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2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2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第一单元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发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 )厘米=()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1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1米=( )厘米
1米= ( )分米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全课总结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通过探究,得到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会根据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的关系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灵活的运用验算的方法计算出被除数、除数。
重点难点: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当余数比除数小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练习一
师:“分析题意,平均分我们用什么法?算式是什么?回忆一下,除法竖式计算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生:“用除法,算式:86÷4,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
练习二、练一练
师:“做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上面。”
生②:“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师:“完成下列竖式。”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列式并尝试计算。”
师:“个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能不能省略?”
生①:“个位上不够商1,用0占位。”
生②:“不能省略,如果没有0的话商就成了2,太小了。”
师:“生③在商0之后没有和3相乘,他这样做对不对?”
生①:“不对,做除法的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这样做少了三步。”
生②:“可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和刚才的一样。”
生③:“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任何数减去0等于它本身。”所以第三种方法更为简便。
…………
小结: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探究二
师:“下列三种做法中,你认为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生①:“第一个一看就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
生②:“我列竖式计算得到:94÷4=23……2”
…………
小结:检查除法计算时,首先看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当余数比除数小时,除了通过竖式重新计算以外,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①:“因为23×4+2=94,所以94÷4=23……2是对的。”
生②:“因为24×4+2=98,所以94÷4=24……2是错的。”
小结:当余数比除数小时,可以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
三、课内练习
练一练
师:完成下列竖式,
师:说说(3)(4)两题商末尾的0是怎么来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计算并验算
师:“说说验算的方法。”
生:“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师:“任选两题,计算并验算。”
想一想,填一填
师:“如何求被除数?”
生:“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想一想,下列各数该怎样求?
师:“第一题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①:“想谁乘9的结果离83最近。”
生②:“想谁乘9等于81。”
…………
师:“81是怎么来的?”
生:“用被除数83减去余数2。”
师:“因此,求除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商来得到。”
师:“第二题除了列竖式外,还可以怎么做?”
生:“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除数。”
师:“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经过自己的努力,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奖学金,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拿着这些奖学金准备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吧!”
师:“完成下列三题,并说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四、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补充题
⑴ 被除数+除数×商=96,被除数=( )
⑵ 把8、79、7、9四个数填入括号里,使算式成立。
( )÷( )=( )……( )
练习册第28、29、30页。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看教师演示无序上下车情境。
指名说说车上人数增减情况。
思考为什么不能确定车上人数增加变化情况。
2.看教师演示有序上下车情境,说说车上人数的增减情况,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人。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看教学情境图,思考问题。
(1)从刚才的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交流答案。
2.认定目标。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
4.一起读一读课前读过的儿歌。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必做题
1.基础练习,想想做做1。
学生看图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
2.基础练习,想想做做2。
指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解答。
3.综合练习,想想做做5。
指导学生先看清图意,再与同桌交流一下看到了什么。
选择一组数量进行列式。
交流图意。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
3. 情感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超市大买场图、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明天是双休日,今天老师准备下班之后到超市里买一些东西,送给福利园的小朋友。那么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出示家乐福)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大家想不想去买东西啊?
〔利用书本上的大买场这一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算法
1.出示主题图
点击薯片:12罐一箱,每箱42元老师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师:谁会列算式?(生答)342=?你是怎么想的?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1)342是3个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交流算法的思路,还让学生进行了互相学习。〕
2.师:小朋友开动脑筋,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你们看小巧的计算方法和一样,只是写的过程不一样。(出示)
342= □ 340= □ 32=□ □+□=□
3.师:谁能够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个别学生复述)那么谁的方法最好?
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在通过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
4.小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描述形式的直观,使学生更能理解乘法的算理,同时也为后面的竖式计算和口算奠定基础〕
5.模仿练习
独立完成、说说计算过程
716= 117= 233=
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328= 958= 686=
三、学习竖式
1.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交流汇报。)
〔在学生理解乘法的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书自学,更好的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伸展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2.小结:小丁丁他们使用了能够表现思考过程和计算步骤的竖式形式,但是我们在列竖式时,都会把中间环节省略。
绍竖式一般写法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3.模仿练习
书上17页练一练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组内互相交流)
〔通过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