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学设计【必备5篇】
在教学设计《牛郎织女》这一课程中,我们将以感恩之心,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这个经典故事的美妙魅力。本文是热心会员“xiezhi”分享的《牛郎织女》教学设计(共5篇),欢迎参阅。
《牛郎织女》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奇幻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而课文语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主要讲了四个小故事,我先给出第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按照老师给出的模式学着概括每个故事:相依为命——结为夫妻——临终嘱咐——隔河相望——鹊桥相会。学生通过小标题式的概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题,先来品悟课文主人公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品质,学生边读边感悟,交流得很轻松。再让学生当堂完成了《补充习题》的第四题,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问题导入了文章的中心。
①织女为什么会嫁给牛郎?
②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
③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感动众人,流传至今?学生讨论之后,我加以点拨总结,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地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分析,问题的合作探讨,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求复述课文。复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吸收和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因此,复述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的准备工作可以做得充分一些。如可以说一说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理一理课文内容的顺序,画一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等。复述应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时可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进行;也可以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照。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内容连起来,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了学生复述的兴趣。
【教学理念】
1、对故事主题的探寻。扣住“追求幸福”这一主题,以爱情为切入点,从相爱的原因、受到的阻挠、对爱的坚守等方面梳理出问题,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观照课文。话题比较有冲击力,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对表达方法的探究。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结合具体的文本向学生介绍关于叙事和伏笔的文学知识,学生的感性经验借助专门的名词术语,形成了理性知识。给学生新的知识点,高于学生目前知识水平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个提升。
3、穿插人物形象的品评。感受牛郎织女身上的真善美;理清老牛是促成者,王母是破坏者;分析民间故事中老牛和喜鹊意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从叙事的角度感知文章的叙事结构,主要是高潮和伏笔的处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月光启蒙》中,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还记得那些歌谣童谣吗?谁来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小结:我国的民间文学真像座大宝库,数不尽的作品如珍珠一样闪烁光泽。走进去,我们的童年便罩上了一层玫瑰般的神秘色彩。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什么故事?(板书:爱情故事)
3、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织女(板书:牛郎 织女)你能说说我为什么这样板书吗?(牛郎生活在——人间,织女生活在——天上。)
4、你觉得天上人间的爱情会是怎样的爱情?(曲折、美丽、浪漫、悲惨、凄美……)
5、小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悬殊,似乎向我们暗示这样的爱情故事定会充满波折。
(设计意图:课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寻爱情这一主题。从课题入手,确定主题,整体把握文本的基调。)
二、相爱原因
1、尽管爱的路上会有坎坷和崎岖,但是牛郎和织女还是相爱了。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快速浏览默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2、交流
(1)互相欣赏、倾心、爱慕(相机分析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形象)
板书:牛郎:勤劳善良(联系课文的1、2自然段)
织女:心灵手巧(联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勤劳善良和心灵手巧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彼此欣赏让他们走到一起。
(2)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除了互相欣赏和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发现了吗?牛郎和织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向往爱情)
板书:追求幸福
(3)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走到一起,最要感谢的是——老牛。
读第三自然段,在这个故事里,为什么是老牛做媒呢?
(知恩图报;金牛大仙;牛忠厚、任劳任怨;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
小结:老牛知恩图报,促成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他们爱情的促成者。
3、他们的追求换来了恩爱和美满的生活。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以仙凡相恋为题材创作的。想不想听一听?(播放并出示歌词和插图)
(设计意图:分析牛郎织女相爱的原因,感受牛郎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以及恩爱美满的生活,分析老牛的意象。)
三、爱的坚贞
1、过渡:多么美满的生活,多么纯真的爱情。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就像歌曲中唱的“夫妻恩爱苦也甜”。可是,这样的幸福生活是那么短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由于身份的悬殊,牛郎和织女的相爱不会一帆风顺,故事有了波折。
2、默读课文8-10自然段,边读边想: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从中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不近人情,铁石心肠,残暴专制,蛮不讲理,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
王母娘娘在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中,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反对、破坏者)
3、面对王母的反对与破坏,牛郎和织女有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守?
(1)织女一边挣扎……
(2)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披上牛皮追赶。(体会牛郎的内心的想法)
4、小结:为了追求幸福,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牛郎和织女也义无反顾。
5、感情朗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分析王母形象,感悟牛郎和织女在阻挠面前的坚贞不屈。)
四、表达方法
1、曾经那么幸福的生活、那么美满的日子却遭遇到王母无情的阻挠,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如果不出现王母的阻挠,故事会怎样?(平淡无奇,太平常了)写王母的阻挠有什么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反衬突显出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不屈)
2、王母的阻挠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王母和牛郎织女,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天庭的规矩,仙女不能私自下凡,许配凡人,一方面是织女和牛郎一定要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矛盾在这个时刻产生了强烈的撞击,由于矛盾冲突的激化,故事达到了高潮。(出示:高潮)
3、我们的故事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顺序来写的。民间故事是叙事性的文章,这就是叙事性文章的叙事结构。(板书:叙事)
4、所以说,王母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前文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暗示了王母会来抓走织女?(机会难得,决心,老牛的皮)这些情节的提前出现都是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板书:伏笔)伏笔就是文章中,在前段里为后段做的提示和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伏笔,情节的发展会显得——太突然了。所以说,伏笔一种巧妙而高明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在今后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到前后的联系。
5、齐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具体的课例向他们介绍了关于叙事和伏笔的文体知识。)
五、故事结局
1、过渡:王母的玉簪冷酷无情的拆散了一对相爱的人。(出示第11自然段和插图)谁来读一读?
2、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就写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补充阅读《迢迢牵牛星》(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小结:天河很宽,波涛汹涌,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鹊桥相会
(1)过渡:他们的爱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
(2)出示插图,为什么是喜鹊?(喜鹊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团圆,被称为相思鸟、恩爱鸟,他们搭起的横跨天河的天桥多么美丽而壮观呀)
(3)其实故事讲到隔河相望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增加一个鹊桥相会的情节?(表达了同情牛郎织女,永世不见面的残酷,“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写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寄托对团圆的向往。
(设计意图:品析故事结局,拓展阅读,了解喜鹊的意象,感受人们创作民间故事的善良美好愿望。)
六、故事的流传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时一个民间故事。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起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曹植《九咏》写道:"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2、这个故事在汉代之前(公元220年)就形成了,穿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到今天,流传了一千八百年。这是为什么?
感人,哪里感人?
曲折,跌宕起伏。
仅仅是写天上人间的爱情吗?人们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愿望?古代劳动人民也和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故事的起源发展来探究民间故事的魅力。)
七、指导复述
今天我们阅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像《月光启蒙》中的那家人一样,在灿烂的星空下,讲故事,听故事。
要讲好这个故事,要注意什么呢?(出示叙事结构)(开端和发展可以简单的讲,叙事中的高潮部分一定要讲精彩,讲详细。伏笔的地方要交代清楚。)
自由练练。
(设计意图:落实课后的练习,指导复述的技巧,照应前面学到的叙事方式)
八、推荐阅读
我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人民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民间故事,其中有四篇最具有代表性,最为脍炙人口,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它们是——《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设计意图:课内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天地。)
九、作业:
1、复述课文。
2、阅读民间故事。
板书
13.牛郎织女(爱情故事) 叙事
织女:心灵手巧 伏笔
追求幸福
牛郎:勤劳善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课前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牛郎织女,谁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什么故事?(爱情故事)牛郎生活在人间上,织女生活在天上,你觉得天上人间的爱情会是怎样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牛郎织女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爱情故事,看大屏幕,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3.预期效果:大家已经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了,相信这节课我们会有更加独特的收获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升华主题思想。
1任务呈现:出示任务,读一读
2自主学习
A牛郎、织女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结为夫妻?浏览或速读1-7自然段,思考。
尽管爱的路上会有坎坷和崎岖,但是牛郎和织女还是相爱了,他们互相欣赏、倾心、爱慕,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追求幸福),请大家学习课文,体会他们是怎样相爱的?怎样走到一起的?你发现了怎样的.牛郎和织女?
2.默读课文8-10自然段,体会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牛郎和织女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表现得坚强不屈。他们的爱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他们来干什么了?
3.朗读11、12自然段,想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他们会想什么?七月初七他们鹊桥相会会说什么? (2分钟)
3展示交流
牛郎:勤劳善良 织女:心灵手巧 老牛:知恩图报
多么美满的生活,多么纯真的爱情,男跟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遇到了什么困难?
一(1—2)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与老牛相依为命
二(3—5)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结为夫妻
三(6—7)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老牛死了
四(8—10)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牛郎带着孩子追赶,用玉簪划出一条天河将他们隔开(高潮)
五(11—12)牛郎织女从此隔河相望,只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在鹊桥上相会
任务二:根据内容,复述故事。
(1)生活很苦,人称牛郎。
(2)照看周到,老牛亲密。
(4)来到森林,见到织女。
(3)老牛说话,指点机会。
(6)男耕女织,日子美满。
(9)闯入家中,抓走织女。
(7)牛郎喂牛,老牛诀别。
(5)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8)王母知情,发誓严惩。
(10)心急如焚,追赶被阻。
(12)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11)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三、检测导结
1.请大家说说“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有哪些?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
《牛郎织女》
2.课外链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3.写感受
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们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一、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二、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要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 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
男耕女织
痛失老牛
13、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后记:
很显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文预习内容: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并解释下列词语:
美中不足、好歹、 一五一十 、无拘无束、 相依为命 、恋恋不舍
2、初步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问:“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答:“喜欢” 问:“为什么啊?”答:“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质疑: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六、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
(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七、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思想、感情、情节等方面分析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展示了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八、作业。
[1][2]下一页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边播放相关的幻灯片。“听完之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二、师生交流:
学习第六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然后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七段: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三、小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参考前两段的学习方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文章后面的部分。
四、评论游戏: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们的身份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个小评论家,你会怎么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呢?
五、写感受: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七、回应上节课的导入:通过《牛郎织女》故事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拥有七夕节这个民间节日了吧?知道以后七月初七我们要做什么了吗?对了!就是“拜月乞针线”。
八、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九、作业。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