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2篇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2篇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欢迎参阅。
增强学习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困难与障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特教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学生,教师只能通过手语进行知识传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辅助教学,将课程内容直观形象地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余,学生也可以从网络搜集相应的知识信息,自主参与预习、复习,提出自身的疑问,分享自身的心得与体验,上传意见或建议。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进度,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
拉近师生距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与功能,比如知识呈现的直观、趣味、形象、生动,知识获取的多元、灵活,知识传播的便捷、交互等,也可以实现师生的在线交流、同步沟通。
学生可以随时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问题,然后教师给予帮助、解决,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我们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在无形中传递知识、技能与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去熏陶与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踊跃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迎接各种挑战。
提高教学质量
无论是听力与语言障碍,还是视力障碍的学生,教师都要做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甚至需要个别辅导,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较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将其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紧密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享受个性化、高效率的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密切跟踪,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灵活、有针对性的教学。
结语
教师还可以将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紧密结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灵活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每一个国家的政要、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反思历史,都在力求从历史的反思中探求新世纪的到来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必然。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过反思大家至少在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即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关键,都集中地体现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
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之后,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序性、有效性提供技术手段。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狂飙时代。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社会在经历了300多年以前那场工业革命以后的今天,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支持当前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学习方式。更为明显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着教育的改革向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中世纪以来所实践着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传统教育在300多年前的出现,在人类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满足了工业化社会对智能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它承袭了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丰富了人类教育的理论宝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学习过程是个体的人的智慧和能力参与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策略,班级授课的“一齐化”教学缺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差异的针对性;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教学媒介的抽象性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对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的需求,认知活动的优化受到阻滞;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有限、封闭,使学习者失去探求学习、个性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必要的资源支撑;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评价的偏颇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总之,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既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当前这场变革对教育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在信息时代里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以“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对“e-learning”(数字化学习)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其他国家——例如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都出台了力度相当大的信息政策,推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分别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6月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重要文献,都强调了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中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启动,改善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系统、建设了现代远程教学系统、丰富了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库,为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环境保障;“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创设了基础条件。
总之,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选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促进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而踏上这一途径的第一步则是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国策。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使受教育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况却不令人满意,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造成这种状况固然有认识上的、机制上的、条件上的原因等等,但传统教育的旧有模式无法承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时代的教育只能满足一个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教育,只能满足工业化时代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经把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加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为切入点,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从功能上来说,它给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所不具有的新机制:
1、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声化表达,并且可以以链接的技术以图片、动画、声音、文字说明等多种形态的知识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和说明,这对优化学习者的认知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传播的多样化——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播方式不一样,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方式,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和远程学习等。
3、教学资源的共享化——网上教学资源是对广域范围内的教学资源的集合,可以满足各类学习者在各种学习形态(一齐化教学、个别化学习)下的学习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教学形态的多样化——班级形态的一齐化教学、个别形态的自主学习、校际和国际间的协作学习等,都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
5、教学时空的扩大化——学校和课堂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场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很大的灵活性。
6、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根据教学需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和训练条件,为认知活动的优化和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7、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克服了以往教学延时反馈的弊端,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诊断性反馈,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提供总结性反馈,为教学过程的调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及时提供依据。
显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这些技术、功能特点,可以改变教学的功能结构、丰富教学的形式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活动的价值功能得以改善,充分促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创造型人才。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所要探求的是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社会的发展来说,21世纪是“后工业社会”;就经济发展来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人类的生存来说,21世纪是人类面临着的“第三次浪潮”。时代、社会和经济的这样变化,必然促使教育产生以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变化。
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或以经验、活动和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经验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都无法承担起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具有三结合——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功能特点。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所具有技术、功能特点,也进一步证明了“三结合”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也为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践“三结合”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探讨和发现以信息技术实施“三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结果,对于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学基本理论,使之成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