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赤壁教学反思12篇(《赤壁》教学反思)

2023-01-13 12:19:00教学
  • 相关推荐

赤壁教学反思12篇(《赤壁》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赤壁教学反思12篇(《赤壁》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赤壁教学反思12篇(《赤壁》教学反思)

赤壁教学反思1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

  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

  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赤壁教学反思2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几点反思,多多积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充足准备,加油!

赤壁教学反思3

  【设计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 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 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诵读 合作探究 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 赤壁 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洒脱、自由、高雅……

  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第二段 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

  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点评:随堂

  3、 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解释“愀”的含义。

  容色改变。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 、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诵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英雄与凡人的对比?我们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几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读出共鸣吗?

  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 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清风明月。

  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5 、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三、学习总结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变化:乐——悲——喜

  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四、课外阅读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赤壁赋》教学反思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教学反思4

  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表现出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状态。尤其是当学生在自读自悟时,学生真正在读书,从他们所作的批注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思考,有收获。小组合作学习时,同学们能谈出自己的阅读见解,与大家交流讨论,学得比较实在、有效。在班际交流中,学生就三个问题畅谈自己的理解,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智慧的魅力,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上下来,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的课堂,进行归因。我觉得,课上,学生能深入读书、思考,有不少同学见解独特,发言中不乏亮点。但在及时捕捉住、即时灵活处理、利用这些 “活”资源,进行重组,及时调整教学,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促进更有效的互动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倾听别人发言,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把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提出来这一点上做得不是很好,尽管这与平时习惯的培养有关,但如果我在发现学生发言时各谈各的想法,有的出现重复时,我的回应、点拨能更到位,更具及时性、提升性,那课堂将更具创生性。这是其一。其二,我在想,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说,要说,尽管说的时候有些表达不是很流畅,但这也是学生本身一种内在发展过程,学生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自己的,我不忍心打断,这又与课堂教学的推进相矛盾了,怎么办?其三,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案,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重建。如当交流到“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时,学生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思考,有话想说了,我却让他们 “找出文中描写东南风的语句读一读,想想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这就与学生的实际状态对不上号了。如果我当时就让学生先说说火攻与东南风的关系,再回到文中去读,学得会更好、更实在。

  我想,不止“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我在努力提高自己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判断、重组的能力,在新的水平上更好地胜任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这一重要角色。

赤壁教学反思5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上意识到了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没有言的积累,何来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许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针。注重人文味的同时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书卷味,淡化了学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堂课也多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习且思。

  这堂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2、教师的诵读指导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我考虑我的诵读课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3、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2)、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

  二、学生表现方面

  1、优点

  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

  (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

  (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

  2、问题

  (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解决方法:

  (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

  (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

  (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赤壁教学反思6

  这次展示课,我讲了《赤壁之战》。从整体上看,有亮点,但细审深析,存在问题也较多。教研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指点,使我获益匪浅。

  说实话,在选择课文上,我考虑了很久,迟迟拿不定主意:《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我从小就很喜欢,不仅仅因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然而我又很徘徊,因为这篇课文要想讲好,难度较大。一则,这是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不便理解;二则,内容上故事性较强,又和历史有一定联系,把握不好,很容易讲成历史课。

  但是作为古典文学之典范,《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现在,学生对文言文不甚了解,古代文学正在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然而白话文问世仅一百余年,换言之,即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几乎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保存下来的。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更好地继承灿烂的祖国文化。由此,我下定决心,就讲《赤壁之战》!

  作为语文课,就要讲出“语文味”,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小说,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我设计了教学思路。感觉亮点在于“对句”导入,试写“嘉奖令”,欣赏火攻短视频,升华主题于珍爱和平。然而,缺点和不足也显而易见:

  首先,在范读方面欠缺,整堂课没有给学生进行范读。黄老师点拨我说:“一堂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精彩的范读。尤其是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文言类课文,学生读不好,读不顺,不容易品味课文,因此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读课文,读百遍,学生做到,教师首先更要做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次,学生发言虽多,但提问的覆盖面不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备课要备充分,要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给每位学生通过思考能勇敢发言的机会。备课是上课前所有的准备活动,绝不等于写教案。所以,备课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备课要站在系统、哲理的高度,将整单元、整册、整个学年、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书统筹起来,进行整体备课。

  再次,把握人物性格是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如果能围绕人物描写,让学生运用五种人物描写方式,来个小练笔,会更好:既能加深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锻练习作能力。

  板书书写不完整,也是这节课的缺陷。今后,要继续坚持练粉笔字,培养自己边讲课,边书写板书的习惯,避免忘写板书。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感到应加快自身职业成长的步伐,常请教,常反思,时时改进,课课提高,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赤壁教学反思7

  赤壁赋原文:

  壬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赤壁赋》文徵明书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教学反思8

  咏史诗一般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诗。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赤壁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赤壁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学习《赤壁》,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诗歌意思,了解诗歌平仄押韵,理解字词运用,品味诗歌之美,回味三国英雄,追忆历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假设历史。假设历史,看似荒唐,却有深意。这样做即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了解历史(假设历史,必须要去弄懂真实的历史),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精神,还可以培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因为去假设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兴衰进退,不仅是那些光芒万丈的英雄伟人所决定的,更是千千万万的“我”决定的',“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执行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历史与“我”有关!“我”要对历史负责!

赤壁教学反思9

  这节公开课我主要围绕全文的情感变化来展开,抓住直接描写情感变化的字词,按照其演变推进来梳理全文脉络。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字词,即“乐——愀然——喜”,再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喜在何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讨论导致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脉络,使整堂课能够围绕教学重点“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条主线来展开,重点较为突出,故而思路会相对清晰。

  此外,在各个板块的衔接上,比较注重衔接语的设计,使课堂整体上能够连贯自然地进行。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学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认为相对较难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相对不足。以后在课堂上要学会适当放手,有些问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其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并且,课堂中学生回答之后,给予的点评力度不够,要适时予以回应,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

  另外,语速过快,大大加快了课堂节奏,使得学生想要跟上会有点累;并且问题设置过于碎片化,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使人应接不暇,加重学生上课负担,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囿于教师思路,缺乏自主性。而问题的过于碎片化,容易使得课堂内容分析显得零散,对重点的情感“乐、悲、喜”点得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改进!

赤壁教学反思10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赤壁教学反思11

  拓展之一: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同步作业》第14面上的《后赤壁赋》找出来,再与课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学生都很投入,大约十多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经过梳理,得出如下结论: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

  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这样一拓展,同学们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拓展之二:请同学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

  这一小活动立即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找出的对偶句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学生找的对偶句很多,这也说明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的认识,于是我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将这些句子抄下来,多记多背多积累。

  这节晚自习,我的学生过得很充实,我也感到很快乐。

赤壁教学反思12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材料,依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