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实习报告 > 正文

《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3篇(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2023-03-15 21:22:35实习报告

《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3篇(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3篇(实践论的读书心得),以供参考。

《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3篇(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1

  毛主席于1937年7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纠正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进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给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实践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提高自己对于人生、世界的认识,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文中,作者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认识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毛主席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至此,认识运动还没有完结,毛主席在文中指出: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

  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从认识事物,到形成正确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将这种想法投身于实践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文章中毛主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曾说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还有就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就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就好像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刻思考。

  文中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就说明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从经过我们缜密推理和判断的抽象思维中,我们往往能获得更加可靠的答案。

  文中说到,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正如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有个成语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文章的最后也写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的,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其中的现象,从而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当这种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时,就可以用它反过来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产生巨大的实际能动作用。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

  而从全文来看,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要用认识来能动的作用于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先后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

  不仅如此,《实践论》对于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入企业和公司,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保持严谨的心态,不能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同时,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在绘图设计产品时如果没有按照标准尺度和规范随随便便,下一步的加工就无法进行,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费。而在大学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实践就永远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事实的真相和本源。虽然实践第一,但是不能忘记,理性认识的获得,还应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炼和推理的基础上。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诺大的大学宝库里找到自己想要的,获得自己想学的,同时也要总结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如此,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以后在大学毕业后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2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优秀的读书笔记3

  之前很少读这种专业性的哲学范畴的经典,无意间翻阅到一些《实践论》中的片断,便顿觉相见恨晚。每次突然密集的看书时,都是遇到了迷惑、想不通的,久思不解的难题,想从书中前人的智慧里获取灵感。这一次让我豁然开朗,突然明白后续读书的方向,也让我从心底再次对毛爷爷肃然起敬。

  结合自己的一点涉世经历和人生感悟,我前后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感悟迥然不同。下面结合文中感触较深的片断,谈谈自己初读的浅感。正如文中所说认识与实践的真谛:我不断的品读,不断的去感悟,再把所感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再感悟、比较,再去运用实践……如此往复,就一定能领悟《实践论》的真谛。

“感性与理性是认识的两种属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了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在这一点上,让我明白,人们对事物的初级认识都是感性的、主观的,都是依仗自己生活、学习所得的经验主义、主观臆断。如果全凭主观臆断的感性认识,则是我们说的空谈、空想,浅显的表层现象问题。有的可能是往期的实践经验的推理或是某种理论的拿来主义,在某些范畴内可能具有理性属性,但它就算推断成功,其实因为具有特殊性还是普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证明。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每一次的推断、推理或是决策,都要进行实践性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并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而及时变化,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推断或决策的成功率。当然,一次的成功并代表我们的决策或推理是就是真理,还应客观的分析研究其是特殊性的成功,还是普遍性的成功。

  这是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与统一关系,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往复更替的过程,但每一次的循环,都突破了原有状态,并进行了提升而高于原状态。没有实践的认识,认识就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般的站不稳脚跟。而没有基于认识的实践,实践则像是无头苍蝇,没有方向与目标,更不会提档升级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人与生俱来便具有“惰性”,身体上的懒惰和思想上的懒惰,而后者则更可怕。思想的懒惰,便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我们生活的日常,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条件反射般的产生了恐惧与惧怕,更别说去想出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了。一是因为他们只看到问题的表象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惰性”思维定式下的条件反射式排斥问题。在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已经被惰性所击败。另一种,可能没有被“惰性”下条件反射所击败,开始进入解决问题的实践阶段,可能会成功突围,但更可能会再次被击败,甚至万劫不复。但显然第二种是值得赞许的,因为相比第一种他又迈出了一大步。遇到问题,首先我们应不被表象所吓倒,沉稳冷静的去解剖表象下面所蕴藏的内在联系、动机与目标,即现象下的本质。再实事求是地去客观分析总结解决之思路或方案,然后根据事态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去进行实践解决,方可解决问题、达到心理预期目标。说到底,每一个问题降临,我们都不能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实践的过程是不能停止的。因为没有实践,是永远不肯能得到正确的理论。而就算一开始就有拿来主义的理论,更需要我们实际的实践过程去检验、去修正。因为事物是矛盾运动下不断发展向前的。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这一点上,是要告诉我们,不仅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去练习自己分析客观本质的能力,并验证出一些理性的东西,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理性素养。但更可贵、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理性的东西运用到后续的生活与工作中,再通过遇到的新问题来检验之前的理性东西,并丰富完善出新的理性东西。这一层面讲的是,不仅要获取理性的“知”,更要将“知”付诸于“行”,去改造环境、改造现状。

  另一层面,“拿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改造世界”,一是要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二是改造客观世界。就这一点来说,运用实践所得的客观规律,刻意地去先改造好我们的主观世界,让我们自身具备科学、理性的主观思维方式,将更加有利于我们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保证真理的永恒价值和科学性。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