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6篇 乌美娜教学设计模式

2022-07-09 02:06:33教学
  • 相关推荐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6篇 乌美娜教学设计模式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乌美娜教学设计共6篇 乌美娜教学设计模式,供大家品鉴。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6篇 乌美娜教学设计模式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1

27、《乌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文章情节明了简洁,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来的梦想。多么令人感动的乌塔,多么令人敬佩的乌塔!

  这篇文章的思想性重与文学性,文中的外国小女孩乌塔是独立自主,聪明勇敢的象征和化身,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乌塔理念,学习乌塔精神,才能说让本文的意义得以充分体现和落实。 【教法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但在生活方面还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学习重难点】

  1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游?是和谁一起去的?

2、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

3、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很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她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乌塔)对,她的名字叫乌塔。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位小姑娘怎样独自一人旅游?

【设计理念:谈话内容有机地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学习结合起来,顺其自然地过渡到文本学习中去。】

二、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设计理念:明确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学生应该习得的学习能力。】

三、整体入手,把握课文。

1、是啊,乌塔才14岁,为什么能做到一个人独自出国旅游?她旅游了哪些地方?请快速在文中找出来。

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欧洲地图。

【设计理念:出示欧洲地图,让学生明确欧洲的大,而让乌塔独自一人出旅行的事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2

四、领悟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

1、为了这次出国旅游了,她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所做的准备工作。

2、指名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2)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3)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小结:乌塔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真不简单呀!

3、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佩服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我们中国小孩做不到这样?

4、师生互动交流。

【设计理念:紧扣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将乌塔的经历与自己的经进行对比,领悟乌塔的人物形象——独立、自强,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五、拓展活动。

1、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设计一次旅游计划。

2、小组代表反馈。

3、讨论: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事例你准备怎样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品质?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将来走进社会才能适应各

  3

  种环境的生存,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布置实践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你用书信的形式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

2、联系自己的成长故事,写一篇读《乌塔》有感的读书笔记。

  4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2

《乌塔》教学设计

  思茅第六小学:杨鸿简

  文本解读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三维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让我来猜猜: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都不是,没猜准?那有一样我百分之百能猜准——都不是一个人去旅游的,对吧!

2、可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这个勇敢的人是谁呢?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第一次看到“乌塔”这两个字,你会有哪些想法?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弄清不理解的生字新字词的意思。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她为这件事做了哪些准备?

(3)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应向她学习些什么?

(4)思考: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个人远行,好不好?(从文中找理由)

2、(环节一)学生根据“自学建议”独立自学课文。

3、(环节二)组内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1)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3)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所在地?汉堡、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波恩所在的国家?(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1、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不理解的字词(略)

(2)交流:课文讲了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她为这件事所作的准备:(教师板书、学生朗读)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 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了三年

2、交流: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1)自理能力强。

  如:小姑娘已经起身,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 (2)热情、活泼。

  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 (3)生存能力强。 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4)有责任感。

  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5)做事有条理,有计划。

  如: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3、组织辩论,引导深究。

(过渡语:那你对乌塔的行为是赞同或是反对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辩论。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个人远行,好;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个 人远行好不好?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认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个人远行,不好”,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时间、价值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 看来反方同学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但是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呢?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4、教师小结,提出自己的建议: (1)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四、练习作业:

1、从括号中划掉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洗漱.(sù shù) 蒙胧.(lóng nóng) 惬.意(qiè xià) 语塞.(sāi sè sài) 逻.(luó nuó)辑.(jí j?)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乌塔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3、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

  题目:从《乌塔》想到的

五、板书设计:

  乌 塔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 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了三年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抓住了单元重点,通过谈体会进一步感悟乌塔身上的那种可贵的自立精神;其次是领会了教材的意图,学课文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学习课文所揭示的实质,所反映的内在思想。我们要的是乌塔那种精神品质,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他人行为。这里更需要的是人文的,非智力的东西; 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能及时为学生问题生成创造条件。如:学生揪着‘能不能一个人出去’这个问题不放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文,通过再学习打开思路。也防止了《学记》中所说的“学者有‘四失’”中的“浅尝辄止”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深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最后,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启发,面对自己的同龄人,面对她的所作所为,自己有何感想?学生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自省,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撞击,情感得到不断升华。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使用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到语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3

  篇1:五年级下语文说课-我和乌丽娜-西师大版【小学学科网】

10、《我和乌丽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小学语文组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我和乌丽娜》,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德国小姑娘乌丽娜数桥的这件事,展现了“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的要求与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

  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10、《我和乌丽娜》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和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出现错误时,及时给予纠正。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对识字有要求,对小学高段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小学高段的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求高段的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我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丽江古城给你怎样的印象?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丽江古城的美?分别有什么特点?

桥的特点是:数量多、材料多、样式多(板书 桥:数量多、材料多、样式多)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环节:板书设计

10、我和乌丽娜

  水:清亮、活跃

  桥:数量多、材料多、样式多

  第五环节:小结与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和积累成语,本课的作业设计为:

1、将本课生字各写5遍组两个词。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2:爸妈我合作的教案《我和乌丽娜》

  我和乌丽娜

  教学目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句子含义,感受人物感情,感受景色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我和乌丽娜》这篇课文,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乌丽娜是哪国人?(德国人)

2、那她为什么来到中国,来到丽江呢?(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研究“东巴文化”的学者,所以她跟随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丽江)

二、品讲课文,解疑感悟

1、(出示课件)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在有关词句上圈圈画画,做批注,然后和同桌交流看法: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哪些事?(逛古城、赏江水、数小桥)[板书] 2、a.乌丽娜喜欢逛古城,而作者一同去了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乌丽娜一边叫,一边拉着我往四方街跑??)

b.今天,我们就跟随文中的两位小姑娘,一起走进丽江古城,欣赏古城美景。(展示古城全貌)欣赏完,谁能说一说,这丽江古城的总体面貌怎样呢?(丽江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的房屋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c.“错落有致”是什么意思?谁能说一说。(在本文指高的和低的交错分布,很别致) 谁还想说一说?看到这样的房屋整体布局,我们不禁感叹到:这丽江古城的房屋整体布局真美呀!(设计真有特色呀!真是别有风味呀!)这体现了丽江古城的整体美。

4、文中“我”和乌丽娜逛着古城,乌丽娜竟提议要数古城的桥,(展示课件)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5-8自然段。

a.从这几段话中,你可以看出乌丽娜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开朗,活泼,可爱) b.而作者面对她的提议答应了吗?(答应了)

c.从那个词看出来?(舍命陪君子) d.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顾性命去陪你尽兴到底)

6、文中“我”和乌丽娜一边数桥,一边欣赏丽江的水。

b.这段话描写了丽江水有什么特点呢?(清亮,流动)[板书]从哪些词可感受到呢?(“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衣物的纳西姑娘”“乌丽娜穿了一身纳西姑娘鲜艳的衣装,映照着流水,特别好看”)(“流出来,冒出来,到了,哗哗哗,汩汩汩,穿行在”)

7、丽江古城的水美桥多,她们数了一座又一座,a.发现丽江的桥有什么特点呢?(林林总总)

b.谁能说说“林林总总”是什么意思?谁还会说说?谁还想起来了?(形容繁多)

c.丽江的桥“林林总总”具体体现在哪些语句中?我们一起来欣赏古城的桥,观看屏幕。看后我们也不仅感叹到,丽江的桥真是林林总总呀!不仅形状不同,用的材质不同,而且桥上的雕刻很丰富。

8、这些雕刻把古城的桥装饰得更美了,于是(看大屏幕)读“乌丽娜看一座,赞美一座,在小本子上记下一座。

b.她可能记什么呢?(记桥名、桥建的时间、桥的形状、桥的位置、桥的材质??) c.记这些干什么呢?(她怕数重或者数漏,这样就不准确了) d.你能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认真、聪明)

9、我们数着小桥,流连在水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碟大屏幕)从中体会出她们数小桥的心情怎样?(快乐的、愉悦的、开心的)

10、我们随着流水数着小桥,忽然发现那碧清的沟水竟流进了一户人家的墙洞里,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作学习第11-20自然段,体会乌丽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边板书)(做事认真、细心、执著;懂事、有礼貌、好奇心强、活泼可爱)

三、分别寄情

1.我可惜这样一个做事认真、细心执著;懂事、有礼貌、活泼可爱的同桌回去了,在分别一个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邮票寄给她。

四、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1.本文写了我和乌丽娜什么事?表现了乌丽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文主要写了我和乌丽娜一起逛古城、赏江水、数小桥的事,表现了乌丽娜是一个活泼可爱、认真执著,对人有礼貌,热爱中国文化的小姑娘。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小练笔: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邓州市小杨营乡安众小学 张丽丽 《我和乌丽娜》教案 篇3:我和乌丽娜 教案

  我和乌丽娜

一、情境导入,自主探究

1、同学们,让我们伴着优美的纳西古乐,和文中的两个小姑娘,一起走进古城丽江,走进这座古老的城镇,感受一下那里的古老的文化和美丽的景色。

  一起板题

3、浏览了这篇课文,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4、生质疑。

  出示小黑板:(1)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在古城做了哪些事情?

(2)找出文中描写丽江古城美景的句子。

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

  讲了“我”和乌丽娜一起逛古城、数小桥、赏流水

  板逛古城、数小桥、赏流水

  我和一个德国小姑娘在古城丽江做了这几件事,说明这个德国小姑娘非常(热爱丽江)

  过渡:乌丽娜这么喜爱丽江,那么丽江到底有哪些优美的景色吸引乌丽娜呢?

2、解决第二个问题 (1)预设:“丽江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的房屋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第一句点明了丽江古城历史悠久。第二句点明了古城建筑的特点。

  板书:逛古城 美

(2)预设:都

  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

  是啊!清亮的水是没有颜色的,但它又是五颜六色的:它有着墙的白,瓦的灰,树的绿,花的红,还有纳西姑娘身上衣装的鲜艳??它有时像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唱着“哗哗哗,汩汩汩”的动听的歌儿;它有时像一个安静温柔的小姑娘,和我们说着悄悄话。

  板书:赏流水 清

  从中体会到了古城的桥的材料多(木板桥,古板桥,木拱桥,古拱桥);样式多(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雕刻漂亮(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东巴神舞,各种鸟兽花木)

  板书:数古桥 多

  7\\\\丽江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8\\\\古城的房屋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12哗哗哗,汩汩汩,它们唱着快乐的歌。从大自然的石阶上一层一层地跌落下来。

14、这是石板桥

17、巨大的水车旁边有一座木拱桥

18、水巷里随处可见的石拱桥

19、这是单孔桥。 20、这是双孔桥。

21、这是黑龙潭的多孔桥。

22、在这里,人、水、桥的组成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舒服。 好了,我们的丽江古城游至此就结束了。

3、解决第三个问题

(1)预设:你说怪不怪,全世界的女孩都喜欢逛街,乌丽娜也是,而且在丽江只喜欢逛古城

(2)预设:“这不就是一个大大的‘象形字’吗?”

(3)预设:“咦!乌丽娜叫了起来??乌丽娜居然说起纳西话来了:可以进来吗???她没有忘记合影留念??抱着大妈亲了一下,说: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5)预设:“呀?怎么只有353座?还有一座在你屁股下呀!”说明乌丽娜很认真。

三、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年以后,乌丽娜和爸爸妈妈回德国去了。

  从中可以体会到“我”和乌丽娜之间的友情。她们两个不但是同桌,更重要的是她们两个都热爱中国,热爱丽江。

  同学们,乌丽娜走了,你们思念她吗?现在,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轻柔地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播放音乐

四、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课本安排的是演示实验,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将焦耳定律这节课设计为学生来完成的探究式的学生实验课。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半年的物理课程,但对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掌握的很差,所以我在课堂教我会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实验对人们获取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3、使学生通过对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准备一个小灯泡。先让一个同学摸一下,让其感受灯泡的温度,然后将小灯泡连入电路,闭合开关,通电一段时间后,再让其摸,比较温度变化的情况,由灯泡温度升高这一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效应。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过程大约 2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利用电流的热效用?教师展示几件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器 。 例如电熨斗、电暖气、电饭锅、电烙铁、电热水器、??

⑴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和哪些因素有关? ⑵ 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教师、学生共同确定因素:因为是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所以影响因素有电流;因导体的电阻影响电流的大小,所以应该有电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不难知道导体放出的热量还与通电时间有关。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做到想而有理,用而有据,并具有初步的对所有猜想因素进行取舍的能力。) ⑶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首先对学生设置疑问:影响电热的因素很多,应该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和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虽然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对于方法的掌握很差,所以这里要逐步引导学生想到要利用这种研究方法。 ① 当I、t一定时,研究Q与R的关系。 ② 当R、t一定时,研究Q与I的关系。 ③ 当I、R一定时,研究Q与t的关系。

  由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我们无法直接测量,所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转换法,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转化给可测量的物体。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会提出多种实验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将同学分成两小组进行实验。

⑷ 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原理:

  给装有煤油的烧瓶内的电阻丝通电,电阻丝通电后产生热量,煤油由于受热膨胀使液柱升高,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越多,烧瓶内煤油的液柱升得越高。用煤油液柱升高的多少,就可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实验器材:实验室供电源,电阻,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以外,还有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镉合金丝,两个装有煤油的烧瓶。

  电路图:通过学生讨论研究设计出实验电路,让一个学生把本组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并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实验。 实验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将铜丝和镍镉合金丝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烧瓶中,然后串联接入电路,观察两烧瓶中煤油上升的高度。

  第二次实验:在两烧瓶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 前次相同,

  第三次实验:加长通电的时间,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由小组共同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归纳实验结论:各组同学共同探讨,归纳实验结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每组是否有不安全的因素,适时解答问题,并控制好探究所用时间。 ⑸ 分析与论证

  两小组分别汇报实验情况:最后分析归纳得到 ① 在I、t一定时,R越大,产生热量Q越多。 ② 在t、R一定时,I越大,产生热量Q越多。 ③ 在I、R一定时,t越大,产生热量Q越多。

3、焦耳定律: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焦耳的简介,让养成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索总结出了焦耳定律。教导学生不仅要学习他发现的定律,而且要学习他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Q=I2Rt 单位:I-安,R-欧,t-秒,Q-焦。

  说明:焦耳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热的计算。 理论推导:

  焦耳定律是焦耳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来的规律,还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我们能不能通过理论来推导出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呢?学生讨论推导。

(全部转化)

  当满足条件,电能————→内能(电热)时,有Q=W W=UIt,且U=IR ∴Q=W=UIt=IRt ∴Q=I2Rt 通过理论推导,同样得出了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的统一。

4、学以致用

(1)分析讨论课前提到的问题。

  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解释: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灯泡的电阻大于电线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 (2)利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①连接电路用的导线应选择电阻率较大的导线还是选择电阻率较小的导线?为什么? ②制作电炉子用的发热体应选择电阻率较大的导线还是选择电阻率较小的导线?为什么? ③制作电扇电动机线圈的导线应选择电阻率较大的导线还是选择电阻率较小的导线?为什么?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材料的选择、及热量的不同计算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附板书设计: §5 焦耳定律

(一)研究电热跟哪些因素有关  电流 I

  有关

21、电热Q → 电阻 R  通电时间 t

2、实验探究: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得出结论:

① 在I、t一定时,R越大,产生热量Q就越多。 ② 在t、R一定时,I越大,产生热量Q越多。 ③ 在I和R一定时,t越大,产生热量Q越多。

(二)焦耳定律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2、公式:Q=

3、单位:I-安,R-欧,t-秒,Q-焦。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可爱的乌丽娜。体会“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部分,结合重点词句了解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独具魅力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丽江水和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建议

《我和乌丽娜》以富有诗意的叙事抒情,讲述了德国小姑娘乌丽娜在丽江的故事,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知和至美至趣的地域风韵。

  全文共23段,先说德国小姑娘乌丽娜是我的同桌,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说汉语、认汉字了,接着写了“我”和德国小姑娘乌丽娜在丽江逛古城、数小桥,最后写了后来乌丽娜回德国去了,“我”给她写信的事。

  第1~2段写了乌丽娜在来中国前,就已经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了。在研究“东巴文化”的父母的影响下,她很小就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充满对丽江的向往,因此小姑娘乌丽娜对中国文化是有一些了解的。

  第3~4段写了乌丽娜的怪爱好——逛古城。

  整个古城里,房屋、道路、青山、绿水、小桥紧密结合,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德国小姑娘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数桥的主意,使文章巧妙地过渡到数桥部分。

  第5~20段写了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龙雪山流下来的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作者抓住“美丽”二字写水,抓住“林林总总”写桥造型多,抓住桥栏的雕刻展示桥的精美,抓住乌丽娜的认真、执著、有礼貌,写出了这个会说纳西话的德国小姑娘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文章的结尾有些特别,用了一个问句:乌丽娜,你嗅到丽江古城月光的香味了吗?此时,乌丽娜已随她的父母回德国去了。“我”在丽江看着《丽江古城》的邮票给乌丽娜写信,还要把这张邮票寄给乌丽娜,可见信的内容一定和美丽的古城丽江分不开。中国素有“千里共婵娟”的说法,这里是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通过本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想象丽江的美景,欣赏丽江的美丽,积累语言。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美好——美丽的景色、执著认真的孩子、诚挚的友谊。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今天,我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上了一节公开课。整节课下来,我明显意识到有很多不足之处:

  1 整节课的布局前松后紧,也就是时间上没有把握好。一开始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的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造成拖堂这样的严重失误。造成原因可能是由于紧张,一开始迟迟进入不到状态。

  2 目标过大,不宜达到。虽然我只写了两个大目标但是它里面涵盖的小目标较多。一节课时间,学生自学讨论很难达到。就如高老师所说,目标不能过多,要精。目标过多,过大,可能会造成学生接受不了。或是造成学生疲乏,或是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不踏实。

  3 自学指导

(一)中我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朗读5——20自然段,找出描写丽江古城“水”和“桥”的段落,再细读,看看丽江古城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桥”?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在小组内交流。这样我把“桥”和“水”放在一块,让学生去读去说特点,再谈感受。那么这个具体自学指导就显得臃肿,学生也不好把握时间,就如高老师所评:如果把这个学习指导再具体一下,分成两个学习指导。比如,在文中找出描写水的句子读读,看看水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内交流,时间是三分钟。这个目标很容易达到。接着再提出,那桥呢?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找找看。在小组内交流,时间是三分钟。这样学生学习的有针对性,自然就提高了效率。 我在背课时只想着第一个学习指导就是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的,我猜想着学生应该能够很快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结果学生只顾着读。延误了时间。

  4 直接告诉了学生答案,在说到水的特点时,学生分组讨论也没能准确的概括水的特点时,我提供给学生所谓的答案。高老师说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想。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水的特点,而不是老师提供极为准确的词。出现这一失误可能有两个原因所致:

(1) 没有完全透彻的了解“四环节”的操作流程,误以为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老师就得释疑,没有极好的运用引导艺术。

(2)所剩时间有限,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心中不免有些急躁。

  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对新的教学模式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得脚踏实地的去实践。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驾驭时间的能力还不够强。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懂得,要想进步,就得多锻炼,多学习,多接受别人的指导。这次活动中,我特别感谢高老师,他针对我的课的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而又中肯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乌美娜教学设计共6

《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有感受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和谁,去过那儿?学生自由回答。

2、有这么一个孩子呀,她非常了不起,能一个人独自到欧洲去旅游,你们想和她成为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和她交个朋友,看看她是怎样去旅游的,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文。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小组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

3、指名汇报。

  用“我认为乌塔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的句式汇报。

  预设:

(1)我认为乌塔是个活泼、热情的孩子。如:她一见我,立刻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2)我认为乌塔是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如: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3)我认为乌塔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4)我认为乌塔是个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孩子。如: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

4、我们向乌塔学习什么?是否也向乌塔一样背上旅行包去游历欧洲?

  讨论后归纳: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拓展写作:

1、学习完课文,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对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请你以“由乌塔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此时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