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合集14篇)

2023-07-02 15:02:07教学
  • 相关推荐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合集14篇)

  【简介】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就像是棉鞋里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成长,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下面是热心会员“rejujiu”整理的《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共14篇),以供参考。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的教学反思优秀 篇1

  《棉鞋里的阳光》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被子、晒棉鞋的过程、动作、对话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敬老人的好风尚,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这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完成了大部分正确书写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教学中,我抓住“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里有一条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许多学生读起书来没有轻重之分,拖声拖调地唱读。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除了范读、领读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想是不是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启发学生如何朗读呢?于是在课堂上,我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指导学生朗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指导朗读,如,“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一点儿”读儿化音。“暖和”读轻声。小峰与妈妈的对话,一问一答,读出语气。奶奶奇怪地问:“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读出疑问的语气。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教学得心应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给奶奶晒棉鞋?”进行说话训练。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小主人翁观察妈妈的行为,为奶奶晒棉鞋的一举一动,从而赞扬小峰的美好品质。老师抓住“轻轻地”,体会小峰怕惊醒奶奶午睡。老师抓住“小峰想……”让学生展开想象,小峰会想什么?小峰由妈妈晒棉被能想到晒棉鞋,体会小峰是个细心、孝顺的好孩子。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当有一个小同学说:“啊,奶奶真幸福。”我马上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大家一听,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生1:因为小峰和妈妈都那么关心奶奶,体贴奶奶;

  生2:小峰会帮奶奶晒棉鞋,他很爱奶奶;

  生3: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

  生4: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

  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我觉得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读,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时,我抓住对话进行朗读感悟,可就在对话朗读中生成了一个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长句──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学生在朗读时出现这样的读法: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第一个是学生对标点符号还没有较好的认识,尤其是引号的意义。第二个原因是语文书上正好在“小峰问”后面出现了换行。而第二个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因为是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所以在处理时没有能好好地想想,处理得比较困难,最后几乎是老师没有办法了就代替学生回答了。而且课后仍有不少学生读错。

  问题一:学生虽已经初步认识了引号,但对引号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也缺少类似的训练,我一味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标点发现正确朗读的方法,走入了一个误区,其实也是对学生实际水平没有准确的估量。

  问题二:其实通过标点发现问题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铺垫,比如我如果在发现问题后给学生两个句子:

  ①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②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发现标点符号使用的神奇之处,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读技巧,正确朗读了。所以也正是我处理问题的草率和匆忙导致了失败。我想,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地对待课堂上所生成的问题,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和妈妈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这是人间最美的亲情,这是浓浓飘香的温情呀……

阳光教学反思 篇2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会问“苹果为什么有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之类的问题,而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变得提不出任何问题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了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于是,在课堂上提问便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义务。长此以往,学生便成了脑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了,如此这般,后果将不堪设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针对问题寻找一种独立的解释,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维护和发扬学生的这种天性,要让学生简单上阵,畅所欲言,让他们有机会说,敢于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放飞学生的天性呢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许多教育学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我们应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人。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学会主角转换,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而且只要作出必须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小班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帮忙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用心的引导作用。不仅仅教师能够问学生,学生也能够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当学生突然举手提出第一个疑问“阳光钻进棉花,棉被为什么会暖和”时,我若孰视无睹,那么学生就无法享受到参与的乐趣,无法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更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为了师生平等,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中,教师给“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潜力比较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理解的信息发生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务必具备的素质。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用心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用心思维的过程。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教是为了到达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我们应保护学生质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阳光》教学反思 篇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妈妈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这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

  1、读中识字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来,然后再把文章读通顺,这样,生字在学生找的时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读的时候又可以有意识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够经常再读中呈现,效果更好。

  2、猜谜语识字

  我先自己编了两个谜语给孩子们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学生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给生字编谜语给同学猜,评选出编谜语能手。同学们兴趣一下子来了,有的编“棉: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有的编“照: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编 “晒:太阳西边照”等等。通过编谜语,学生不仅对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识字兴趣,从识字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阅读教学

  1、从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上我安排了较多读的时间。有学生自由读,学生分小节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等。在读中,适时抛砖引玉,比如:“小峰看到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奶奶盖着暖和的被子睡着了,他会怎么想呢?”“小峰为什么帮奶奶晒棉鞋呢?”等等。从文中的一些细节来体现小峰爱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联系实际,从自己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中使情感升华。

  都说孩子是最真实的读者,也是最可爱的人。在今天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人是如何互相关心的。有的`说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说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我们班同学的回答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同学。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深地懂得了如何尊敬长辈,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阳光》教学反思 篇4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暖、关爱老人、体贴老人的课文。通过对小峰母子给奶奶晒棉被、棉鞋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大人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他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他们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开始,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听到学生读不好,我就领读了三遍,然后我和学生进行接龙对读,我来读提示语,让学生读小峰、妈妈和奶奶的话,这样读了两遍,我看孩子们读的不错了,就让学生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活动的很好,读书的气氛比较浓。我听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心里非常高兴。我至少花了将近30多分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并着力训练他们最感兴趣的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初步体验读书的快乐。我也不时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激励他们:“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像说话那样去读书,别人听了会感觉很舒服。”“你的声音比以前更大了,能读好问句,真棒!”……在老师的鼓励,同伴的夸奖中,孩子们读书热情比较高,抢着当众表演朗读。我在学生们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讨论:妈妈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鞋?奶奶躺在妈妈晒的棉被里感觉怎么样?这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奶奶真幸福。”我马上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大家一听,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发言,有的说因为小峰和妈妈都那么关心奶奶,体贴奶奶;有的说小峰会帮奶奶晒棉鞋,他很爱奶奶。说到这儿,我队孩子们说:“你在家为奶奶干了些什么呢?”有的说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说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还有的说,我扶奶奶上床等等。我认为,读和议这两大环节很吸引孩子们,能使他们更爱读书,从而更爱语文。

  课后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仍回荡在我耳边,仔细想想,一直以来长辈们都疼爱着我,现在参加工作了,生活成了两点一线,学校里忙完,回家只管躺着休息。我已想不出“为老人做了什么”?想到这儿,我更受益匪浅,学了这课,不仅孩子们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我们大人更该好好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有8个小节,相比前面的课文,不但篇幅较长,不容易读好,并且对我班学生来说,理解资料也有难度。在吸取了学习《看电视》一文的教训后,我谨记“多读方能自悟”的原则,帮忙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为学习下一课《月亮的心愿》打好基础。

  我至少花了将近20多分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并着力训练他们最感兴趣的分主角朗读,让他们初步体验读书的欢乐。我也时不时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激励他们:“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像说话那样去读书,别人听了会感觉很舒服。”“你的声音比以前更大了,能读好问句,真棒!”……在教师的鼓励,同伴的夸奖中,孩子们读书热情比较高,抢着当众表演朗读。

  在他们了解课文资料后,我就以“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说明小峰是个好孩子,我相机板书“摆棉鞋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让学生体会到小峰做事细心,再指导观察插图,练习说话“帮”,注意让学生留意画面人物的表情,指导他们把意思说清楚。同时联系课文前一部分资料,让学生明白小峰的妈妈是个孝顺老人的好妈妈。

  以上学习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有水到渠成之感,原因很简单:教师给予的读书时间充足,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情境,和教师一齐与文本对话,这真是验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再想一想,觉得自我组织读书的方式也有待改善。虽然大多数孩子开始喜欢朗读,学会了和同桌合作读书,互相正音,可是除了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外,得多运用竞赛的方式,激发起孩子们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的确,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关键是要学好字词,对于阅读教学,就就应在宽松的环境下,有充裕的时间尽情朗读,不为别的,只为培养读书兴趣,提高朗读的用心性,那么,所有他们该理解的问题,能感悟的资料,也都透过朗读解决了。只要自我今后能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认识,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齐学习语文,就应是很简单愉快的事情。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篇6

【情景说明】

  一年级的教学目标里有一条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许多学生读起书来没有轻重之分,拖声拖调地唱读。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除了范读、领读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想是不是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启发学生如何朗读呢?于是在课堂上,我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指导学生朗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棉鞋里的阳光》是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妈妈格外体贴年迈的奶奶,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这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教学的第一课时完成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学会写“午、合、放、收”这四个字。下面具体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设计思路: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重点词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四、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好课文中人物的语言以及难读的长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

  2.以开火车的形式抽卡片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二、理解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1-4自然段,其他同学看书中的插图。

(2)小黑板出示妈妈和小峰的对话,指名一位同学上台用“——”划出妈妈的话,用“~~”划出小峰的话。其他同学在书中划。

  对话如下:

  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棉被晒过了,奶奶盖上会更暖和。”妈妈说。

“为什么呢?”小峰又问。

  妈妈说:“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3)评议划得是否正确,并告诉学生人说的话是在两个引号之间的部分,教师简介引号的作用。

(4)同学们在家里问爸爸妈妈问题时是用什么语气呀?(好奇、疑问)

  爸爸妈妈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你们呢?(耐心、亲切)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妈妈和小峰的对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5)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读妈妈与小峰的对话,大家评议。

(6)同桌分角色朗读妈妈和小峰的对话。

(7)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读妈妈的话时,把“更”字读得很重,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棉被本来就暖和,妈妈一晒就更加暖和了。)

(8)你们从“更”字体会出妈妈是个怎样的人?(细心、体贴)

[在具体的品词品句中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的品质。]

  2.学习第5自然段。

(1)妈妈把棉被晒过了,奶奶午觉时有什么感觉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

(2)请同学们用“==”标出奶奶说的话(“这被子真暖和。”)

(3)奶奶躺进被窝时有什么感觉呢?你们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回答吗?(舒服)

(4)“舒服地合上眼睛”是怎样的呀?大家在座位上表演一下。

[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感觉一下奶奶舒服的感受,学生体会会更加真切。]

(5)让学生带着“舒服”地感觉读奶奶的话。

  3. 学习6-8自然段。

(1)奶奶睡着了,小峰想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指名读6自然段。

(2)小黑板出示第6自然段,学生回答。(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

(3)小峰想的话后面的六点是什么?(省略号)

(4)老师解释这儿的省略号(这儿的省略号是把小峰还想到的给省略了。)

(5)你们猜猜看,小峰还想到了些什么,使他会帮奶奶晒棉被呢?

(小峰想到早上妈妈给奶奶晒棉被,让阳光钻进棉花里,奶奶盖上更暖和了,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如果让阳光钻进棉鞋里,那穿上后也会更加暖和。)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是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小峰,所以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

(6)小峰是怎样给奶奶晒棉鞋的?(轻轻地)

(7)为什么要“轻轻地”呢?(生怕把奶奶吵醒了)

(8)你觉得小峰是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体贴长辈,非常细心)

(9)你们有没有像小峰这样,关心体贴长辈?[联系生活触发他们爱老敬老的美好心灵。]

(10)奶奶醒了后,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奶奶的话。(“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

(11)你们猜猜看,奶奶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惊喜,是谁帮我晒了棉鞋呢?)

(12)假如你是小峰,你听了奶奶的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愉快)

(13)请你们带着开心、愉快的心情读第八自然段。

  4.总结全文

(1)假如小峰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通过假设的情景,使学生对小峰的赞赏之情得到充分体现,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妈”、“奶”,找到相同之处。

  2.说说写女字旁和“女”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3.老师范写“妈”、“奶”。

  4.学生临摹。

【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写了大部分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

  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教学得心应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

【专家点评】

  叶笋老师这节课紧扣了小峰关心、体贴长辈的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小主人翁观察妈妈的行为,为奶奶晒棉鞋的一举一动,从而赞扬小峰的美好品质。老师抓住“轻轻地”,体会小峰怕惊醒奶奶午睡。老师抓住“小峰想:”让学生展开想象,小峰会想什么?小峰由妈妈晒棉被能想到晒棉鞋,体会小峰是个细心、孝顺的好孩子。

  老师注意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如:“真暖和”,“舒服地”合上了眼睛,让学生体会奶奶躺进被窝里,感觉是多么多么的暖和,睡得是多么多么的舒服。学生体会到了,读才能读出美好的感觉。

  老师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指导朗读,如,“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一点儿”读儿化韵。“暖和”读轻声。小峰与妈妈的对话,一问一答,读出语气。奶奶奇怪地问:“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读出疑问的语气。

  整篇课文在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读出了语气的变化,读出了情感。

《阳光》教学反思 篇7

  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的方法。早读时,我就布置学生读《阳光》这片课文。我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遇到不会拼的可以问老师或问同学。我再抓住学生问比较多的拼音写在黑板上教全班。如“锦缎”的“缎”。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流利地读。早读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让学生到室外感受阳光,并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一、谈话导入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然后根据图画和学生展开谈话。

  我指着周围这些线问:“这是什么?”

  学生很快回答:“太阳光。”

  师:“是呀,太阳发出的光,就是阳光。”(同时板书,之后生齐读)

  二、切身感受阳光

  我打开教室的门,拉开窗帘,让阳光充分地照进来。让学生感受阳光的耀眼夺目,体会“阳光像金子。”

  三、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在学生读了2遍后,没有一个同学能抓住“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来回答,我正想办法引导。廖志雄站起来说:“我知道!阳光能够帮助植物生长。我种了一棵小树,我天天拿出来晒太阳,它就能生长了。”我高兴得直表扬他“你真是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孩子,你太棒了!并示意全班掌声表扬。”我顺势拿出我的简笔画,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禾苗、树木因为有阳光而长大、长高。然后拿出青菜(实物)大、小对照,由此总结出:阳光能促进植物生长。

  四、拓展延伸

  在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后,()我还让学生说说阳光的作用。

  五、写字教学(略)

  课后反思:教材要求重点理解“河面上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可由于条件问题,我没法做到。我本想要一脸盆水放在阳光下,让学生看看阳光照在水面上时耀眼的景象就可以了,可是我提来水后没见效,所以这个环节就免了。因此这个重点没有突破。

  我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理解“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在教学时,我是想通过多读和借助几幅简笔画、实物对照来突破的,可是在课堂中学生能够超越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更让我惊喜。七彩阳光教学反思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阳光教学反思:“我可以捉住阳光!”

《阳光》教学反思 篇8

  记得刚加入六小团队我,为了不落后,努力适应着学校的各种节奏,第一学期结束时的总结会,我很意外的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后来我按照这种工作状态,在单位上逐渐形成了我的工作风格:只要是自己接受的工作都努力做到最好。真正体会到了学校所倡导的“共同成长 共享快乐”之理念。作为教师只有积极投身我们的教学创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真正感受到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

  我们学校规定每人每月都必须上一次公开展示课,我也从刚开始的反感和压力中慢慢适应了下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的状况也不少,如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经过不断的反思、改进、尝试、再反思……也确实很苦恼,有时也汲取了课改的一些方法,但对教学内容研读的不够,对学情了解的不充分,课堂上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和节奏。学生认知的差异,往往会顾此失彼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后来展示课活动参与的多了,逐渐的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如:在备课时,要找准重点、难点,也学会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重点解决”小方法,“教学内容设计照顾大多数”和“适当增加拓展创新内容”成为让更多学生参与剪纸教学的好方法。我在课堂上的引导,重视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和反馈,并安排合理讨论交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进行“动手制作的时间”。让学生有很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当大部分同学都已掌握当堂基础知识达成共识时,我就把重点放在敢于在自己的剪纸作品中大胆创新的学生。这也是对其他学生起一个很好的引导和启发。

  如今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每次外出学习观摩课,名师们的课堂合作交流总是热热闹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相倾听,很是羡慕。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也努力的进行尝试。

  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于是我创设了“组合剪纸”的形式,就是让一组或者几个学生的作品根据构图、色彩进行拼贴,组成新的剪纸作品,如展示课《葫芦兄弟》、《大闹天宫》、《鱼》都是这种形式。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遇到制作困难时,讨论如何添加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都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效果比较好。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有时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时,制作速度和质量都很好的学生会有富余的时间,就可以鼓励他们积极的去帮助那些动手能力弱的孩子,做到“能者多劳”、“ 物尽其用”的效果。这种临时搭配的小组很有新鲜感。这些同学也在帮助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通过开展当堂作品展示,让各个不同小组及时看到好的想法和创意;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也有交流、沟通、融合最好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的剪纸作品质量不怎么好,但制作速度很快。这是我总是让大家给他热烈的掌声,表扬他的大胆,但同时也通过展示让他和全班同学一起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优缺点,优点大家要学习;缺点大家在以后的制作中要避免。

  特别是学生在作品中的缺点或不足我不一定马上作出判断和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学习氛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创造的创意或者回答,一定要“高调”作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回答,也是先指出不足,再抓住可取之处进行鼓励,尽量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作品展示中尽量鼓励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即让学生通过自评来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评发现长处,提高自己。甚至有时,也鼓励学生对我的作品进行评价。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篇9

  在自己班上完《棉鞋里的阳光》第二课时后,我的心情是很沮丧的。在排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我从自己身上、教学设计上进行了一下的反思:

  首先是学生预设、准备上。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戏时,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大脑又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还了学习以庐山真面目,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才意味着人的解放。”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连续上了两节主课,身心都已经出现疲乏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办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而我最大的问题是在没有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上课前进行课堂组织时,并没有给学生一种正面的肯定,在引入时采取了用字卡开火车复习词语的方式,但没有用上多媒体中复习生字的游戏,所以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学生只有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让身心放松,才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地进行思考。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也跟我自己的准备不足、思考不周有关。总觉得在长湴上过一次后,又花了很多心机修改教案,学生方面自己也非常熟悉,不会有问题,所以忽略了对学生的预设,也没有重视换课室后多媒体的使用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第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我的心情也被感染了,变得焦急。虽然自己也尽力的调整,而且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只在课堂的下半段,学生才进入状态,可谓为时已晚。

  教案的设计虽然已经修改过好几次,但在细节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修改过程中,自己预设到的学生会分不清妈妈和小锋说的话是因为文章第一次出现了说话人在后这样的方式,但认为用不同线段明示给学生后就能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指示学生用什么样的线段画出谁的话,只是说不同线段,比如波浪线和直线等。所以学生也是不统一,导致分角色朗读过程中还有不少学生分不清那句是妈妈说的,那句是小锋说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定要指令明确、统一。再就是自己的板书,很随意。自己在设计教案时,也设计过板书,只要求自己写字规范,内容简洁、突出,并没有考虑过美观性。但在看了梁老师帮我设计的板书后,才知道低年级的板书除了要规范外,还要注重协调性与美观性。

  最后,关于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模式,自己感觉是要按照感情读文、语言表达和知识点的训练、写字这三个方面去设计,但总觉得很难把握。要体现学生为主,要体现以知识点为中心,自己在一年级第二课时怎么设计方面还是比较模糊的,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指点。

《棉鞋里的阳光》反思总结 篇10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放飞学生的天性──《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1

  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册《棉鞋里的阳光》。

  教材分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棉鞋里的阳光》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这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文章贴近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身边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事情。文章语言朴实纯真,深受学生喜爱。但文章散发出的浓浓亲情,关心长辈与现在独生子女的行为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一下子难以领悟。另外,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对话较多,且第一次出现了叙述语置后的形式,学生也难以理解。

  学情分析:家庭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文选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学生易进入情景,所以在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育才会更富有意义。在朗读时也更易激发学生的感情。本文生字也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重难点:认字和自读、自悟课文。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板书“阳光“问:同学们知道阳光有什么作用吗?

  生:阳光使人暖和,阳光可以帮助万物生长……

  师继续板书“棉鞋里的”,请大家齐读课题《棉鞋里的阳光》

  师:当你读完课题时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阳光怎么会进棉鞋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入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进入课文情境。)

  二、感知阅读,自学生字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疑问,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认真读课文。

  师:好!那我们快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吧。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生读文,教师巡视。

  师:大家读得真认真,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起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注意字的读音。

  师:读得比较通顺,大家的意见呢?

  生:他读的声音小,有些字音没读准,不注意停顿。

  师:哪些字的读音不准?

  生:“晒”是翘舌音,还读的落了“这么”两个字。

  师:哦,那你把那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

  师:很好,这说明刚才大家听得很认真。接下来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想还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

  (设计意图:⑴自主识字,通过自己读,看看哪些会读,哪些不会读,对生字有初步的认识;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后进生学习的机会,突出学习的重难点;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张正面教育的理念,不管你会读几个,只要能读出几个,都是有收获,都是好的)

  三.集体交流,巩固识字效果

  师:谁来说一说?

  生:“照”和“收”也是翘舌音。

  师:对,还要注意“暖和(huo)”不能读成“暖he”,跟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还有“一点儿”要读出儿化音。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注意了这些字词的读音,同学们会读得更好。(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

  师:词宝宝们来了,看看你认识他们了吗?

  (出示:棉花照到晒被盖上中午收起脱鞋躺下合眼眼睛摆一摆)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说一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找出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

  师指名读,学生领读,齐读。

  师:看来,同学们回家预习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在小组中给其他同学读一读本课的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各组中巡视,解答疑难。)

  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把字宝宝送到阳光下。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谁读的准、讲得好就把对应的字写到太阳下。教师出示字卡,学生讲一讲识记的方法,教师鼓励不同的识字方法。学生每讲完一个字就把字写到黑板的太阳下。)

  生:棉,左右结构,木字旁。左边是木,右边是帛,合起来念棉。

  生:晒,左右结构,日加西就等于晒,晒被子的“晒”。

  生:……

  师:大家讲得真好,下面听老师猜几个字谜吧。“一条白手巾,挂在木头旁。”(棉)“日落西山”(晒)“家有人一口”(合)“羊尾巴进锅了”(盖)

  师:为什么是“盖”字呢?羊尾巴一进锅就被锅盖盖住了。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边的羊没了尾巴,被下面的器皿盖住了,所以下面是个皿字底。

  师小结:识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认字,还可以猜字谜,但要注意编得字谜要合理。

  教师出示形近字,学生认读组词:

  晒—洒被—披午—牛

  脱—说眼—很睛—清盖—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部分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自主识字,教师适时的指导、解疑,并注意激励性评价,更好地形成课堂生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四、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师: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大家再读课文的时候会读得更好,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桌间巡视。

  师:大家读的真用心,下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都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愿举手展示读。)

  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问:你能找出对应的段落读一读吗?(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

  师指名读课文,要求:最好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设计意图:这部分学习为下节课指导朗读打下基础。)

  师:你有过关心家里人的事吗?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学习学习。

  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表扬,并提出更高的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一方面体会人物品质和文章语言,另一方面感悟尊老敬老的好风尚。)

  五.教师提问,深化内涵

  (1)小峰做了一件什么事?他是向谁学的?

  (2)奶奶感到幸福吗?为什么?

  (3)你喜欢小峰吗?你喜欢小峰的妈妈吗?如果你是奶奶,你会对小峰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深化学习,升华思想。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孩子虽然已经听到过一些词句,但是,看着书面语言,要准确、连贯地读出来、读好它是很难的。因此,我在指导朗读时,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

  2.《棉鞋里的阳光》这一课,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学习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说你有过关心家里人的事吗?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学习学习。这个问题虽然简单易答,也确有孩子能列举出一两件事出来,但都千篇一律。当我准备把自己的生活结合教学适时地展示给学生时却突然发现竟然也就如此。

  细细想来,这两年,我结婚后就很少和父母住在一块儿,平时生活成了两点一线,学校里忙完,忙家里,哪里还有心想父母,照顾父母。我已想不出“为老人做了什么”?啊!这难道就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生活吗?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为人师表,应以身作则,不光是在课堂上用书本上的内容去熏陶教育学生,教孩子做人,更应该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去感染学生。

  想到这儿,我知道了下节课该怎么上,更明白了生活中该怎么去做……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案例】

  课堂上,孩子们正绞尽脑汁地讲着“自己在家为父母做的事”,忽然,有一位叫雪梅的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你为自己的父母做过什么事?快给我们讲讲吧!”

  “我?”我语塞了,我没想到孩子们会出这么一招。“快说啊,我们要听!”孩子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这下,一向随机应变的我显得尴尬了。怎么会这样?怎么反过来问我了?哎,这可怎么办,我该怎么说呢?我努力搜索着,可脑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

  正在这里,下课铃响了,我趁机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同学们,老师下节课再告诉你们,好吗?”孩子们热情不减地回答:“好!”

  回到办公室,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回忆着刚才的一幕,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提出这一想法,纯粹是善意的,因为他们也想了解老师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的好奇心在我这儿却遇阻了,白白地失去了与他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这一课,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学习课文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为家里人做了什么事”?这个问题虽然简单易答,也确有孩子能列举出一两件事出来,可他们感兴趣的却是老师在生活中的事,我怎么也想到呢?

  新课改开始后,我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大胆地问,可我就没有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结合教学适时地展示给学生,以至于面对学生的发问,我竟无言以对。

  细细想来,这些年,我们一家三口和老人没住在一块儿,平时生活成了两点一线,学校里忙工作,回家还得做家务照顾儿子,哪里还有心想老人,照顾老人。我已想不出“为老人做了什么”?

  啊!这难道就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生活吗?可怕啊!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振撼。

  老师为人师表,应率先垂范,不光是在课堂上用书本上的内容去熏陶教育学生,教孩子做人,更应该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去感染学生。

  想到这儿,我知道了下节该怎么上,更明白了生活该怎么去做……

  自主识字 自得其乐──《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教学实例】

  人教版第二册《棉鞋里的阳光》。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主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片断〗

  这是一节识字课。

  师:同学们,别看这些生字又多又难,但大家只要开动脑筋,就一定有办法记住它们!(学生们很快就讨论起来。交流汇报时,出现了“七嘴八舌”的生动局面。)

  生:我想出来了,老师,“合”可以这样记:“一人一口”就是合。

  师:好,顺口溜的办法不错,谁还有别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相介绍自己的办法。)

  生:“棉花”的“棉”左边是“木”字旁,和植物有关,右上面有个“白”,因为棉花是白色的;右下角有个巾,棉花可以用来织成毛巾。

  生:“躺”注意左边不能写成“身”。

  师:提醒得不错,请大家伸出手,书空“躺”的左部分。还有吗?

  生:我用换一换的办法记“晒”,把“洒水”的“洒”三点水换成日字旁就成了“晒棉被”的“晒”。你们同意吗?(生都说同意)

  师:我也同意,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晒”,是在“日”的右边加上“西”字。

  生:我可以把“晒”编成谜语:“西边的太阳”。

  师:很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生:“眼睛”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都是“目”字旁。

  ……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繁难的生字被大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这真出我的意料,我不禁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鼓起了掌。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分析,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再通过正确的语言叙述,既巩固了识字,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孩子们在识字中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独立、自主,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自主识字的习惯。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篇13

  我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和同学们喜爱的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激情高涨。比如在让学生画生字时,我让学生和生字宝宝做捉迷藏的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是他们最爱玩的,所以他们在画生字时,脸上还带着笑容,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还边画边用手指指着生字说:“我捉到你了。”把画生字当成一件有趣和幸福的事去做。在检查生字时,我又让学生和生字交朋友,正是这样的角色转换,学生不再把识字当成一种强加给他的任务。而是真正放松的去叫它们的名字,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会认字,会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会独立识字。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路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篇14

  如果你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爱上你所教授的学科,发现她的美,然后再用你浓烈的爱意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与你有同样发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鸣。课堂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诉五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你们能从《云南的歌会》中学得东西,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成功!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讲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握这样一条主线: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这样先欣赏一段由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在整体感知部分,在朗读中感受云南歌会的美,对此,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二、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这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让学生领略了文章的美,为下一步重点赏析景物、人物描写打很好的一个基础。

  在重点研讨环节,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我希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识面。

  而在剩下的两个环节能力提升以及当堂反馈中,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积极用笔书写美的诗篇,用声音歌唱美的生活。与我的目标设置和谐的融合。而作业的布置,我同样花费不少心思,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土家傩舞》,一是与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响应,二是意在让学生一舞一歌,相辅相成,比较全面了解云南的民俗民情。最后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以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