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报告 > 正文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2023-06-21 10:25:21工作报告
  • 相关推荐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导语】下面是会员“nm82”整理的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共6篇),以供参考。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篇1

  探究小孔成像

  活动目的:

  1、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地点:物理实验室 活动准备:

  1、分组:三人一组,分工明确。

  2、器材准备:不透明的纸板30块,蜡烛10支、光屏10块、火柴5盒,小刀10把。活动过程:

  1、每 小组按自己的想法制作不同形状的小孔。

  2、分别用不同形状的小孔做实验。

  3、边做实验边观察,同时做好记录。

  4、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小组无法解决是向别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5、反馈实验结论.6、搜集整理资料。

  活动小结: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单 篇2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基本概念

  主光轴coc’主光轴coc’光心光心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5、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u表示。

  6、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v表示。

  7、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实像。

  8、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虚像。

  举例

  1、照相机:物体离镜头比较远,u>2f 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物体离镜头比较近,f

  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物体离镜头很近,u

  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须用虚线画出反向延长线且不能带箭头)必过焦点,如下图:

  3、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凹透镜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三、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3、当f2f。应用举例:投影仪等。

  4、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5、当u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此表必须熟练记忆)

  说明:

  1、当u=2f时成等大的像,u>2f时成缩小的像,u<2f时成放大的像,所以,u=2f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2、当u=f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u>f时成实像,u

  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等于像距;成放大的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的像时,像距小于物距。

  4、实像总是倒立的,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

  二倍焦距物像等;像的大小像距定;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五.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对比学习

  习题实践

  1.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主轴移动到距凸透镜45 cm处,则成像的情况一定是()

  A.放大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

  C.缩小的实像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课堂记录:

  2.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cm

   cm

   cm

  D.以上都不对

  课堂记录:

  3.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蜡烛距凸透镜15 cm,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距透镜40 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18 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透镜20 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 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课堂记录:

  4.某幻灯机的镜头和幻灯片之间的距离可在10 cm~20 cm之间调节,现因原镜头损坏,则应选用下列哪一个元件做镜头()

  A.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10 cm的凹透镜 C.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

  5.用照相机给家人照相,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和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分别是()

  A.大于2f;小于f

  B.大于2f;小于2f而大于f C.小于2f而大于f;大于2fD.大于f;大于2f 课堂记录:

  6.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要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0 mm以外

   mm以内

  C.略大于50 mm D.恰为50 mm 课堂记录:

  7、完成如图的光路图。

  8、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物体AB、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物体AB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不要求作光路图)。

  9、如图所示,F、O分别为凸透镜的焦点和光心,请在图中分别画出3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0、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1)在图中画出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径迹.

  11、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思考题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思考题

  2、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成实像时物像异侧 成虚像时物像同侧

实验报告单 篇3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实验学时

  实验性质 基础性实验

√ 综合、设计性 实验

□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详见附件

  实验小结:

  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评分

  批改日期

平面镜成像实验 篇4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

  泉州市第十五中学 吴聪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平面镜和平面镜成像(2)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3)理解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与体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是纯粹的验证所提出的猜想,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在验证猜想过程中找出新线索,发现新规律并最终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这种逐步趋于完善的科学方法与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善于发现新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难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与镜面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平面镜可以成像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知道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操作,最后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由全班同学共同评估探讨、交流分析、互补所长,提炼精华,并通过卡通故事及“神奇”小实验引入,激发引导学生发现新线索、新问题,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不断深入,全面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整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改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主要流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等 [教具准备]

  学生用: 薄玻璃、镜子、支架、大蜡烛、小蜡烛、火柴、围棋子、方格纸、刻度尺、三角板

  教师用:薄玻璃、蜡烛、火柴、烧杯、水、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1、利用平面镜“变”魔术,将一个苹果变为两个。(提问其变化原因,引入课题: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联系生活实际,出示镜子,用手摸耳朵,在镜中看到的是摸右耳,实际上摸的是哪一只耳朵?(引入本节课的主要探究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新课教学、紧接情景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学到的“小孔成像”特点进行思考讨论并猜想:(时间控制在 5 分钟以内)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猜想:(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的(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上下一致的(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和物体一样大的

(5)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6)像距等于物距 ??

[ 教学设计说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自己的猜想,选择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而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3、收集数据、分析论证(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

  通过巡视观察,从学生中选取不同层次并具代表性的不同设计方案给予展示,让展示者介绍其探究项目及实验设计思路与实验过程,供全班同学共同分析、评估、交流、探讨。

[ 教学设计说明 :师生在一起,以学生为主来对各种可能因素进行探究,实验中定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结论,针对各组的方案及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学会初步的评估,指出哪一组的设计方案不妥,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共同提炼精华,让结论在学生的一次次活动中自然而然的诞生,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今后的物理探究实验种下兴趣的苗子。] 4、规律的进一步摸索,在分析、评估、交流、探讨过程中发现出未曾猜想到平面镜成像的“新”特点(时间控制在 7 分钟左右)

(1)紧接步骤 3,在探究像与物等大的过程中引入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的另一个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并结合以下的卡通故事及小实验来巩固虚像的概念。①猴子捞月

  讲述《猴子捞月》的卡通故事,巧设情景,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归纳猴子捞月的结局:“猴子捞月一场空”,从而设下疑问,并引导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另一个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神奇”的蜡烛 在玻璃前放一只蜡烛,在玻璃后面放置一只装水的大烧杯,烧杯与蜡烛分别到玻璃的距离要相等。点燃蜡烛,透过玻璃会发现蜡烛在水中“燃烧”的这一神奇想象。最终旋转演示仪让学生观察,发现其实蜡烛并没有在水中燃烧,而是平面镜成像的一个缘故,从而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一特点的理解;再引出物理学上辨别虚像与实像的一种方法: 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实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

(2)在探究像距等于物距的过程中,引出平面镜成像的另一个特点——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卡通故事、神奇小实验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深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生目前的一些探究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就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启发,降低实验的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验中获得乐趣及成就感中诱发其科学探究的热情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也为今后实验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准备。]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间控制在 3 分钟左右)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物理过程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模拟实验来演示,便于学生更为 系统全面地理解并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等大的(3)像距等于物距

(4)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互相渗透,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的纵横交错。(时间控制在 2 分钟左右)

  引导学生从数学学科的几何角度观察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这五个特点,从中发现出像与物形成一种和谐的轴对称关系,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个推论: 在平面镜成像中,所成的像与物体,以平面镜为轴,成轴对称关系 [作业布置]

  课本第 56-57 页 第②④题 [板书设计]

§4-2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等大的(3)像距等于物距

(4)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推论:

  在平面镜成像中,所成的像与物体,以平面镜为轴,成轴对称关系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之较为熟悉,本节课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比较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要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的出初步的结论,并学会将自己所得的实验成果与他人一起分享,学会初步评估能力,找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汲取精华、摒弃糟粕。主要是推选出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述各自组别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给予评估,指出哪一组的设计方案不妥,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最终综合各组的精华得出结论,这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通过卡通故事及“神奇”小实验引入,激发引导学生发现新线索、新问题,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不断深入,全面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是纯粹的验证所提出的猜想,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在验证猜想过程中找出新线索,发现新规律并最终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这种逐步趋于完善的科学方法与探究过程。这亦是本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亮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整堂课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组织,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信息交汇网,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堂实验探究课,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是相当的到位,毕竟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一方面又要局限于课堂 45 分钟,二者终究不能两全。

实验报告单[材料] 篇5

(一)实验题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教材45页

  实验器材:教材45页

  实验步骤:

  1、氧气的制取

  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固定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

  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好后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于桌上。

  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8)灭,最后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

  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再伸入到O2瓶中。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现象:

  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实验结论:

  1、C?O2?CO2,CO2使石灰水浑浊

  2、Fe?O2?Fe3O4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

  较活泼的气体。

  点燃点燃

(二)实验题目:CO2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教材125

  实验器材:教材125

  实验步骤:

  1、制取二氧化碳

  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往试管中装入大理石,倒入占试管容积1/3的稀盐酸,用胶塞塞住管口,观察现象。

  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瓶口盖上玻片。

  4)验满,备用

  2、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125-126

  现象: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减小。

  2、烧杯内的蜡烛熄灭

  3、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石蕊变红,加热后红色渐渐消失

  4、石灰水中通入气体后变浑浊。

  实验结论:

  1、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二氧化碳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三)实验题目: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教材150

  实验器材:教材150

  实验步骤:

  1、用棉花分别沾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2、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3、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下片,分别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心,观察现象。

  4、用一只烧杯扣在一支燃烧的蜡烛的上方,观察现象

  现象:

  1、蘸酒精的棉花燃烧,沾水的棉花不燃烧

  2、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3、乒乓球碎片不燃烧,滤纸碎片燃烧

  4、多一段时间蜡烛熄灭

  分析及结论:

  1、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3、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篇6

  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实验名称 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步骤

  1、先把杯子编号。然后1号杯子盛满水;2号杯子盛大半杯水;3号杯子盛半杯水;4号杯子盛少半杯水。

  2、用小木棒按1-4或4-1的顺序敲击杯口,观察声音的变化。

  3、固定橡皮筋的两端。拉的紧些拨弹;拉的松些,再拨弹,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盛满杯水的声音弱些,少半杯水的声音强些,也就是4号声音强,3号次之,2号第三,1好最弱;

  2、橡皮筋拉的紧,它振动的就快,声音就大,橡皮筋拉的松,它振动的就慢,声音就弱。说明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大;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小。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实验名称 气温的测量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实验名称

  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实验步骤 反复呼吸口袋里的空气

  实验现象

  及结果 在反复的呼吸中,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说明了在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还说明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以至于最后呼吸困难,有要窒息的感觉。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步骤

  1、捏住吸耳球,松手时水被吸入塑料管中,这时要马上移开吸耳球,让吸上来的水流进水盆里。

  2、用吸耳球将低处水盆里的水输送到高处的水盆里,看一分钟能吸多少次?输送多少水?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我发现一分钟能吸55次左右,输送了大约10千克的水;

  2、这里的吸耳球相当于心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和心脏的工作相似,只是慢了些。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体验胃和食管的消化过程

  实验步骤

  1、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反复捏挤袋子;

  2、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使米饭向前移动。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反复捏挤袋子,里面的食物被磨碎,揉烂,这个袋子很像我们身体里面的胃的功能,说明食物在胃里被磨碎和分解,帮助消化。

  2、当我们向前吹的时候,我发现米饭才能向前移动,也就是我们给它一个力量。这和我们消化器官中食管很相似,说明食管里面是光滑的,可以把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年级 四年级 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相关热搜