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12篇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荷花教学反思12篇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
学习了《荷花》一课,多少有些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荷花无论是静静的站在那里的还是微风中的各种姿态都是那么的美。读着读着眼前就会让人的头脑里出现一幅活的画。一打开课文,那碧绿的荷叶圣洁的荷花,就深深吸引了孩子,再来读文章,想象着画面,清新美妙的感觉就不知不觉的融入朗朗书声里了。就让孩子们自己大声的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然后又进行了朗诵比赛,平时几个朗读水平高的几个同学向大家发起了挑战,孩子们都读的那么动情。看着他们陶醉的样子,我知道美丽的荷花已经印在孩子们的头脑里了。这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美的读更要美美的品味。我抓住了两个切入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给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享受着这大自然的杰作。
第一个切入点:师:孩子们请起立,闭上眼睛,看着这美丽的荷花,我们陶醉了,忽然感觉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了,你们就是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啊,能告诉大家,你是其中怎样的一朵吗?
生1:我就是那朵才开了两三片花瓣的荷花。
生2:我就是那朵全部绽开了笑脸的那一朵。
生3:我就是那半开半闭羞涩的那一朵。
生4:我就是那朵刚打开花苞的那一的那一朵。
就在这样的意境里,孩子们的想象放飞了,我继续引导,就像一个仰望空中放飞风筝的幸福的孩子。
第二个切入点:师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放轻音乐,一阵微风轻轻地拂过湖面,轻轻地拂过你们这些荷花,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调皮的小鱼游到我的荷叶下面乘凉了,它们找到了遮阳的大伞!
一丝丝春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我听到了池边的游人赞美我们的优美的身姿,我沉浸在幸福里,我感觉我就是那最美的荷花。
太阳用金色的阳光给荷叶上的水珠穿上了金光闪闪的衣服,风婆婆吹过这些荷叶,水珠宝宝在荷叶上流动着,一不小心跳进了水池,我的花瓣上的小水珠一点一点的像坐滑梯一样的跳入了水中。
灿烂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是多么温暖多么的幸福啊!
我听见我身边的全开放的荷花姐姐对那支花骨朵说:要快快长大呀!
我看见一群群小蝌蚪正急着找妈妈呢!
孩子们内心的世界是多么的多彩呀!那看似幼稚的语言又多么的纯美呀!我被他们感染着,快乐着!开心!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一节课的结束往往是自己教学理念完善的开始。教师在不断地探索中获得提升,使自己不断获得润色和磨练。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效果,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品味的上升。因此,课后的反思至关重要。下面我就以《荷花》为例,谈谈我通过反思获得的点滴收益。
课堂教学开始,我展示了一系列的荷图片,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动听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情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我顺势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很踊跃,他们说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看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到了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儿、看到了嫩绿的小莲蓬……当时我看到学生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已初步形成,变顺水推舟引入课题。事后自己反复考虑并与同事进行探讨,发现此处还可挖掘,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例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大家的回答完整地介绍图片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理性认识更贴近文本。通过实践并不断反思,使我在教学《荷花》或同类型的教材时更能贴近学生,使教学生成更具可行性。
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许多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例如通过“挨挨挤挤、一个个”写出荷叶的多而密。“碧绿、像……大圆盘”写出荷花的色彩美、形状美,展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破裂似的”来领会文章的语言美以及荷花的外形美。通过“冒”与其他字例如“长”“露”等的比较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师也能恰当引导,对于文本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时我见好就收,转入到对“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课后我反复揣摩此处还需修饰,因为本年级段的学习任务含有对自然段的整体认识,要能概括自然段的段意。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零碎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将这些零碎的感性认识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第三自然段进行引导。例如可以这样说“荷花真美啊!它们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大家来看看,这一池的荷花又时怎样呢?”也可以帮助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反思,我加深了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把握好教材分析程度的尺度,提高了分析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缺憾的教学,蕴涵了教师成长的轨迹。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扬弃,就能完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就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就能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荷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通过回顾前文内容、讨论交流,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作者想像的精妙,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对 荷花、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出现“意外”似乎令人疑虑
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田双阳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吧,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诗,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得不错!”我称赞了一句,准备转入下文的学习,这时又举起了几只小手,有的还一边摆动着手一边急切地说:“我也想到了诗??”我疑虑了,照这样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岂不难以完成了?如果是在上公开课,这种“教学意外”不但 会占用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无法应对,非常尴尬。
二、接纳“意外”其实让人欣喜
然而,我又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张星悦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易金童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李襄红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 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三、反思“意外”得到几点启发
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几点启发。
其一,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 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其二,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四、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 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一、融合课后习题
在讲课的过程中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中,不用再用多余的时间来讲解课后习题,也让学生掌握了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二、利用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了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增强视觉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荷花池旁。初步的观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三、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生字。
在讲解生字“蓬”的'时候,将它和“篷”这个形近字进行比较,并结合“帐篷”“莲蓬”分别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在讲解“挨挨挤挤”“冒”这两个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动态的感觉,使用了换词的方法,替换为“密密麻麻”“长”两个字,最后课件展示图片,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跃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不足之处:
一、准备工作再加强
因为是网络教学,在播放视频朗读课文的时候,声音不太正常,虽然已经提前做好调试但是还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况,所以下次要在上课之前再进行一次播放。
二、应让学生多体会画面
在老师范读时,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适当提高练习的难度
课堂上找了几道题来练习,但是题目太简单,可以在基础题上做一些提高一些的题。
《荷花》是第一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以及沉浸在荷花盛开的景色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及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来感受荷花的美,来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欣赏,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喜爱。在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以后,我播放录音课文,让学生注意认真听里面的朗读语气及停顿。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模仿去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荷花的美丽,重点指导能够紧抓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课文学完后,我认真回顾了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有收获更有不足: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因为我深深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尤其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自己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能把学生引入情境,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然后让学生陶醉在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想象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比如,我在教学文中的第四段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微风吹来,我和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的美丽的画面,我从学生陶醉的表情中,仿佛看到了他们想象的优美画面。他们的脑海中也一定留下了一池荷花和我陶醉其中的美好画面。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看荷花”时,我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美美地读懂文中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课文,了解课文。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对假如我是一朵荷花,我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说的不够好,没有拓展开学生的思路,这也是下一步我需要加强的地方。另外,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总感觉学生有拉长音的现象,但是通过多遍纠正,就是不能达到我想要的理想的效果,这需要我在今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的练习。最后,我总感觉上课的时间不够用,这就需要我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多下功夫,争取通过课堂教学效率。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看荷花。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迫不及待的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瞧他们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或“———— 的荷花。”有学生说:“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姿态是那样的动人!”有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有学生说:“千姿百态的荷花。?------一时课堂沸腾了起来。
我感到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学得快、学得好、通过练、记得牢。
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出描写荷花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它美在哪。有的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例如有一个孩子说,他喜欢“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可以看出荷叶很多,“碧绿的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和形状。还有的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字进行理解,例如有个孩子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很好,随机我就问:如果把这个“冒”字换成其它的字,如“长、钻┄┄”行不行?联系前后文想一想,怎样长才叫冒出来呢?此时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使劲长叫“冒”出来,有的说快速地长叫做“冒”出来,还有的说高高兴兴地长叫做“冒”出来┄┄随后,我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白荷花从河里冒出来的动画,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冒”字的用法,还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荷花的美丽。我觉得,通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我也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地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试着画荷花,在进行下一环节时,个别学生就有些收不回来了,这部分就显得有些偏离主题了,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我觉得这个练习作为家庭作业会比较合适。
那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的完善自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争取获得更多的收益。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文内容不多,但意境却特别美,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农村的孩子对荷花了解特别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课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出示了一幅幅荷花的图片,在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学生们满心欢喜互相欣赏荷花,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自己看到的荷花——五颜六色、婀娜多姿、卓尔不群、冰清玉洁、亭亭玉立……荷花的美好形象已经给学生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孩子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欣赏画面以后,我以“你们看到的荷花真美,,那叶圣陶爷爷看到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自主交流: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美?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荷花的姿态之美以及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
在学生朗读品味荷花的美丽之后,借助“画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假设法把孩子引入情境之中,把自己想像成荷花,小鱼或蜻蜓,并运用各种形式的读,想象,舞动来体会,感受意境……想象:小鱼和蜻蜓或其它的小动物可能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学生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欣赏荷花图,让孩子们想一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赞美大自然?又使孩子们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西周教指站语文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我执教的是《荷花》一课。虽然也上过许多公开课,但这一次却给我与众不同的感受。
感受一:互动式的对话研讨。这是一种答辩式评课方法,执教老师坐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台下老师针对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进行讨论、协商、指正。这种短兵相接的评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教者教,评者评的情况,使评课在答辩中更热烈,更有效。不过我想如果在开始前,让大家分小组先讨论一下,整理出问题与思路的话,氛围应该会更好些。
感受二: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操作性。从我自己的教学实际看,我很少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总觉得心里有数就行了,反正教学目标不就是那么几句套话嘛!所以备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制作。而这一次在唐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台下我深深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导语,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练笔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像靶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射中它啊!
感受三:经典的束缚。“冒”是《荷花》一课重点感悟的词,在历来的教学中,已经被演绎成了经典。一般步骤如下:1、读句子,哪个词用得好?2、冒可以换成什么词?3、比较这些词,感悟“冒”的精妙。
然而,在课堂上,教学到这一环节,我却遭遇了失败:学生虽然绞尽脑汁换了许多词,但感觉越换越离谱,到比较词语时更是语塞。至此,我只好草草收场,白荷花始终没能顺利地冒出来!
经典遭受失败,原因很多,首先要检讨自己课堂调控能力不好,启发不到位等。但也留给我一个思考:选入课文的大多是经过专家推敲、考证的语句,用词准确生动,我们让学生比较,揣摩是有道理的。但学生毕竟不能达到的这样的高度,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文中用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就这个“冒”字为什么好,我们许多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又何必为难学生呢?语文是含蓄的,模糊的,隽永的,学会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后,当看到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会自然想到这个“冒”字,我们的教学就留有痕迹了。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教研活动,留下这么多的遗憾与思索,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吧!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我那么急切地让他们“冒”出来,可他们就是一下子“冒”不出来。等他们“冒”出来时,留给他们观察、欣赏和用语言表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本该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导失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非常遗憾!
为什么会引导失败,自我反思,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
1、引导错失良机。在品读第二段语言的时候,学生提出“冒”字用得非常精彩。如果能在他们品读这个字的时候,趁机让他们“冒”出来。然后,就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品读欣赏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和不同姿态的荷花。这样安排,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仓促和时间不够。
2、课堂调控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话想说。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仍然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