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3篇 学生思维发展观

2023-04-20 14:31:00心得体会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3篇 学生思维发展观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3篇 学生思维发展观,供大家参考。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3篇 学生思维发展观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1

  初中学生学习理科,学生是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学习过的基础知识。而题海战术是很多老师采用的,所谓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忙于习题批改,而实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数学题的解法大体包括:“审题”、“分析探求”、“解题过程”、“解题思考”四步。审题是解题的起点、解题过程是关键,最后的思考是解题的归宿。这四步是一个运用知识、锻炼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解题中力求运用思考、变换、引伸、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等思维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题目要有一个变换延伸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目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呢?应对题目变形、变换引伸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

  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一题多变。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在中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比如“6个苹果吃了2个,还有几个?”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6-2=?”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句话“6减2的差是多少?”或一幅线段图(或实物图)来描述。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2

  一、理解教材,把握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培养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我们要认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自觉地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材“十几减九”中,安排了4道例题。例1要求教师直观演示讲解,例2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例3要求学生看图想一想,算一算,例4要求学生看算式想一想,算一算。4道例题,编者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明显第体现了四个不同的教学层次,这恰恰是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中,逐渐地培养学生思维,由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理解到这点,把握教材,才能把自己置身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才能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既要重视直观演示,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性的学科,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第二册中的例3: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这类“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除了直观演示讲解外,还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摆12只白兔(用 代替),再摆7只黑兔,(要和白兔一一对应)如图:

  白兔:

  黑兔:

  学生通过动手摆,亲身感知并加深理解到:1。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白兔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何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只数。从12只里去掉何黑兔同样多的7只白兔(学生边分析边摆),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根据减法意义,学生就能选择用减法来解答。这样,动手操作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选择解题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想一想”更重视“说一说”

  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成地叙述思考过程。”

  思考,即想一想。实质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大脑的认知活动,这时内化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每每让学生“摆”、“看”的同时就要学生想一想,这时非常重要的。然而每个学生是否开动了大脑——这个思考的机器,思考得是否正确,想得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靠“说一说”来训练,因此重视“想一想”,更要重视“说一说”。教师要多让学生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又是怎样想的”,“说说这样做的道理”等等。总之,让学生用语言尽可能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即会想,又会说;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把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训练,不断培养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就聪明起来。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心得体会3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辩证思维等。

  发散思维是以某一对象为出发点,通过想像、猜测等心理过程,激发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对“ 0”说一句话,结果同学们众说纷纭:“0”像一盘冷月,像一轮红日,像飞速旋转的车轮,像一群围观的人群,像妈妈滴落的眼泪,像爸爸举起的酒杯……“0”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从“0”开始;无志者,几经折腾,仍以“0”告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像和自由创造的能力,使思想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最终获得创新性成果。

  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或旧的观点,大胆地进行否定或对原概念和定义以新的解释,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在现象与本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眼见未必为实”。一只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是弯曲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所致,而事实上筷子是笔直的。在讲解成语“见异思迁”时,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倾向,值得批判,而少数学生提出与常人相反的观点:一个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就应该见异思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说理透彻,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新鲜感。

  侧向思维是利用其他领域的观念、知识或现象来寻求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思路的一种思维方法。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从带刺的茅草划破手掌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美国莱特兄弟看见空中鸟儿能够自由飞翔发明了飞机;蝙蝠在空中飞行,能利用超声波了解前面的障碍物,人们利用这种现象发明了雷达。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常常联想到某些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从而得到启发,找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辩证思维是指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在看待某个现象或问题时,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方面。例如:教师讲解《愚公移山》一文,常常归纳出愚公改造自然的宏伟抱负和坚强毅力的含义。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大家赞扬,但其方法恰当吗﹖与其让子子孙孙移山,倒不如叫愚公迁居。现实生活中,愚公果真那么移山,试问太行、王屋二山会移到哪年哪月﹖俗话说:“苦干不如巧干”,处理问题或解决矛盾时,要深思熟虑,寻找最佳方案解决问题,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积极创造条件,改变教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