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6篇 小学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

2022-07-10 12:41:28教学
  • 相关推荐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6篇 小学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空城计教学设计共6篇 小学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6篇 小学语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1

《空城计》教学设计

  韦 忠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有典型的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本设计以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品评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并体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按照“整体感知”、“评析人物”、“品味语言”三大板块带动全篇,品读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紧扣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物的精彩表现,洞察人物的性格,让人文智慧的光辉闪烁课堂,使学生在欣赏和受感染的同时,摄取到有益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目标定位

1、掌握生字、新词

2、掌握小说情节结构,理清故事脉络。

3、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导学激趣

1、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 1 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课堂检测,课堂展示

  第一组展示:

  按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组展示: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诸葛亮:临危不惧 司马懿根据?→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 2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四、拓展延伸

  第四组发言展示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2)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将会如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3 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五、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六、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4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2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方法指导:

1、要求学生课前浏览《单元说明》,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曲吧?? (师生共同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板书标题)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介绍本文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

  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分拨(bō)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鹤氅(chǎng)纶巾(guān)模样(mú)笑容可掬(jū)遁(dùn)言讫(qì) 4、解释下列词语

  蜂拥:像蜂群似得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隐匿:隐瞒,隐藏。

  擅动:任意,随意的举动。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掬,用手捧着。 旁若无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遁:逃跑,逃离。 三、初读课文(略读),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字义、寻找到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 1、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2、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3、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三。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排演一个小话剧。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随机抽取一小组进行话剧表演。 2、抢答

①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 ② 故事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

③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诸葛亮的什么故事吗?(提示:什么人、什么事、怎么样)

④ 你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二、再读课文(略读),简要了解人物形象

1、画出课文中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的语句。

2、《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三读课文(精读),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合作探究)

1、文章具体是如何表现诸葛亮智慧的?

⑴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2、文中几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

  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3、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4、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5、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四、拓展延伸

  如果此战对方的主帅是司马昭,诸葛亮此施空城计,还能取胜吗?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2、《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

  侥幸

  自豪

  故做姿态

  如释重负 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知识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9、空城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雪飞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空城计》这篇课文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而且具有思维学习的价值。诸葛亮为什么要设空城计?怎样设置空城计?空城计最后的效果如何?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刻牵动着学生的思维,考验着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听、说、读、思的实践过程中,使语言与智慧同构共生。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

3、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 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诸葛亮图片

  认识他吗?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

2、我们认识诸葛亮多半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就是(点图)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故事。

3、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 (1)指地形图,交代故事背景 (2)板题 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施计?怎么施计?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为什么要施计?

● 师:当时的情况书上有一个词就写出来了(千钧一发)

  读句子

  1 出示句子: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 理解“千钧一发”

  师:当时情况怎么就让人感觉到“千钧一发”呢?看看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来谈谈

(1)身边没大将 不会打仗

  数量缺乏

  攻城容易 (2)“心惊胆战” 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将军会怎么说?士兵会怎么说? (3)危急时刻 “杀”想象气势

  小结:的确,兵力的悬殊,自己的士兵六神无主,而魏兵却是气势汹汹,这真是千钧一发啊。(点红“千钧一发)齐读句子。 ● 师: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板书:千钧一发),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南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师:诸葛亮说了这番话后,蜀国的将士们怎么样了?(心里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 师:刚才,将士们是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现在心里都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了?这是为什么呢?再读读诸葛亮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师:将士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

  这么慌张的情况下,他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安定军心,他会用什么语气说这番话?

  指名读 师:是啊,诸葛亮能在如此短暂的实践中急中生智,也是因为他面对危急情况时 ,如此的镇静自若。

2、怎么施计的呢?(第二自然段) 师: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帮学生梳理步骤)

  出示句子: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师:感受到什么?(镇定 悠闲)

  师:你看,15万人马兵临城下,他却如此悠闲,还喝酒弹琴,真是临危不乱啊

  司马懿看到这些会怎么想? 师挑起一个问题:这些扫地的是真的老百姓吗?为什么要用士兵装扮?(真是考虑周到啊)

  师:招招都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这样的布置真是巧妙啊(板书:巧妙吩咐)

  请4个学生读。

3、结果怎样?

(板书:兵马撤退)

  师:司马懿为什么会退兵?

  出示句子: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师: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看法,那诸葛亮是怎样看待司马懿的呢?

  2 出示句子: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师:两段话对比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合作读

  小结:是啊,诸葛亮比司马懿更技高一筹,抓住了司马懿的性格弱点,让司马懿中了计。

四、学生讨论拓展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2、诸葛亮身为丞相,却将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用了空城计,如果计谋不够周密,如果部下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不那么多疑,冒险进攻,后果都将不堪设想,诸葛亮这样做是不是很冒险呢? 通过这个故事,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他吗?(板书:足智多谋)

五、复述故事

  今天我们读了空城计的故事,那现在谁能够看着板书跟大家讲讲呢?

六、总结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建议大家课余时间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板书:

19、空城计

  千钧一发——安定军心——巧妙吩咐——兵马撤退

  足智多谋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4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二、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我们也可以在“计”

  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环境):

  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军情紧急)

  思考: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

  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

  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小结:正面、侧面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3、那司马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小说中司马懿的其他表现,思考讨论

  明确:

(1)认真阅读课文“司马中计”分析司马懿。

(2)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则读后感。

2、《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空城计(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足智多谋

  司马中计

  临危不惧

  孔明释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5

2、空城计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的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以及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简介《三国演义》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我能理清文章脉络。

三、第一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一

  小组合作,分段认真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小组成员共同交流。5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主学习。

3、师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匿 擅 谨 慎 丞 彼 玄 擒 (2)指名读词语,并理解词义

  隐匿 鹤氅 谨慎 玄机 纶巾 蜂拥而来 尽皆失色 笑容可掬 神鬼莫测 抚掌而笑 (3)分段读课文,主要检查能不能读正确。

四、第二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并用简洁的话把故事的大概意思说给小组成员听,8分钟后汇报,看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学。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板书。

4、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第四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述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我要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第一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读课文,勾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成员交流一下,8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主学习。

3、指名汇报自学成果,师生评价。

四、第二循环

1、小组成员讨论:诸葛亮施“空城计”为什么能够成功?3分钟后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4、师小结。

5、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其它故事。 板书设计

22、空城计

  衣着:披鹤氅,戴纶巾

  动作: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神态: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空城计教学设计共6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的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创境揭题

1、导语

  师:同学们,在语文乐园

(一)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老师想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好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用5000弱兵就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你们想知道这故事的详细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城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围绕课题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主学文。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过渡

师: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用5000弱兵吓退敌人的15万大军的,首先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

(一)导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

(1)读悟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2)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诸葛亮有哪些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根据提示,读思课文。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过渡

师:通过这段的学习,我们对当时军情紧急有了了解,也知道了诸葛亮在如此紧急关头能够做到临危不惧,安定军心。同时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和写士兵们神态来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军心稳定了,下面诸葛亮又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并圈画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观看视频。

4、谈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5、小结过渡。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敌军时能稳定军心并实施空城计的部署,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过人的胆识。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了吗?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字生词。

2、将《空城计》讲给家人听。

3、课后读一读“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全面了解诸葛亮。

  附:板书设计

19 空城计

  镇定

临危不惧

下令

足智多谋

喝酒弹琴

胆识过人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