,被外国友人称赞“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员”。这些“出得我口,入得我心”、“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员,让党徽更加闪亮、党旗熠熠生辉,成了党的形象代言人。

  反观当下,有些党员名不副实,不愿意亮出自己的政治身份,非但不示范引领,反而畏葸不前。有些党员淡忘了入党誓词,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失;有的在“急难险重”面前把自己当作群众,升官晋职时把自己当作党员;有的疲疲沓沓混日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干事创业“精气神”;有的只求回报、不讲责任,斤斤计较,处处算计,擅打自己的“小九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作为一名党员,连自己的党员身份都不愿意承认,说到底,是爱惜羽毛、不敢担当的表现,是不合格的假党员。

  “平常时候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得出来。”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住,这是一名真正的员做人做事的正确打开方式。能否把第一身份“亮”出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关乎党员形象,关乎党的威信,关乎党的伟大事业。彭湃抛却“鸦飞不过的田产”,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焦裕禄秉持“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与兰考人民一起战天斗地除“三害”;李保国“我最见不得老百姓(,股吧)受穷”,像一位“铁人”,脚踏巍巍太行坚实的大地,35年如一日,凭一颗为民初心务实苦干,精准发力,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自己既然成了党的人,就必须忠于内心、笃守诺言,立定正向价值追求,有高于普通群众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决不能讲市场等价交换;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大的牺牲,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永葆人的初心。

  “你是一把镰刀,挥舞在希望的田野里;你是一支斧头,开拓幸福的新天地。”这还是《一个党员一面旗》中的一句歌词。在“两学一做”中,广大党员要深学细照笃行,在“学”中刷新认知、提升自觉;在“做”中砥砺担当、激情奋进。党徽不仅要戴在胸前,更要刻在心里。在困难面前,成为“保护伞”,冲在最前线;在荣誉面前,成为“铺路石”,走在最后面,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为员的醒目标签。

优秀党员“两学一做”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党员,层级多、范围广,不仅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带领贯彻,更要全体党员自觉践行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精准持久发力、发扬优良作风、讲究方式方法,切实做到守纪律、敢作为、作表率。

  学党章党规——坚守政治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来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坚守党规党章之底线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认认真真地学党章党规、与时俱进地学党章党规、持之以恒地学党章党规,才能更好地推动“两学一做”入脑入心,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保证始终坚守政治纪律,敢于担当重任、提升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学系列讲话——敢于担当作为。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红线、底线不能碰,但这不是畏首畏尾,不敢担当作为的理由,恰恰相反,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前提下,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系列讲话,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各级党员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这样就有了敢于担当作为的底气、自信,一心为公,就无所畏惧,就能做到用权为民,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做合格党员——作道德表率。“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中华民族崇德尚道。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为官先修身,律人先律己”,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员要“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坚守伦理道德底线是干部为人行事的原则。人无德不立,要树立干部形象,践行“两学一做”就要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执政。国之昌盛富强,重在文明建设,干部为表率,百姓紧跟上,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引领社会形成良好风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大全 篇3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就是深入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就是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重在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

  党章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总纲,是规范制约全体党员行为的总章程,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是党内最高法规。纪检监察机关作为维护党的纪律,实行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在学习党章过程中理应带头。作为纪检监察室的负责人,更要通过深入学习党章,坚定理想信念,严明党的纪律,扎实做好纪律审查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要结合纪律审查实践学。紧紧围绕党章赋予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问责的使命,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一一句学,反复学。通过深刻研读,全面把握党章的各项内容和规定,增强党章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章上来。要带头学,努力形成学习党章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沟通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提升学习效果。

  二是严于律己,磨砺拒腐防变的“定海针”。要把纪律作风挺在前面,严格遵守党章规定,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境界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切实增强贯彻党章的自觉性,真正把党章要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特别是在廉洁自律上,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坚决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具体到纪律审查工作,就是要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秉公执纪,杜绝任何形式的“关系案”、“人情案”,自觉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是敢于碰硬,念好纪律审查的“紧箍咒”。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线的纪检干部,要将维护党章党纪作为纪律审查工作的出发点,将正风肃纪作为纪律审查工作的落脚点。面对触犯党章、违反党纪的行为,要敢于动真碰硬、毫不手软,面对腐败,要敢于叫板、一查到底,形成震慑腐败的强大压力。当前严峻的反腐形势和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决定了反腐战场不亚于硝烟战场。

  反腐成效的取得需要纪检干部心忧党业,心系民愿,需要纪检干部切实落实三转,聚焦主责主业,需要纪检干部强力监督执纪,直面困难险阻,亮剑顽风痼疾,需要纪检干部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和刚强果断的性格。面对“硬骨头”、任性权力和不正之风,要以不怕得罪人,就怕辱使命的历史责任感,敢于和歪风邪气动真格、与违法乱纪硬碰硬,用铁的纪律和执行,将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向深入。

山西两提一争心得体会 篇4

  两提一创学习心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吕军

“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计算机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通过对两提一创的学习,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老师,我觉得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一、要大胆创新,寓教于乐。

  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二、注重人文关怀,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位置,要转变观念,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踏实做事,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树立起“学生发展无小事”的思想。正确引导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教师还应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升个人能力。

  教育发展,德育先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里特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

  1、提高学习能力

  要以此次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学深学透,联系工作实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用,并且在应用中检验学习效果,在应用中转化学习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2、提高工作能力

  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3、提高创新能力

  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创新不意味着否定过去,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区分对待。创新的关键在于依托现有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借鉴以往的经验、条件的同时,发挥主、客观能动性,客观查找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总结有效的做法,找出新思路、新方法。提高自律能力。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两学一跟心得体会 篇5

  党外人士“两学一跟”学习心得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又一重大部署,是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向深入、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外人士,也要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好“两学一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一是学习系列讲话,筑牢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

  一、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党外人士必须认真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畏艰难,奋勇直前。

  二是增强看齐意识,严格遵规守纪。

  无规矩不成方圆,自由和纪律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任何人不管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要讲纪律守规矩,党章是总规矩,党规党纪是党员的底线,党纪严于国法,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有效避免今天是好同志、明天是阶下囚的出现。党外人士要自觉树立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优秀党员看齐,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常怀敬畏警戒之心,坚守慎独自省之道,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实施办法和市委实施细则,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在关键时刻重要关头,始终保持定力,守住法纪的红线和底线,始终干净干事。

  三是积极奉献作为,努力建言献策。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外人士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深入调查研究,讲真话、献良策、出实招,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努力在会协商、善议政上取得实效。要积极做好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把理解改革、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人员数量壮大起来,为深化改革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所以身为大学教师,我将树立理想努力奉献,恪尽职守培养新人,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两提升心得体会 篇6

  目前所有的企业大多受到了以下环境变化的影响:第一,国际化。企业现在面临的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第二,合规化。现在企业的经营特别是骨干企业、大型企业的经营对于合规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第三,市场化。国内的行业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四,网络化。第五,标准化。第六,专业化。第七,知识化。产品的知识含量、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含量及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变化的知识含量都在增加。第八,环保化。

  面对这样一个普遍趋势,企业先不要想信息化应如何做,而应考虑如何应对这种环境的变化。我有一些建议: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以企业的平台化来增强自己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同时要创建成为创新型、效率型的企业。

  全球化包括:贸易全球化,即扩大企业的渠道营销能力;制造全球化,即从研发设计一直到整机的制造环节,通过网络支持全球化;资产全球化,即从原材料到金融资产、资本资产,通过并购、重组走全球化的道路;人才全球化。平台化包括制造服务化、服务组件化、商务平台化和业务外包化。创新包括产品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效率包括信息获取效率、合作沟通效率、客户服务效率、市场应变效率。

  如何提升企业新的竞争能力?我认为有三点最关键:第一,信息化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合并形成常态。第二,由商业组件形成的架构网络是企业新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三,业务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的渗透就是信息技术的渗透,信息化的渗透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基本思路: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

  国内最早提出“军民结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战略思想发端于毛。1978年,邓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军民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十五”期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

“军民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总方针,最初是指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结合,后来发展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结合。这一提法,从1978年以来沿用至今,与二十多年来的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征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是吻合的。

  我们认为,“军民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强军民双向技术转移;在国防采办全过程推进军民一体化;在部门管理层次上推进军民一体化;在产业链分工层次上推进军民一体化等。本主题报告所指的“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过程的重要历史阶段标志;与“军民结合”的提法相比,它更加强调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的有机结合,对有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求更高,更加强调适应我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走向以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体现和贯彻;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当前以及2020年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

  我们认为,必须以系统的、非线性的、历史的观念考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下分析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国家创新体系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世界上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仅用一个模型分析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提出了5个不同的模型和示意图,从不同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我们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要避免形成军用、民用两个分离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并且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最大程度地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基础的一体化,促进科学和技术基础的一体化;同时,尽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工业制造技术。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在国家高度,统筹兼顾,配置资源,力争用“一份投入”获得“两份产出”,同时提高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绩效。我国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面临的国际研究与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上国防研究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绝大部分国防科技创新的源头。但是它们对我国军事装备及其技术的出口采取了严格控制的做法。自主创新一直是我国国防创新系统最核心的本质要求。

  我国国防创新系统必须具备的特征是:保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先进的、持续的预先研究水平和型号研制能力;在和平时期,保持有效的、有限的军事装备生产能力;为适应危机情况和战时需要,保持必备的弹药、备件及其他物品;保持健全的、可以动员的民用科研生产能力,以及快速的平战转换能力;提供军事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实现军用技术与民用先进技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1][2][3][4][5]下一页

  二、从军民结合的视角考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从军民结合的角度,可以将新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按三个时期来划分:国防建设为重点的时期(1949—1977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起步、积极推进“军转民”时期(1978—1991年),以及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期(1992年以来)。上述各个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以及国防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不尽相同。

  国防建设为重点的时期(1949—1977年),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可以称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军民分离的高度集中管理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理论界都没有“国家创新体系”的提法,但是,为了历史地考察问题,我们姑且将这一时期理解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初建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突出特征是:以国防建设为重点,国家创新体系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发展到一定规模,在实现国家目标方面取得非凡的绩效;政府实施高度的计划调节和集中管理;创新体系的部分要素缺位,真正意义上的中介组织基本上不存在;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处于被动和相对封闭的状态,而且价值取向单一,行为规律单纯;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这一时期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与外部世界基本隔绝的“封闭型超稳定结构型”体系。这一时期,国防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地位。

  政府部门既是制定军事装备研制生产的权力机构,又是国防科技和军事装备规划计划得以落实的组织者、保障者。同时,代表国家作为军事装备的投资人,又是军事装备研制生产的监督、管理和仲裁机构。政府部门既行使行政职权,又担任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多重经济职能。国防科研生产单位只是政府部门的行政附属物。在“全国一盘棋”式的统一安排、分工负责机制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防科技工业门类从无到有并发展到基本齐全,“两弹一星”研制取得历史性成就,常规武器实现了从仿制苏制装备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发展。但是,由于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长期被动服从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手脚”受到束缚,“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军工规模的削减,对国防创新系统的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积极推进“军转民”时期(1978—1991年),即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到全面实施“科技兴国”、科技强军战略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直到这一阶段的后期,“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开始引入中国,政府开始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突出特征是:国家创新体系在经历“文化大革命”重创的基础上开始恢复;政府开始放松对科研机构的集中管制,政策供应集中在拨款制度、技术市场、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等改革方面,但计划调控力度仍然很大;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趋于完整,中介组织开始出现;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处于调整改革之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仍在探索之中。从国防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脉络来看,这一时期国防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开始让位于民用系统。国防创新系统逐步引入了市场手段,军事装备科研生产由过去的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转变为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制管理,其实质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为主的机制。部分军事装备开始试行了招标。但是,市场机制在这一时期的作用是有限的、间接的,合同只是计划的附属物,并不具有现代经济合同的性质。政府部门既是军事装备的军队管理部门,又是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还负责确定具体军事装备项目的研制生产单位。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国防创新系统的改革滞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的任务只得拖延到下一个历史阶段。

  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期(1992年以来),是以邓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为标志。这一时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开始引入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大加速。政府更加灵活地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通过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始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所调整,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发生了三十年来最重大的调整,国防科研生产管理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对于我国国防创新系统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我国国防创新系统必须有革命性的转变,即由保持一个军工科研生产“大摊子”向彻底突破原来的军工体制约束转变,由国家计划指导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转变。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还没有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明显存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军、民科技部门都有权独立提出国家的科技计划,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不少科技资源重复使用;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协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国家(军用、民用)科技计划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没有发生重大转变,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防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滞后;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基础类、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受到冲击;国防科技创新系统和民用科技创新系统分离的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析了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主要障碍,在于现有军工体制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在于其内部体制和机制,致使非军工领域的优质科研生产资源无法在国防创新系统中充分发挥作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是“路径依赖”因素。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国防创新系统,是在模仿前苏联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新能力是在仿制国外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是在技术模仿起步,待技术开发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开始培育基础研究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从总体上讲,我国在军事装备方面只是一个技术跟踪者,而不是一个军事装备发明者。其次是制度因素,即政策环境因素。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国防创新系统,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对国防创新系统来说,这一转变尚没有从根本上完成。时至今日,计划经济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仍然在我国国防创新系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技术创新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技术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规模和程度仍然不是军工单位的主要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第三,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也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国防创新系统的演进有相当的影响。儒家文化和军工文化中保守和不积极的那些方面,特别是缺乏商业风险投资、研究开发合作等创新文化的必备精神,制约着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上一页[1][2][3][4][5]下一页从当前和长远的情况来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如果不能直面军民分割的现状,那么仍是不充分、不全面的改革。我们必须从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加快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尽快得到彻底的解决。

三、我国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从西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着手,分析了这些地区国防创新系统技术“溢出”的情况以及民用创新系统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军转民”经历了两次大的起伏。总的来看,军工单位从事民品科研生产走了一条“马鞍型”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20年不会打仗的基本判断,决定国家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要求国防建设在一个时期“忍耐”发展。国家裁军100万人,军品订货锐减,许多军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人员、厂房、设备大量闲置。军工企业为了寻找出路,陆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军转民”调整,各种民品项目纷纷上马。一开始,军工单位开发生产民品很盲目,基本上是“饥不择食”“找米下锅”,盯住市场上的一般消费品,什么紧俏,就生产什么。从锅碗瓢勺到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甚至帮助农民收麦子,军工企业无所不为。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军转民”生产的民用产品一度活跃了沉闷多年的短缺市场,提供了人民急需的生活消费品,缓解了军工企业由于军品任务不足造成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时,民用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推动民用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但由于大部分军工企业缺乏市场意识,产品升级换代和售后服务做得不好,也没有发挥出军工的技术优势,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的产品不多。军工企业生产的相当一部分民品开始由畅销转入滞销,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导致军工企业民品开发陷入低谷。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经济、科技体制调整形势的推动下,军工企业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开始把“军转民”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创业”或“第二次革命”;进行了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民品发展开始纳入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军工企业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民品,不断提高了经济效益;军工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得到迅速发展,开始在能源、交通、航天、航空、船舶、光机电一体化、电子通讯、核电、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较大发展。

  我国“军转民”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地区经济技术发展;军工各行业基本形成了具有本行业特点的民品发展格局,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知名企业集团。

  当前,军工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以军为主的中央军工企业和应用基础类研究所,民品开发处于次要地位;以民为主的大型军工企业和军工科研院所,大多数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地方军工企业压力大,靠自己闯军品和民品两个市场;改制后的军工企业和研究所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总的来说,地方军工企业比中央军工企业军民结合搞得好,转制军工单位比未转制的军工单位军民结合搞得好,东部军工企业比中西部军工企业军民结合搞得好。

  目前,军工企业在推进军民结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军工单位的思想观念、运行机制滞后于市场经济要求;军民双方的结合大多是军工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的“感情交流”,缺乏顶层从组织上、计划上的落实;由于管理体制的缺陷,企业缺乏研发民品积极性,对技术成果保护缺乏信心,对技术实施转化不够积极;科研与生产脱离,企业与科研院所“两张皮”,企业很少有实质性的研发活动,科研院所在追求小批量生产能力;在“军转民”过程中缺少融资渠道。

  调研中发现,无论是民用科研单位,还是民品生产单位,都对进入军品市场充满热情。同时,民用单位拥有为国防建设服务的丰富资源。部分民用科研机构和民用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实力,民用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化资源丰富,对构建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可靠的技术基础;目前被军方利用的民用科技资源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民为军用的潜力很大;民用创新系统活力充沛,成长态势良好,军民融合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前景广阔。民用科技力量具有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和创新活力,民营企业有强烈的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和打拼市场的本领。但从总体上看,“民为军用”的速度和规模都不尽人意,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体制机制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官、产、学、研”脱节,即国防科研与生产脱节,产业化上中下游脱节,中间环节薄弱,军工产业链与国民经济产业链脱节;管理体制分离,导致投融资分离和军民企业分离;军品市场没有向民用企业开放;没有形成系统的军民两用技术政策和产业化环境;军民融合的产业链延伸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两用技术的产业化。

  通过实地考察、会议座谈、问卷分析等,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绝大多数军用、民用科研生产单位支持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设想,认为这是“军民结合”“军转民”的延伸与发展,是在国家层面贯彻落实“寓军于民”方针的新举措;加强军用、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是大势所趋,只有经过成千上万用户使用过的产品才能充分暴露问题,经过改进提高才是可靠的,军队选用既省钱又放心;民用科研生产单位拥有为国防建设服务的丰富科技资源,对进入军品市场充满热情,而且相对于军工单位具有体制、机制、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的优势;当前,需要继续推动“军转民”和“民转军”,形成良性互动的长期有效机制,只要这种双向转移和交互作用向深度、广度发展,就会产生更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虽然有些民用行业对军工也有一定的“行业壁垒”,但总体来说,民品科研生产领域对军工单位是开放的;对军工企业来说,参与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其机遇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使军工企业真正成为有自主经营权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竞争主体,其挑战主要体现在原来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只有军工企业承担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军工企业要面向更广泛的民用市场,竞争加剧,压力加大;绝大多数的军工单位(除了极少数军工核心单位外),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军民结合型的,既能承担军品任务,又能搞民品;军工单位在系统集成方面有较强的实力,现阶段军品型号的系统总体应主要依靠军工单位承担,一般分系统和配套件向全社会满足军品资质要求的单位,本着竞争的原则公开招标,开展广泛协作;民用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军品任务在资金、管理和运行机制上较国有军工企业有优势,缺点在于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一般偏弱,目前很难承担总体性较强的军品型号任务。上一页[1][2][3][4][5]下一页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加速产业化是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应采取的战略措施主要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能力,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强化军民两用思维,树立军民一体创新观念;消除体制分离,建立多渠道产业化投融资体制;深化国防采购改革,打通军品和民品两个市场;加强国防科研机构的调整改革;创建两用技术转化平台,优化两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突出重点,实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

  四、产业和区域如何推进军民融合:两个案例

  我们选择我国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四川绵阳市军民融合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作为案例,进行了剖析。

  四川绵阳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在军工科技资源富集的基础上起步的,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创新绩效。该案例可以为具有军工特色的地区建设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借鉴和示范。案例分析表明,绵阳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不仅得益于区域(地区)本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国务院十个部委和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务院部委间和四川省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绵阳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在全国军转民科技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全国军转民科技园区等基础上进行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绵阳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科研院所、学校提供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军转民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后,要实行军民分线管理,明晰产权,民品部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军地办学、“产学研”联合办学,是有利于军地双方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多赢”策略。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最具军民融合特征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我们回顾了我国信息技术与产业领域军民结合的历程,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超常规发展,为军民结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军工信息行业军民结合初具规模;军民结合的法律法规基础已经初步具备。目前,我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在管理体制方面,信息领域军民结合战略协同不够;信息领域军民体系分割比较严重,产业链脱节;在法规制度方面,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在运行机制方面,信息领域军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在技术创新方面,信息领域研究开发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比例较低。我们还重点剖析了美国信息技术与产业领域实现军民结合的案例,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了加快实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军民融合的政策措施建议。

  五、世界主要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我们重点考察了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以色列、印度等典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演进过程、发展趋势和经验教训。这些国家根据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和做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军民一体化”(以美国、英国为代表)、“以民掩军”(以日本、德国为代表)、“先军后民”(以俄罗斯、印度为代表)和“以军带民”(以以色列为代表)等四种模式。

  各典型国家经历的发展道路虽不尽相同,但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层面积极推进军民结合,是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共同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当同时兼顾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行为和国家意志的反映,因此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仅仅靠一两个部门解决不了问题;“军民融合”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而且要依靠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实现;“军民融合”并不是适宜于一切技术项目的,推进军民融合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和技术项目。

  六、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涵义

  进一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推动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对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我国应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高效运转的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融合的主要标志是:国防科技基础与国家民用科技基础、国防工业基础与国家民用工业基础实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军用、民用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创新源头(基础研究)实现军民统一规划;军用、民用优质高科技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形成核心生产能力,同时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政府主导,加强军民互动,两用技术切入,国防科研生产扩大开放,夯实创新基础。”上一页[1][2][3][4][5]下一页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应该按照综合集成、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十五”末期和“十一五”初期为前期准备阶段,即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规划时期;“十一五”时期,应主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军民两大创新系统融合的基础性建设,以民促军,加强军民互动;军工加快引进竞争,为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打基础,为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管理改革提供动力;“十二五”时期,将全面推动军民两大创新系统融合,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实现竞争、评价、监督、机制“四个机制”的顺畅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考虑到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敏感性,我们建议近期应从加强军民互动入手;从长远上讲,应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入手。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核心内容是促进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整合创新要素网络,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效率。

  具体的政策措施建议是: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军民互动,包括建立分级别的国防建设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军、民供需对话机制,组织军、民两大领域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交流,实现基础研究计划的军民融合,军民共建两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军民之间、部门之间科技资源共享,发挥有关中介机构的作用,推进军地科教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等等。

  2.开展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试点工作,加强军民融合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3.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

  4.搞好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5.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深化武器装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营造有利于竞争的体制环境,提高竞争层次、扩大竞争范围,深化军工企业体制改革,保持军工核心能力,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设立专题评估,等等。

  6.鼓励有条件的民用科研生产单位进入军品市场,是当前推进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具体措施建议有:尽快出台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扩大军品科研项目的招标投标范围;给民用企业公平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军品保密制度;完善军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等等。

  七、结束语

  构建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是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不断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紧迫要求,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也就是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集中体现。这实质上也是对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提出了更现实、更高的要求。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造、应用和转化科学技术成果效率的竞争。国家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现有的科技生产能力,更取决于面对挑战自我调整组织和运行机制的能力,取决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提高竞争力和创新绩效的要求,再也不能容许军工垄断和封闭倾向继续发展。这一问题,应当在十年之内,最迟在2020年之前,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

两好两促心得体会 篇7

  XX年两讲两促心得体会

  近期省局提出“三优两促进”工作思路以来,作为一名分局长,我积极组织并带头学业务、学理论,尽职尽责,力求从思想上、行动上、工作上与活动要求相对接,努力在“三优两促进”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

“三优”即以优质税收、优质服务、优秀团队为抓手,全面提升地税工作水平。优质税收,就是税收的质量要高、结构要优、总量要大。优质服务,就是服务的效果让纳税人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党委政府满意。优秀团队,就是干部队伍素质高、作风硬、形象好。“两促进”即以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具体来讲,优质税收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法征收、不虚收、不惜收,确保税收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税收总量要与地方经济相匹配,税收增长要与经济增长、税源壮大相适应;优质服务就是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全方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就是让税收更好地支持发展、惠及民生、维护和谐;优秀团队就是领导班子政治坚定,结构优化,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就是广大干部职工个个胜任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身心健康,积极向上。通过加强优秀团队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廉洁勤政、充满活力、能打硬仗的地税队伍,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平台、丰富服务载体,就能赢得纳税人满意,打造和谐的税收大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我认真组织分局全体同志将“三优两促进”实质精神弄懂弄通,并从自身做起,发挥带头作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以“三优两促进”工作思路为指导,结合当前的税收工作,谋划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力求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分局全面建设上有所突破。同时,组织分局全体同志深入学习全省地税工作会议精神,并专门召开会议,说心得、谈体会,在全分局掀起了学习精神、领会精神、贯彻精神、落实精神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对“三优两促进”工作思路的深入认识。

  作为为国聚财的一线单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将工作科学细化,层层分解到管理员,落实到企业。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将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大力堵塞征管漏洞,消除征管死角,在工作中,强化收入质量观念,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杜绝有税不收入的现象,做到向项目、向政策、向管理要收入,充分挖掘潜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践行“三优两促进”工作。

  作为重点行业分局,在工作中,我们注重提升征管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以夯实基础为目标,定期召开会议,深入谋划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在工作中抓根本、抓关键,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拿出对策,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我分局落实了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登记管理制度,逐户建立项目管理台帐,做到分户分项建档,随时掌握项目施工进度、不动产销售情况、缴纳税款等信息资料,建立重点税源台账,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及时更新税源变化信息,对税源实施动态跟踪管理,确保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合理分配征管力量,不断夯实征管基础,实现基层整体工作上水平。同时,分局根据每名干部的工作能力、政治素质进行定岗定责,及时细化任务指标,在区局考核分局税费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二级考核,将收入任务完成情况定期开会通报,连带奖惩,形成了全员抓收入、保进度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干部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了工作责任心。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局出台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综合利用税法规定的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做好主辅企业分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提供优质服务,落实工作规范,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环境,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增加地方一般收入,提供优质税收,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觉地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地税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管理,堵漏挖潜,着力增加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着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确保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稳步提高。

  在工作中突出税收规范化管理工作思路,实行对采掘业分户跟踪管理,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项目跟踪管理,合理分配征管力量,不断夯实征管基础,实现基层整体工作上水平。以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为契机,加强辖区内税源管理;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税收业务工作规程,实现税收规范化管理。

  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完成当前水利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充分认识当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以只争朝夕、分秒必争的精神状态,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细化措施,扎实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两高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篇8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

  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是市、县委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为我们今后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发展规划、强化项目招引。工业经济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明确工业经济发展新规划、推动开发区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是今后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开发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应按照“五有三转”工作要求,以“巡更精神”服务企业发展,精心修编园区总体规划及主导产业规划,全力做大做强化纤长丝面料、汽车配件、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园;紧盯“2+1+1”主导产业,主攻“四类重点企业”,聚焦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注重招商源头严把关、项目入区严审批,突出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工业产值、工业税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着力招引一批税收贡献大、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好项目、大项目,为全县工业经济规划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资源整合、打造生态经济。开发区应始终坚持“先进特色产业园”发展方向和“工业立区、生态立区”发展定位,依法依规整治区内企业乱租、乱用、乱占等不规范行为,全面清除小化工等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坚决杜绝引进“三高三落后”项目,精心将开发区打造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样板”,为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贡献更多力量。

三、坚持以民为本、推动扶贫富民。开发区应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攻坚战,突出以区内重点企业为主体,引导鼓励企业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实施“联村共建”、“家门口就业”等精准扶贫工程,扎实开展“三进三帮”、“四送”、“结对帮扶”等系列扶贫活动,切实采取“五小创业”、“为民办实事”等扶贫工作举措,推动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有效增加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力促区内企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协调并进,实现企业创业与群众就业融合发展、和谐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帮办服务。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应始终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工作原则,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瞄准机制体制改革、投资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引导等方面,优化开发区行政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办理等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区街合一”运行机制体制;深化创新“驻企帮办”服务机制;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共建共享大企业培育数据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运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融资,以“巡更精神”服务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助推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五、强化企业培育、推动争先进位。开发区应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建立大企业培育数据库,实施常态化驻企帮办服务,深入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掌握重点企业开票销售、税收、用电、用工等方面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力做好拟开工大项目用地、规划、立项、环评及水、电、气、热等方面保障工作,做好在建大项目工程进度、设备安装、人员招聘等方面服务工作,做好投产达效大项目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股改上市和规模发展等方面培育工作;加大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绿化亮化等配套项目投入力度,加快国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家级轮毂检验检测实验室、家纺展示中心、创业孵化器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园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开创开发区争先进位新局面。

  六、抓好作风建设、锤炼干部品性。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一是始终保持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自觉把作风建设有机融入工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在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严”下去,不断推动开发区保持“四个明显提升”,形成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的新常态,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二是切实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标准,以敬终如始的态度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让企业和基层群众看到主动作为,感到积极变化,得到更多实惠。三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一鼓作气的劲头,着力落实好制度建设计划,着力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和基层群众的长效机制,高效落实“首问负责制”,真正把每一项民生实事都做到企业和基层群众的心坎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两学一做” 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工作两年心得体会

  工作两年收获颇多,工作两年足以改变很多的事情了,那么工作两年后的感想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工作两年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工作两年心得篇1:

  我04年从中青院毕业,来到西部地区,在成都一家中央国企工作已经2年了,感受颇多。以两年的经历全面评价它是不可能的,但是国企存在的原因: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决定了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

  我个人认为目前存在的国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国民经济或国家政治影响重大行业,由国家垄断或绝对控股;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还没有私有化的一般行业的国有企业。第一种是国有企业的主体,这些企业包括钢铁企业、电信行业、国防工业、银行、民航、地铁等,这些企业由政府直接或间接管理,享受各种优惠条件和垄断资源。第二类大多缺乏竞争力,比如国有纺织厂、国有家电企业、能源分配企业等,它们是改革开放之前遗留下来的,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绝大多数已经改制,这类国有企业所剩很少了。

  温水煮蛙:国企概括起来就是养人。就像一头猛虎被圈进了动物园,一开始还挣扎着想搞出点名堂来,后来天天好吃好喝,一出风头就碰壁,圈得久了也就懒洋洋了,变得没有野性了。所以,奉劝年轻人还是不要进这里,否则什么没学到,就学到勾心斗角和偷懒了。而且在这里舒服惯了,以后到什么样的企业都不适应了,没了激情。

  国企的资源:国企最大的资源就是政府的支持,和国家资金倾向,往往占有某种资源、某个市场、享受某个优惠政策。另外,打着国企的牌子往往给人以正规的感觉。因此,处于一种相对养尊处优的境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有着自己的优势,即使不那么努力拼搏,也不会被淘汰。这大概是国企是内向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处世之道:窝里斗,戴着面具做人。总体感觉外企是外向型的,国企是内向型的。外向型企业的特点是对外,只要自己做出了成绩就会被提升,因此个人能力比心术的作用要大。内向型企业的特点是对内,蛋糕就是这么多,你多了人家就少了,这时心术就起作用了。都在这里勾心斗角,想想怎样能自己多分到一些。有个故事,一开始分蛋糕,大家一人一块。第二次分蛋糕,有个人带刀来了,大家没办法,大部分给了他。第三次分蛋糕,大家都带刀,可是有个人拿枪来了,没办法,大部分给了他。第四次大家都带了枪,可是有人推了门大炮来,没办法,大部分给了他。从此以后,还是那么大的蛋糕,可是每次分蛋糕的时候人人都推一门炮过来。戴着面具做人也是一绝,我开始还不知道,后来才发现《厚黑学》在这里是必修课。

  工作两年心得篇2:

  今天自己在家,外面风很大,我也懒得出门!躺在床上,看着日历,发现日子一天一天过得也挺快……

  回想“上世纪末”,还是个高中生,每天披星戴月的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那个时候就觉得工作的人真的好幸福哦,可以看电视,可以休周末,可以不用学习……

  进入21CN后,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可真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时间多的能大把大把地浪费,而任务就是睡觉和吃饭……

  和老公来济南以后,正式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也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开始慢慢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一面想家,每天辛苦的生活,一面庆幸没有选择回家,去过一种懒散的生活。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也开始成熟起来。才发现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他可以让你知道什么叫做万事皆为辛……

  工作以后,才知道原来向往的“白领”套装和高档写字楼,远远不如休闲服和安静的教室!从2004年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按照原来在学校中的想法,工作两年后,就可以步步高升了。但是我发现人的想法总在不停的改变,也许人的胆量是越来越小,我开始害怕改变……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不知道自己进入这个公司,现在的工作究竟是好还是坏。我想象不到自己今后的路是什么样,应该怎么走。当初在同一起跑线的同学、朋友,如今已经开始慢慢有了差别。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之间的差别会慢慢大的另人难以想象,收入呈数量级的差距,而且还会加大,生活质量也会天差地别……

  工作以后,物质方面的变化太大了,衣、食、住、行、用上都有体现。学生的时候,我所有的衣服都在200元以内、包30元就搞定。记得上高三时,拥有了一件佐丹奴的风雨衣时,很兴奋,那是我第一次穿有“品牌”的衣服。现在和老公逛趟街有时能花五、六百元,虽然刚开始刷卡也刷得心疼,但慢慢的好像开始习惯了。说到吃,记得最清楚的是大学时5块钱吃顿饭都觉得奢侈,在超市买零食,会按照重量和价钱算半天,现在看到喜欢吃的东西,就是贵也会买来试试。住呢,个人空间是越来越大了,从8人一间的宿舍到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出行上,以前上学时,能走路就决不坐车。现在,出门打车也是常事了。用上,变化就更不用说了,还读大学时,当时看谁有个笔记本电脑都羡慕得不得了,现在自己也有了。应该说自己比起过去大大“有钱了”,可是自己赚来的钱花起来并没有很痛快的感觉。我真羡慕别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不考虑价钱,可是不行,我觉得这样太浪费了,未来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花钱呢。

  工作两年心得篇3:

  掐指算来,已然毕业两周年之久。消失两个月后重返bmy,看到大批的师弟师妹找工作,不由得想起自己这两年来的辛酸,黯然泪下,于是,咬一根鸡腿,化悲痛为饭量,化饭量为能量,写一片短文送给找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