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3篇 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2022-10-05 14:19:51教学
  • 相关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3篇 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3篇 历史教学课后反思,以供借鉴。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3篇 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1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濮阳县户部寨乡一中侯明阳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2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3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作业

  作者简介:张永贵,毕业于陕西师大历史系,现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于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背景 历史作业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深化,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渴求新型的历史作业,即以学生为核心,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使每一位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关注全员发展、个性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自主选择作业,体现学生个性

  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知识的创新也是对新旧信息、新旧知识的比较、判断后新作出的创造性选择的结果。如果受教育者不是独立的选择个体,没有科学的选择能力,知识的获得是困难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必说创新和创造了。可见,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最好诠释。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创造出丰富多彩、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作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作业中的自主性体现为:一是学生选择教师指定的作业,即教师布置不同内容、数量灵活、时间机动的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如:做出教材某节后的任何两道练习题;复习该章,并尽可能写出知识提纲。作业时间不少于20分钟,如果觉得对自己有益,可多花点时间。二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作业。学生自主选择的依据主要有:自己是否感兴趣,自己是否已掌握了知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等等。这时学生不再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巨匠心,获得成就感。

  二、编定小组作业,实现成果共享

“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是历史课程标准之一。通过编定小组作业,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增强责任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作业成果共享可以是长期固定的小组,也可以是临时组成的;可以是指定小组,也可以由学生任意组合。如在学完“红军长征”后,我请学生按行政小组分头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讨论长征精神是什么,进一步以“长征精神”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并推举一人代表小组进行演讲比赛。此外,学生自选作业完成后也可由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批改,利用完成作业来加深、拓宽知识。如果发现疑问或错误时,学生互教互学,共同解决疑难;如果本组同学对作业无法判断正误时,还可向其他组或者老师求教。

  三、创设情景作业,增强相互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中之重,作业的探究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鼓励学生质疑,强化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可以把发现问题作为日常历史作业之一,在作业本上特设“小问号”栏目,请学生记下“还不理解的问题”、“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老师讲错或书中有误的问题”、“围绕所学内容设计的问题”等等。例如,学完《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一课后,“小问号”中提出了“为什么说国民政府当时是一个在形式上合法的全国性政权”的深刻问题,对深化认识很有帮助。

  2.老问题新问法,激发探索兴趣

  许多常规性问题换一个问法,不仅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可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将作业“概括3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改变为“以30年代一位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一封给中共中央的信,或写一份《告全国同胞书》,阐述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主张和观点。”

  3.分析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联系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作业,可增加问题的现实性,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如,结合“台独”,学生归纳台湾问题的由来,推测祖国统一的进程。结合伊拉克战争,看美国霸权政策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看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预测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局势的发展等。

  4.小课题长作业,深化探究潜能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作业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课题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从历史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提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完成作业。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误论”、“罗

  斯福新政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等。在研究中,学生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独立探究新领域都是有所裨益的。

  四、倡导感官体验,作业多元化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的不可亲身经历性,但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动用多种感官,间接地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完《宗教和风俗节令》后,请学生调查本地还有哪些民俗,当地人信仰哪些宗教,或参观云龙山庙会等。学完《甲午战争》后,观看影片《甲午风云》并写观后感。学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法西斯暴行和殖民统治》后,请学生搜集日军侵华资料和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篡改历史的有关资料,结合我国政府对此的严正立场和态度,写一篇评述文章。其他诸如编写历史歌谣、编辑历史专题小报、历史话剧表演等,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历史体验中,在影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的历史遨游中,在社区、家乡的历史走访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关注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和枯燥,而变得亲近和生动,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五、师生对话评促,作业互动化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充分利用作业桥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积极平等的评价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一是利用作业本加强师生对话。首先,作业本开辟“心息相通”栏目,用于教师征求同学各方面意见、建议,学生也可向老师咨询历史问题或人生难题;其次,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应简单应付,写个“优”、“良”,批个日期了事,而应该侧重于评价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注入自己的感情给予鼓励性批语。如“你的作业非常认真”,“你的作业充满了创新思维的火花”等。二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隐密性强,它将成为师生对话的最佳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宁军· 选择是一种能力· 中国教育学刊【J】·1999(6)·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县花里中学 邮 编: 电 话:***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