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10篇 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10篇 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以供借鉴。
今天跟学生学习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个内容,感觉学生学得还是挺轻松的,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得也较好。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在回顾一下本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第二、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练习巩固,提升计算能力。
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一种亲切感,并让学生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示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很踊跃参与,都能说出“几个十几个一减去几个十等于多少、几个十几个一减去几个一等于多少及相应的加法计算方法,或是用相同的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减的方法。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地说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最后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有,就是:
1、语言上还要更加的简练为好。因为我总是习惯于学生说了之后又重复一次学生的答案,所以第二个教学环节里花的时间过多了导致练习的时间过少。
2、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过少,因为总是害怕他们说得慢,说得不完整,耽误时间。这样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计算题的练习应该多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算,这样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因为在练习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计算方法:6+70=67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克服不足,继续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片段一: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谈话:小猴最爱吃桃子,看,(出示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4 +30 =
34-30= 34-4 =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分组讨论)指名交流。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5、第5题。口算。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评讲。
7、第7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片段二:
巩固练习:
抢答下列各题:
40+8= 59-50= 70+8=
78-8= 8+20= 36-30=
改错
病例:62-2=6 病例:20+6=80
医生: 医生:
开放题
58-( )=50 ( )+( )=98 ( )-( )=( )
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虽结束兴趣还存在。
2.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30+4=?时,我是让学生先自己摸索解题方法,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小猴爱吃桃的情景,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境,不单纯为了新知】
在例题情境图的运用上,有两种预设:一种是直接看图列出算式,然后根据算式选择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进行计算方法的引导;另一种是看图说出图意,然后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情境的应用题请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前者有利于直奔主题,节约教学时间,为原本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间腾出赋予的空间,后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内容,学生缺了一堂的训练也不会大受影响。思前想后,觉得不能抛开学生常规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不能单纯为了新知的学习。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在看图说图意编题目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表达得更加流畅,数学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前置,为新授做了有力铺垫】
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课的一项教学目标,也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和记住的,幸喜自己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所以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对于34-30=4,先请学生说说谁是被减数、减数、差,再按照34-4=30,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对于加法30+4=34,我请学生猜一猜30叫做什么数(有些学生说被加数,其实是对被减数名称的一种正迁移),我告诉学生30叫做加数,4也叫做加数,34叫做和。然后再请学生根据4+30=34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观察,朦胧地产生一种意识】
在完成想想做做3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的四道题目,思考能不能根据一道算式很快地算出另外的三道算式。这样的思考方向有些大,但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种是横着看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竖着看观察两道加法、两道减法之间的关系。
思考后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朦胧的,他们能够大约的看出两道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但是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的。要真正表达完整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过快地拔高他们的生长速度,所以我在课堂上认可了学生朦胧地认知。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既是前面学习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基础。分析学生的情况,我们认为有的孩子已经能够口算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多数学生也能够自主解决本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所用时间长短和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孩子们要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层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数学问题。现在我就结合本次课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大量练习唤旧知——功夫在诗外
各位老师已经感受到这节课的复习旧知时间很长,共出示了15幅图片,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来回答,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旧知。与本课知识的链接是在两个单元之前,相隔时间较长,孩子们年纪小易记但遗忘也快,大量的练习就是一个对学生思维慢慢预热的过程。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开始孩子们还一个一个地去数是不是整十,后来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当这个练习结束之后,面对本课的新问题,孩子们很自然地理解30+5=35算理是3个十和5个一加起来就是35。算理的难点迎刃而解。陆游曾在教孩子写诗时说过:“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本节课我觉得要想弄懂算理,其功夫也正是在旧知。
二、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无意插柳柳成荫
作为计算教学,前后知识紧密衔接是其显著特点,每节课相对后续学习来讲都是下一个知识的生长点,对后面的学习影响很大。弄明白了,以后的学习水到渠成;理解不透,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纵观本课所处的第八单元,不难发现无论是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还是笔算加减法,都需要学生明确算理,而本课又是这一知识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明确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其意在为学生深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一知识作好准备。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扎实地为学生营造说算理的活动,让学生每天在这种看似无意的训练中得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1、在例题情境图的运用上,有两种预设:一种是直接看图列出算式,然后根据算式选择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进行计算方法的引导;另一种是看图说出图意,然后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情境的应用题请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前者有利于直奔主题,节约教学时间,为原本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间腾出赋予的空间,后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内容,学生缺了一堂的训练也不会大受影响。思前想后,觉得不能抛开学生常规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不能单纯为了新知的学习。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在看图说图意编题目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表达得更加流畅,数学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2、在完成例题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四道算式,思考能不能根据一道算式很快地算出另外的三道算式。这样的思考方向有些大,但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种是横着看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竖着看观察两道加法、两道减法之间的关系。
3、习题量过大,导致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说的不够、思考的时间太少。习题的多导致为了赶进度赶时间,所以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的,很快说出答案,让那些学得有些慢的学生反倒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练习题的设置上要精炼、典型,不在多。
4、两外这节课上,老师讲得过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没有占到思维与学习的主体地位。思考后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朦胧的,他们能够大约的看出两道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但是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的。要真正表达完整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过快地拔高他们的生长速度,所以我在课堂上认可了学生朦胧地认知。
今天我在小组内上了一节课,内容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在上课之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自认为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上完这节课后,却发现,很多预设到了课堂上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预设乱了,我的思路也乱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实学生在没上这节课前,已经有很多学生会计算了,而至于到底是怎样算的,恐怕有些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也许就已经形成了几十加几就等于几十几这个印象。而我这节课要做的是要让学生不但知道结果,还要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算理。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学习,如何尊重学生的想法又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我重点处理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和遗憾。首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应变能力差,课前,我想当然的认为所要讲的知识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学生能按照我的预设走,但是课中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是我始料不及的。本来我以为如果先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时,会说接着数的,或者是相同数位相加等,不大可能想到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而课堂上却恰恰相反,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女生就说出了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顿时我的思路乱了。仔细想想这时我完全可以顺着这个学生讲的把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算理讲透,然后再听听其他学生是怎么算的,这样是完全可以的。而我是等把学生的想法都说了,再回头说这个小女生的想法,是不是就乱了呢?其次是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我认为学生都已经会计算了,而且学生对数的组成也都很熟悉了,只要我稍微一引导,学生对算理应该神容易就能理解。所以我原先本来设想的用计数器拨一拨,或者用小棒摆一摆也给取消了,我想学生都已经会了,再去用小棒摆,不是多此一举呢?倒不如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用小棒进行演示,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但是学生没有像我想的那样,虽然学生心里或许明白,但是上升到语言表述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点我是没有考虑到的。如果我当时能拿出一个计数器拨一拨,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来说,效果或许会好些吧。另外在很多细节方面我处理的也不太恰当,如在设问上,在环节的过度上等。
上完这节课后,没有我想象的轻松。反思自己,如果我能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做到全面考虑,自己心中有数,也许这节课又是一番效果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只有在基于对学生的真正了解上,基于对教材的全面把握上,基于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上,更基于教师能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而这些都是我不断去学习和最追求的。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4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我通过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加减法计算奠定基础,通过拼摆和看图列式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整体效果还不错。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我灵活的运用了教材。虽然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非常的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图中的干扰信息太多,很难让学生从中提取本节课有用的信息。我在第一次试教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很快找出了“小明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而“小明喝了2瓶,还剩几瓶牛奶?”就一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后来,我和同组的老师一起讨论,觉得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计算,可以创设简单的情景,或者可以由摆小棒直接引入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中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很快就领会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了。
今天我教学第四单元中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教学重点是巩固百以内数的认识,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算理,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提升学生对百以内数的感知,应用百以内数组成学习简单的加法,也以今后进一步学习百以内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这节课教材要求运用百以内数的组成去学习,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不到它和今后要学习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差异,因此也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是在教学时才领悟到的。
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中〈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我认为它们的差异是,前者与实际联系更密切,后者更抽象些。
所以在教学上,前者要更多地联系实际,即数与形要紧密结合,要将抽象的数还原于形。
如32-2= ,要求学生用小棒解释,3捆零2根减去2根,剩下3捆,即3个十2个一减去2个一,等于3个十。并能脱离小棒解释,让学生对百以内数的认识慢慢清晰起来。这样教学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效。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4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主要通过复习旧知:100以内数的组成;探究算法: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算理算法;巩固练习:学会应用各种不同方法熟练口算,以及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这四个层次进行设计。
在复习旧知——100以内数的组成;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为下一环节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做好准备。因此在设计本环节的时候,我很注重趣味性,创设了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交朋友”的游戏,在每一个小动物的背后藏着一个数的组成的知识。让学生回忆48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十和7个一组成多少,3捆小棒和5根小棒一共有几根以及在一个数位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拨了几个珠子,辨一辨是几。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探究算法环节中,我灵活的运用了教材。虽然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非常的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图中的干扰信息太多,很难让学生从中提取本节课有用的信息。于是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很快就领会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了。
对于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计算过程,从而得到不同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而往前数,往后数,如果数的数据不大,是一个好的计算方法。更有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的实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减。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的练习。刚学完了例题,我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通过三道判断题的探讨,让他们去发现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这样的途径学的知识比较牢固,且不会遗忘。接着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方法,还要求真正理解课题的含义。最后一题是应用实践题,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最后是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再这节课中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让学生活动的太少,有时让学生说的太少。以后注意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本节课在设计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利用小明和妈妈买酸奶的过程。期望学生能从这一情景中,提出本节课所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1﹚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2﹚还剩多少瓶酸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出示的课件情景中,并没有一下子就提出教师所需要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课后就在考虑是否我在出示课件的动态情景时,还没有突出我需要的动态情景。比如:售货员阿姨拿出30瓶酸奶和又递给小明2瓶酸奶。这两个情节如果突出强调一下。我想学生在提问时,一定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出老师所需要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问题时,只会对加以强调的内容关注。所以我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 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时刻要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在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与感受。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颇多。上好一节课,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我想,只有善于研究,勇于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