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评语共8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评语共8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以供借鉴。
二十一、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2、
体会作者层次分明介绍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
2、
搜集相关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
1、老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去过苏州的人都不会错过苏州园林这一建筑,今天我们有幸一同随叶圣陶老先生走进《苏州园林》。[板书:二十
一、苏州园林]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喜欢苏州园林,也一定能胜利达标!
2、投影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名读目标
二、简介作者
1、学生借助注释自主了解,随机标注重点
2、教师适当补充,学生识记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师述:首先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词,5分钟后比比谁声音响亮,吐字准确清晰。
1、学生按要求自主完成
2、五分钟后,老师:现在我将请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3、指名学生朗读,见错即停,纠正错误,指名另一学生继续读。
估计可能读不准的字有:倘若 鉴赏 重峦叠嶂
丘壑 阶砌 镂空 琢磨
4、学生齐读出示的字词两遍,并书空。
四、二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把握结构、内容
师:上一环节同学们表现的都很踊跃,接下来请同学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自学,相信在这里会有更佳的表现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积极思考。八分钟后,比谁能又快又好地回答问题:
1、 读了课文,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分别具体说明这个共同特点的?
3、学生自主思考完成,教师巡视了解
4、交流、明确:
老师:现在咱们比一比,谁能创造性地回答这些问题!谁愿意回答第一道问题。 ⑴、指名回答
(若学生不能一下准确的找到“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引导学生跳读找到有关词句,譬如:第三小节“园林是美术画”;第四小节“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第五小节“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老师根据情况让学生从所找语句中概括词语,引导文中那个自然段有一句话总的涵盖了我们找的内容,学生会快速的找到第二段文字。——)
⑵、师生齐读共同特点的句子
(师述:现在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⑶、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对于此问题,若学生的回答或补充都不完整,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找到四个讲究所对应的段落,追问文中剩余的文字不是说明总特点的吗?又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说明的?分别齐读6—9段,共同寻找,明确。 教师可根据情况展示相关图片,学生再次从直观上感受细微之处展现的图画美。老师追问:课文3~9小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问题中教师注意相机板书,给予学生直观的结构关系】
5、老师:可见课文处处紧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展开。我们今后写作说明文时也要时时注意突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二)体会作者层次分明介绍事物的方法
师述:在刚才的环节里大家思维很活跃,把握文本较好,老师很为你们高兴。现在我有个小疑问不知大家愿意帮助我吗?
1、屏幕出示问题:在阅读叶老的《苏州园林》时为什么丝毫没有杂乱无章之感? 【此题设计为了让学生能根据分析和板书,对作者的思路有系统的把握】
2、学生畅所欲言
文章采用由总到分到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三~六分别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图画美”,七~九从细部(细小的方面)说明“图画美”;第十小节简要作结。
【此题学生较易答出】
3、老师:说明文中清晰的写作思路既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又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借鉴作者的写法,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层次;排好恰当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一天中由早到晚,一年中由春至冬)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叶老笔下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了有条理地介绍事物的方法。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附板书: 二十一 苏州园林
四个讲究 主 局部
花墙廊子层次美 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自然色彩美 次 细部
总—— 分 ——总
二十一、苏州园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品读课文,体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作用;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 导入示标:
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出示目标)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里,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二、品读课文,与课文对话
1、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要求,来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1】:
2、细读第五自然段,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⑵、这一小节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各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交流、明确
关于第二问题,学生可能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句子不够明确,应和学生共同回顾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明确每种说明方法内容,引导学生读句找句来判定
说明:句一,句
三、四的前两个分句
作用:直接表达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着眼于画意”。 描写:句
二、
五、六,
作用:具体清晰生动地显示事物的特征,起辅助说明的作用。
句二:从空间的角度具体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句
五、六:以几个园里古老藤萝的奇特造型和开花风韵,生动的显示了栽种“着眼于画意”的特征
议论:句四中“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作用:深化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画龙点睛地点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画艺术的美 【师小结】
可见,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5、齐读第五段文字
【师述】:作者能把苏州园林这么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得益于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下面我们来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6、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领会他们准确的表达作用 ⑴研讨与练习二
⑵用减词法品位加点的修饰性词语 a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b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c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八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7、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8、
交流、明确:
9、师:根据刚才自学指导
1、2学习,请同学自由找表达方式或用词准的句子,集体交流
10、学生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此环节找2-3名同学即可) 【师】我们今后在写作说明文是也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 再次诵读,感受园林之美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自己欣赏或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记诵
四、 小结
1、请同学以“我了解了——----”“我领会了——-——”或“我学习了——---”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感悟
2、教师总结
五、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介绍说明我们蓬莱仙境的一处风景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
亭台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放镜头4〕结构美
总论——分说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
语言美
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三)知识探究、延伸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 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 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结合图片,导入课文《苏州园林》并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另著有小 说《隔 膜》、《线 下》、,散 文 集 《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并编辑 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2、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3、探究文章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
四、大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轩榭( )重峦叠嶂( ) 丘壑( )嶙峋( )镂空( ) 蔷薇( )池沼( )相间( ) 着眼( 2解释下列词语 ⑴鉴赏: ⑵因地制宜: ⑶映衬: ⑷重峦叠嶂 ⑸阅历: ⑹雷同: ⑺景致: ⑻别具匠心: ⑼斟酌:
五、自主学习
以导游的口吻读课文,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主旨句、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完成以下问题: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六、合作解疑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七、展示点评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亭台轩榭的布局 (3) 假山池沼的配合 (4) 花草树木的映衬 (5) 近景远景的层次 (6) 角落的布置 (7) 门窗的琢磨 (8) 油漆的调配 (9) 3.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
高度评价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段)
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总-分) 第三部分:(10段)尾声,回味无穷。
八、拓展运用
1、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2、对联诗词话园林:请同学们自拟一副对联或几句诗句来分别描述3—9节的内容,尤其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例:上联:重峦叠嶂艺术美,下联:池沼宽畅生态妙。
九、课文小结: 1.学科组长总结
2.教师点评: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十一、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 (3)
假山池沼的配合 (4) 3到6是主要方面 花草树木的映衬 (5) 近景远景的层次 (6) 角落的布置 (7)
门窗的琢磨 (8) 7到9是细微方面 油漆的调配 (9) 十
二、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李梅 女 中教二级 本科学历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中心中学 联系方式: 邮箱:@ 邮编: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充满艺术美的说明文,文章紧扣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通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没有系统的掌握,需要教师注重知识的整合与归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继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臵耐人寻味的问
1 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起爱美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2、课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苏州园林的影片 学生准备
1 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 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对园林产生初步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1、用“班班通”播放视频《请你欣赏——苏州园林》。让学生谈谈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2、苏州园林实在太美了,有个人比咱都幸福,(他是谁?学生答:叶圣陶)他在苏州长大,他对苏州园林了如指掌,今天我们一起听叶圣陶给我们介绍一下苏州的园林,领略园林艺术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班班通”显示幻灯片,解决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注意下列词语的写法
邱壑
重峦叠嶂 嶙峋 (3)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三、整体感知
选择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用“班班通”出示三个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明确:( 板书 )
3.“四个讲究”的次序可以调动吗?
明确三个问题的答案。
四、再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理清全文思路。 1.“四个讲究”与
3、
4、
5、6四段是什么关系?
用班班通先出示问题,待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明确。(板书)
第3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接下来又写了什么?阅读三段,找出文章写的“三个细节”。
明确:(“班班通”出示并板书)
第7段 园林角落---图画美
第8段 园林门窗---图案美
第9段 园林色彩---闲适美
3、一个总特征,四个局部(四个讲究),三个细节,他们三者有什么关系?
同桌讨论,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先板书,然后动画出示示意图,进行小结,加深印象
五、精讲第五段,小组讨论
3、
4、两段
(一)全班齐读第五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用“班班通”出示三个问题。
1、本段所讲内容有什么特点?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二)分组探究学习
3、
4、两段,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
1、本段所讲内容有什么特点?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小组讨论后汇报成果。
六、课堂小结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你达到学习目标了吗?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的说明结构是什么?在第
三、
四、五段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本文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七、作业:本文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教师示范,教给品析语言的技巧。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何表达作用?)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5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再找几例赏析。
如:(1)“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请你说说“大多”“活”二词的妙用。
二、归纳小结
1、归纳出说明文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1)、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2)、把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所采用的相应的说明方法。(3)、使说明内容条理化所采取的说明顺序。(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多样性。
2、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
三、课堂反思
让学生谈谈学习了本文有什么样的收获?
让学生配乐朗读,再次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悟苏州园林的美。(用“班班通”出示图片,并配音乐《林雨心情》。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3、苏州园林(叶圣陶)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 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
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六、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
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第二份教学设计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苏州园林美的解读
①不对称、不整齐。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灵动之美。对称和整齐也是一种美,如故宫。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图案美”,而非“图画美”。“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然而,中国士大夫们认为其缺乏自然之灵气与生机,便无画意、画趣,显得死板。“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艺术追求的是“活”、是灵动,最忌讳“死”。因自然本身不是整齐划
一、工整呆板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中国人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与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因此,在整个艺术中皆体现出这种追求。西方音乐重个体内心的情感抒发,如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而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以山水返照内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灵的慰籍。中国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最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灵动之趣。这种对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总体的审美取向。
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这一特点是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趣味的反映。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联想:①大自然中便隐藏着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饮水”、“轻烟戏林”、“藤蔓盘旋”、“虬枝婉转”。委婉曲折代表一种自然生命本有的节奏。②这种对含蓄朦胧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的一种反映。老子曰:“三十辐供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本源于“道”,“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之体是“无”、是“空”,虚灵而不昧。道之用是“有”、是“物”。这“空无”之“道”并非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流动着勃勃生机,包蕴着灵动的生命之气。正因“道”之空,便能包容一切,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而形成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世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世界本于“无”而生于“有”,古代中国人的这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延伸至人生、用于艺术,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空”是本,“实”最终是为了形成“空”,但是“空”要有“实”才能形成。因而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上,非常强调隔、界,在文学上,主张要言要象。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
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灵气贯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气。正是在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之美。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③古人作诗也讲究虚实相生,古人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古人诗论有“草蛇灰线”,“语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讲究若无实有,似断而实续。如《天净沙·秋思》。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正是中国人的讲究:隐而不露,藏而不显的审美趣味的反映。“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③讲究“点缀”。中国画重在追求画之灵气和神韵,顾恺之有“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的论断。“画龙点睛”,追求点与面的结合,“点”如睛,一点即活。联想:①古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与“雨”与厚重的“天”与“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星”之亮、“雨”之柔。②齐白石的画,最讲点染。大面积的留白,只在角落画几只蝌蚪,几片荷叶,一幅画便生灵活现起来。⑧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气等等。
④简朴而别具匠心。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风格,它体现了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这源于中国人“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中国人认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素朴自然的境界。但这种素朴不是简陋、粗糙,而是精雕细琢之后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人艺术与人生不分家,艺术和人生都讲究朴素自然的审美风格。联想:(1)就诗文而言: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鲁迅的文是很好的典范。(2)就人生而言,以苏轼为例,其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与旷达,便是人生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苏州园林的简朴而独具匠心的审美风格正体现了这种自然素朴的风格,达到了进乎技而至于道的境界。
小结:自然之趣: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意境的深远含蓄;重灵气;重素朴淡雅。这是苏州园林美之所在。“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标本”,自然之趣也是中国园林之艺术特色。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苏州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以“时间”的方式展开(非如西洋画重从空间的呈现),总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自然之趣和幽深之思。自然之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而这种自然之趣的审美趣味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安静闲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体现,反映出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意识。
此课设计本着对苏州园林之“美”的解读,来带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此,课本就不只是一种文体知识范本,它更成为了一种解读文化的一个范本,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窗口,并且这样的阅读必将解除课本与学生的隔膜,为语文从教书到育人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苏州园林》问题探究
问题一:
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点拨]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而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全文的脉络是这样的:先说明苏州园林总体上的特色,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在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的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 问题二:
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的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地阐述每一个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领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个角落景物的构图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篇,联结园林的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问题三:
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点拨] 本文以说明为主,还兼用了描写和议论。比如文章的开头就以议论的笔调总述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段为了说明花草树木映衬“着眼于画意”这一特点,作者就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给人无以言传的美感。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也使得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与生动性,彰显出个性为文的独特魅力。 语法研究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教育硕士贺登川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初中课文必选篇目,以语言“严密又生动”著称,被誉为说明文“经典之作”。这篇课文笔者教授过数遍,就笔者粗陋管见,这篇文章语法错误甚多,“生动”有余,“严密”不够。说明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严密准确。叶先生为人严肃,治学严谨,堪称我辈楷模。现冒对先生不恭之嫌,例举数句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下画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问题不在于“据说”的意义,听别人说或者是看到过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但不是很清楚记得苏州园林的总数目,也或者是苏州园林的总数目本生就是动态的(由于新建或是改为它用总数目在不断增减),更或者是不需要写出具体数目,都可以用据说。语言的模糊性本生就是语言准确性的表现。问题出在“据说”的位置。“语序就是指词在话语中的先后顺序。”①“苏州园林”是施事部分(A),“据说”是动作部分(B),“有一百多处”是受事部分(C)。而汉语正是这种“ABC”类型。这句话所传达的信息是“苏州园林”(A)—“据说”(B)—“有一百多处”(C)。“苏州园林”是一个“自然物体”,是不能充当施事主语的。“据说”状中式合成词,是因缩略而习成的。它的完整意义是的“据别人说”或“据报道说”。谁“据别人说”或“据报道说”呢?好象是作者。但是我们不能说“我据说”,没有这种用法。但是绝对不能说“苏州园林据说”。“据说”这个词前面是不宜放主语的。从习惯用法来看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势必造成逻辑上的错误。如果用中心词分析方法来进行语法分析,就看得更清楚了: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据说”正确的位置应该在“苏州园林”的前面。这个句子的正确语序是: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同样的句子如: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里的错误是很明显的,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事物应该有可比性,应该是属于一个范畴的。“图案美”与“美术画”没有可比性。“美”是一个表性状的抽象语义,而“画”是一个表名称的具体物体。它们如同数学交集一样存在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修饰的,“画很美”,“美的画”,“如画般的美”都表明了这种修饰关系。这是其一。我们再来看“图案”和“美术”,这两个词就更不是一个范畴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这两个词是这样解释的:“美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的统称。”“图案——设计者根据使用和美化的目的,按照材料并结合工艺、技术及经济条件等,通过艺术构思,对器物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制成的图样。”图案是工艺美术中按设计方案制成的图样,而工艺美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这样理解,图案是属于美术的,它们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在本文第8自然段作者也有同样的表述,“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既然这样,这一句就属于明显的病句。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体现自然之趣,不拘泥于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程式化和技术化。这正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这样,“美术画”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图案美”的问题,可以把它改为“图案画”。
整句话不妨该为: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中国画,而园林是中国画,中国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主语是什么?是“这”么?显然不是。因为“这”指代“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是“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么?也不是。原因有二:一是这样分析以后“这就”二字无法分析。如果用中心词分析方法来进行语法分析,就看得更清楚了: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二是“一年四季”实际上也不能做主语——“一年四季”怎么会“寂寞”,抑或不“寂寞”呢?“寂寞”或者不“寂寞”分明是人吗!有人会说,用拟人用法就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但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语境的作用是指语境能够把有多种可能的意义转换成符号表达需要的唯一的意义,也就是语境能够把义位变成作为义位变体的义素。”②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这里不存在拟人的修辞。
其实,这一句真正的主语是“游客”,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应该是游客。“游客”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以后容易造成歧义,这是其一;省略以后句子成分发生了变化,兼语句的谓语变成了整个句子的谓语,这是其二;省略以后句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一个使动句变成了主动句,这是其三。这里就不详细论说了。这一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使游客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4、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珠光宝气”这个词使用切当与否?“自然之趣”应该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审美追求,“珠光宝气”是否俗了点,因为这个词约定俗成的意思是多少有点贬义的。仿佛来了一位贵夫人,披金挂银,一派雍容华贵之态。如果正如作者所说“有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这画的确“珠光宝气”,是不是会成为“完美的图画”中“欠美伤美的败笔”。何况,“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它开的花不会是“珠光宝气”吧!毕竟,“欢悦”的感受与对“珠光宝气”的感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也是个病句。“繁华”不是“游览者感到”到,“繁华”是一种景象。它一般情况下作形容词表语,如“这段路面很繁华”或“市场很繁华”,而不能作副词补语。综合上述,这一句可以该成: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珍珠玛瑙,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欣喜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还可以举出一些,这里我就不加赘述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先生一生从事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著述甚丰,为吾辈汲取不尽之营养。鄙人才疏学浅,不妥之处,还望诸位导师、学友批评指正。
①《语言理论》311页,中南大学出版社,彭泽润、李葆嘉主编。
②《语言理论》292—293页,中南大学出版社,彭泽润、李葆嘉主编。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牢记文学常识,学会运用。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自主进行批注解释。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
4、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答疑解惑。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由小组长检查批阅。)
1、搜集整理有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给重点字注音并解释重要词语。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庸俗(
)镂(
)空 蔷薇(
)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3、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对学,对学解决不了的组内或组间群学。)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如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等)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 ) 叠嶂( ) 镂空( ) 斟酌( 相间( ) 模样(
) 对称( ) 庸俗(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属性?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太平街学校
苏
建
芳
苏州园林
昌图县佟韦学校 赵蕾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文章结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寻找、欣赏身边的美,培养对家、学校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的总分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 难点: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昌图县佟韦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赵蕾,今天很荣幸来到我们十八家子中学,更荣幸的是,下面,我将要和我们十八家子中学最优秀班级的学子们一起游览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欣赏配乐图片,问,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写点什么呢,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我们先不着急,参考一下名家作品,真巧,有一个苏州人,他对苏州园林非常熟悉,为苏州园林写了一篇说明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十三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了解作者
找同学介绍苏州人——叶圣陶。
3、积累字词
轩榭 池沼 丘壑 嶙峋 镂空 蔓延 着眼 蔷薇 斟酌 自出心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地制宜: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4、整体感知
找同学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合作探究
⑴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具体设计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找出对应段落)
明确: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除此之外,还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⑵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本文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又按照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分说苏州园林的局部特征,是总分结构。
⑶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6、研读赏析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
7、学完本课,同学有哪些收获? 找同学把智慧树挂满果实。
8、拓展延伸:
自己介绍景点、房屋、家、学校等。先由教师示范介绍。 要求:采用总分结构;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
9、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了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了说明方法,体会了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自己介绍房屋、自己的家、学校,我们发现,不是只有名胜古迹是美的,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也是美的,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能获得美的享受。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尤其是第…组的同学,希望大家都能像第…组学习,共同进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预习了苏州园林,不知道大家对苏州园林了解多少,为了看看同学们对苏州的了解程度,我们先来对对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三个对联中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
二、三联称赞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苏州园林为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她的魅力。 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2.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谋篇布局的方法。 3.揣摩,领会文章的语言美,通过阅读赏析,学习遣词造句。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谋篇布局的方法。 学习难点: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二、阅读识美 跟叶圣陶学鉴赏和谋篇布局
1、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老师泛读,走进苏州园林。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标本
2、苏州园林之所以能成为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重读务必、无论、总是,起强调作用,强调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效果。) 3.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务必使......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作者是怎样展开说明,安排全文结构的呢? 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苏州园林的美呢? ?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方面下了功夫?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排比句读出高低起伏,读苏州园林像散步,慢一点。 )
4、文章正是围绕这一段来谋篇布局的。文章的行文脉络可以从文章段落中筛选中心句或关键句来进行分析归纳,请找出对应四个“讲究”的关键句子,在阅读中勾画出来关键词句来。 第3段:亭台轩榭布局不对称 第4段:假山池沼配合有艺术 第5段:树木栽种修剪有画意 第6段:花墙廊子有层次
5、同学们刚才抓住了3到6自然段的中心句,初步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我们会发现文章的行文顺序就是先总说再分说,在分说时始终围绕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加以介绍说明。那么,文章七至九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些段落,提炼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第7段:角落重修饰
第8段:门窗重图案
第9段:色彩重配合
6、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概括,很好。那么,7—9自然段与3-6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什么关系呢?能否先写七至九自然段再写四到六自然段呢? 生:7—9自然段与3-6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3-6段是主要方面,而7—9段是次要方面,不能颠倒顺序来写。 小结:叶圣陶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结构严谨,抓住“图画美”,用“总分”的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脉络清晰可见。
7、学到了谋篇布局的方法,我们再来学点鉴赏园林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文中领会到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
?我认为园林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能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舒适感。第5段:“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我从这里读出了美的园林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应该在每个季节都让人感受到活力。
?我觉得园林中的建筑物应当不要对称,园林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不要像故宫那样整齐划一,应该是错落有致的要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这是文中提到的“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
2 ?一座好的园林还要有个性,不要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一样,搞很多雷同的东西。文中第四段说“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跟着叶老学了谋篇布局、鉴赏园林的方法,我们再来跟着语言大师学点语言功夫。
三、精读品味,跟语言大师学语言 1.言简义丰话“结尾”
《苏州园林》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有同学提出,相对于点明苏州园林重要地位的开头和突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主体部分,结尾未免简单了点,仓促了点。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那如果换成你来写结尾,你会怎么写?
?“这就是景色如画,堪称各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不但点了题,还和开头相呼应了。
?“苏州园林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欣赏。”把主题概括了出来。
?“别具特色的苏州园林如一幅水墨画清新雅丽,代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朋友们,还是实地一游吧,您的感受会更深刻。 结尾颇有“导游词”的意味。”
师:我发现你们几个的结尾,修饰性的词语多了,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确实比原文语言“生动”了不少。同学们很有创作热情,而叶老,却“草草”结尾难道叶老对苏州园林的“爱”,真比我们少了几分不成?
应该不会吧。叶圣陶是江苏苏州人,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可见,作者是非常推崇苏州园林的。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围绕着它“图画美”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州园林的褒扬和赞美。景美如画的家乡园林,作者没有理由不爱!那如此看来,作者惜墨如金的背后,定是另有原因! PPT: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做序文的最后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原先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编者做了一条注解,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小结: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
3 的内容。原来这是给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所以才说“不再多写了”。这样的结尾言简义丰,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同学们,《苏州园林》的结尾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有对读者的引领,有对苏州园林的赞美,更有作者身为苏州人的自豪。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咬文嚼字品词语
叶圣陶被人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说明文《苏州园林》的结尾,更体现了叶老用语朴素精炼的特点。大家再读读品品。哪些词还很有味道?
?“当然”一词用得好,表肯定的语气,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是公认的,毫无疑问的。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作为苏州人的自豪感。
?“不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好之处还有很多,写都写不完。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本来墙是起隔断作用的,但因为墙上有花窗,能够透过花窗看到墙那边的景致,就形成了“隔而未隔”;本来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为廊子大多是两边是无所依傍的,即“界而未界”,使本来隔开的景物融为一体了,使景致更深了。 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叶圣陶语言美是因为:
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生动形象的音韵美 有过目不忘的画面感 有真挚热爱的情感美
因为叶老热爱家乡,有一种自豪感,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这样动人。我们写作时,也要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 ,让我们的语言文字灵动起来。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苏州园林旅游公司正在招募导游,为了体现大家的导游能力,请围绕苏州园林的一个景点或某个特点,撰写导游词。 课堂小结: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我想这也许是对苏州园林最好的诠释吧!
4
五、板书设计: 总
分 —— 主 →次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